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信宏
摘要:朝鮮族服飾蘊含了朝鮮族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特征,其面料及其制作工藝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簡潔明快和色彩和諧統一的朝鮮族服飾成為朝鮮族人民的歷史文化和審美文化的統一,自然美趨勢也滲透到朝鮮民族的特征之中,成為一種服飾上的獨特審美情趣,演變成為朝鮮族服飾的整體優勢。
關鍵詞:朝鮮族服飾;白衣民族;審美美學
中圖分類號:TS94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28-01
一、朝鮮族服飾概述
朝鮮族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妒酚洝こr列傳》: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從歷史看,中原地區與朝鮮半島淵源深厚,漢代燕人衛滿亡命東逃而立朝鮮王,漢末扶余人朱蒙據其地,改成高句麗。清初曾征高麗,并將其軍隊編入滿洲八旗內,大部分遷入我國東北部的朝鮮族人逐漸融合漢、滿兩族,也因此朝鮮冠服深受中原漢族冠服影響。 “朝鮮國王的冕服,用黑色綢緞做團領,肩部繪有帶色之龍,袖口畫火、華蟲、宗彝等圖案,下裳用紅綢縫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等圖案,這顯然是沿襲中國君王冕服式樣。”①《三國志魏志·東夷傳》:“高句麗,在遼東之東千里,……其公會,衣服皆錦繡金銀以自飾;大加主簿(注:官名)頭著幘,如幘而無后;其小加著折風,形如弁。”可見朝鮮族男子禮服古今變化差異不大,上衣短而褲長肥大,褲口可用帶系緊,外多披坎肩或‘道袍”。
朝鮮族婦女的傳統裝束為短衣和長裙,上衣崇尚直線設計,肩、袖與袖頭呈直線,但下擺與袖窿間有些許弧度以便于手臂活動。斜襟上無需裝紐扣,領下右側有飄帶(長帶88厘米,短帶74厘米)打蝴蝶結,垂下飄帶以綴于胸前。上衣選擇白色或淺色系,少數朝鮮族婦女在領口和袖口多加一層彩色布料以裝飾。一般年輕女子的上衣較短,中老婦女則略長,但長不可超過腰身。裙子款式有長裙、纏群、筒裙等。女孩多穿短裙、少婦則偏愛長裙,老年婦女多穿纏裙或長裙,并高束于乳跡線上,正如大唐高腰裙風尚。女子婚后裙擺漸下,長及足踝。
二、面料的更迭
顏色的選擇與取舍上,朝鮮族異于其他民族。白色在中國服裝歷史上略顯素寡,朝鮮民族卻偏愛著白色素衣,突顯清潔、樸素、大方的民族情操,故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結婚時新郎需乘白馬迎娶,兒童慶生時長輩將一團白線套在其頸上,寓意如白線團般長命。朝鮮族人把內在情緒感受外化表現出來,并且與其他的個體進行分享,從而使人獲得安全感和神圣感。
據史料記載,朝鮮族對白衣的喜愛和白色崇拜其因有五:(1)認為白衣為朝鮮族對太陽崇拜的物化,朝鮮族人認為自己是上蒼的子孫,而太陽發散的光為白色,因此白色代表純潔與生命之源,故以穿白衣為榮耀;(2)認為素白服色是純潔精神的外在表現,古代朝鮮族書生均穿著白色鶴氅,而鶴氅的底色全白,象征白鶴的潔凈秉性,是仿照白鶴的服飾行為;(3)認為這是商代傳承下來的尚白的傳統,具有圣潔的內涵;(4)自古以來朝鮮族有喜愛潔凈的生活習俗,因此白衣成為他們服飾的主要顏色;(5)古代染色技術并不發達,白色作為服飾的自然色便成為其服飾的顏色。
三、朝鮮族服飾的演變——審美美學的發展趨勢
朝鮮族服飾的不斷改良與更新致力于在審美過程中建構一種價值取向,即崇尚白色與純潔精神。朝鮮族服飾最初摒棄草原地區游牧民族的形態,并開始與中原地區交流,培養與造就新的人格。注重道德、良知的審美意識形態充分物化于上襖下褲與上襖下裙這種形式符號中。這一時期女子服飾中上襖的衣領同衣襟相連,衣襟右掩,長度過臀,袖口與衣領均用不同顏色布料縫制。至高麗時期,受元朝影響男女上襖長度縮短,扎腰帶的習慣被長飄帶打結并在胸前固定所取代,該時期對傳統服飾的改造不在局限于原有的形制。至朝鮮王朝,男子的褲腿加寬,也出現了長袍、氅衣等形制的外衣。女子上襖的衣領、下擺線等也也開始出現類似“回裝”的裝飾,并凸顯女性的曲線美。朝鮮族服飾的更新體現了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價值取向,蘊含著東方思想文化的結晶。歷史的更迭與文明的輪回,展現朝鮮族服飾追求自然和諧的信仰與簡潔大氣之感,是朝鮮族歷史文化和審美文化的統一。
四、結語
朝鮮族服飾作為我國文化流傳的物質載體,具有延續和傳承文化的重要意義。朝鮮族獨有的審美情結和民族精神承載著東方思想文化,同時受蒙古等少數民族文化傳統影響,在整體上具有民族服飾的交融性特點,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歷史符號和文化符號,而也將永遠貫徹于整個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將朝鮮民族服融入當代藝術設計的實踐中,一方面加強了朝鮮族服飾的文化建設,增強主體的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應發展結合朝鮮族文化并個性多元的設計思維,探尋出新時代背景下朝鮮族服飾的實踐價值與理論意義。
注釋:
①繆良云,中國衣經[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479.
參考文獻:
[1]朱立春,陶娥.中國民俗知識吉林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2]段梅.東方霓裳解讀中國少數民族服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張道一.中國民間美術辭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4]陳高華,徐吉軍,中國服飾通史[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