摘要:戰國(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后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周滅亡前和二周之后秦滅六國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年被泰國所滅,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另一說公元前403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志,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關鍵詞: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簡史;戰國七雄
中圖分類號:F5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27-01
一、春秋與戰國的區別
戰國250余年間,戰爭接連不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攻爭強,勝者為右”。與春秋時期相比,戰爭的性質、規模、方式等因素都逐漸產生了重大變化。就戰爭的性質和規模而言,春秋時大國作戰主要是為了爭奪中間空曠地帶和控制弱小國家,并不傾全力而戰,作戰時講究陣型、程序、禮節,多少帶有“文質彬彬”的色彩。因此作戰規模也比較有限,大戰用兵不過萬人左右,一二日決出勝負。戰國的作戰規模則大多是為了殲滅對方主力,予敵軍以毀滅性的打擊,“文質彬”的色彩完全消失。作戰規模明顯擴大,戰國戰爭動員之廣、殺傷之重遠非春秋所能及。
就戰爭方式而言,春秋時的主要作戰方式是車戰,戰國則是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充分利用險要地形、靈活機動的野戰、包圍戰取代了昔日呆板的車陣作戰。與此相聯系,兵器也有了很大的改進,鐵兵器開始使用,其鋒利程度超出原來的青銅兵器。發明了新的射具弩,用腳踩踏使之張開,有機械裝置和瞄準器,力量大,射程遠,其威力遠在弓箭之上。攻城時使用的云梯和水戰時使用的鉤拒,也都是戰國時期發明并應用于戰爭。
戰爭各國普遍實行征兵制,直接導致了軍隊數量的劇增。另外各國還經考選組建了比較精銳的職業常備兵,他們是各國軍備的核心。由于戰爭次數頻繁、規模擴大,且以運動戰為主,春秋列國主要只在國都設防,邊區的要塞關隘設防很少。戰國時各國不斷擴張版圖,導致疆域相接,防御嚴密,城堡林立,皆駐軍設關鎮守,并有亭障、烽火等報警系統。各國甚至還在邊境上修筑大規模、相互連接的防御工事,稱為長城。春秋各國作戰都由國君或卿大夫指揮,文武不分,戰國則由專門的將帥統兵作戰。軍事理論的發展則以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為代表,軍事學是戰國時期非常發達的學問。
二、七國興衰的演變
(一)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的政治改革
魏國較早推行政治改革,使魏國迅速崛興,一度攻陷趙國國都邯鄲,曾召集12國諸侯會盟,并在中原諸侯中最先稱王,公元前341年為齊兵所敗,國力下降,僅能自守。魏文侯禮賢下士,以儒門子弟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等人為師友,又任用李悝、吳起、西門豹治國。李悝兼采各國法律,編纂并頒行了《法經》-書,這是古代第一步有系統的成文法典。并推行了一些新的經濟政策,用鼓勵與強迫相結合的方法增加農民的勞動強度,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庫收入。同時實行‘‘平糴法”,來控制糧食價格,穩定市場。任用吳起,并推行“武卒制”對武卒以優待,使軍隊戰斗力提高,又任用西門豹治鄴,興修水利。
楚國為傳統強國,地廣人眾,但保守貴族勢力強大,內部改革不徹底。戰國后期,國君昏庸,未能真正起到與秦抗衡制作用。楚國任用曾仕于魏國的吳起,被楚悼王任用為相,宣布廢除對疏遠公族的優待,封君子孫傳三世者即收其爵祿,另裁撤無用、不急之官,將一部分貴族遷徙到邊遠地區從事開發。變法實行一年,楚悼王去世,貴族攻殺吳起于靈堂。楚國的變法運動因此受挫,未能持續深入地開展下去。
齊國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大力整頓吏治。韓國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實行以“術”為核心內容的君主集權統治。趙國國力一度有所發展,但在長平之戰中,指揮失誤,軍隊主力幾乎被全殲,后一蹶不振。
(二)秦國的政治改革
秦孝公任用公孫鞅,以“霸道”說陳述改革主張。主張“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公元前356年,第一次頒布法令,以厲行法治,強化君主集權為主要內容。變法令規定在百姓中實行什伍連坐,。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生產粟帛多者,免除其徭役,不認真從事農業生產、改事工商末業者,即沒為官奴婢民有二成年男子不分家者,加倍征收其賦稅,希望以此來充分發揮個體農民的生產潛力。獎勵軍功,發展武備,平民可因軍功拜爵,嚴禁私斗。貴族無軍功者要降低待遇,不得在享受過去的特權,還特別采取了焚燒儒家經典,禁止私門請托的措施。
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又頒布了第二次變法令。這次更著重于新制度的建設,主要內容包括:廢井田,開阡陌,即徹底廢除古老的農村公社井田制,鏟除其田界封疆,建立新的田制,畝制,由國家將土地授予個體農民耕種,統一征收賦稅。普遍推行縣制,其官員受君主任免,集權與朝廷,統一度量衡,以便利收稅與商業經營。將都城由雍(陜西鳳翔)遷至咸陽(陜西咸陽)為向東擴張做準備。另外,還革除國內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作者簡介:李靜悅(1996-),女,江西景德鎮人,碩士研究生,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