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民俗剪紙歷史源遠流長,甚至在紙沒有被完全發明出來的新石器時代就產生了剪紙藝術的表達方式,我們稱之為“非紙民俗剪紙”或“類民俗剪紙”,承載著紙質民俗剪紙的先河。
關鍵詞:民俗剪紙;春秋戰國;貼花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43-01
一、前言
剪紙作為當今社會普羅大眾都熟悉知曉的文化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溯源剪紙的歷史,我們發現早在紙產生之前就有剪紙藝術的應用。從剪紙產生初期,創作者們就一直在擴大著其所能運用的應用領域。2009年,中國剪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非紙民俗剪紙產生的條件
從歷史發展來看,民俗剪紙誕生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且反映其日常生活狀況,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極大,能夠從表現形式和生活狀況區分剪紙的產生地。在紙還沒有發明出來的原始社會同樣如此,先人們會用竹簡代替紙張來記錄、書寫,同樣也會用樹葉、錦帛、獸皮等材料代替紙張來創作剪紙藝術?!痘茨献印啡铡包S帝治天下,別男女,異雌雄。神農時始盛織布。當時之民由皮衣進而衣布,既便且觀美?!薄妒斑z記》曰:“黃帝始垂衣服冕”。
從這些古書記載中,我們就能讀出在“黃帝治天下”的時期布帛就已經成為常物,為大眾所使用,當時的布帛原料主要是麻葛、蠶絲。麻、葛的韌皮纖維,是古代最重要的紡織原料,在江蘇吳縣草鞋山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三塊珍貴的葛布殘片。從這些古代文物中完全能夠看出古人有在布匹上呈現剪紙藝術的條件。
古人在勞動社會最經常使用的勞動工具就是石器,而剪紙所使用的剪刀最早發現于戰國時代,呈兩股相連的形狀,猶如現在裁縫專用的小剪刀形狀;湖南長沙漢墓、廣州南越王墓都出土過漢代的剪刀,形狀和戰國時期所使用的剪刀大同小異;浙江淳安縣古墓中出土了一把晉代的剪刀,形狀是8字交股形;在北京昌平縣等地墓中,發現了唐宋時期的鐵剪刀,與晉代的形似;湖南長沙出土了一把五代時的鐵剪刀,兩股分離,中間帶軸,雖說是五代時期的剪刀,但是其與現代所使用的剪刀已經達到高度的類似。
三、剪紙貼花的剪鏤工藝
在非紙民俗剪紙的發展過程中,貼花的剪鏤工藝可謂是將無紙化剪紙發展到全盛時期。
貼花就是用布匹等相近物進行剪紙工藝的加工,也可以是在金屬箔片、縑帛、布帛、皮革、毛氈等薄片材料剪鏤成各種圖案、各種形象的紋路,可以貼在人面上作為妝容的亮點,被稱之為貼面花,也可縫制于服裝上加以裝飾,被稱之為貼繡花,也可貼于器皿上增加使用的幸福度,被稱之為貼金花。
貼繡花又稱補繡花,貼在縑帛、布帛、皮革、毛張、帳篷等軟質物上面,再經過縫制、鎖邊等工藝,縫綴于衣服、刺繡等物品上面,使之成為一種裝飾物,由于其好縫制、好拆卸的特點,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喜愛并廣泛應用起來,后又被作為一種最普及的刺繡裝飾課程被大家所學習。這種形式早見于商代毛公鼎的銘文記載:用皮革剪出老虎、豹子等猛獸的形狀貼繡于車蓋布,用以驅邪避邪。匈奴墓中同樣也有發現貼繡花形式的文物,是一件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毛織品,上面貼繡著三個騎馬人和一個從花中長出的人形,以及其他一些圖案。
貼面花是現代還在使用的一種裝飾技術,小時候把貼畫貼在胳膊上,上臺跳舞前總會在眉心貼上一個小紅點,紋繡就是起源于這種貼面花的技術。貼面花在古代又被叫做貼花子、花靨、花鈿、媚子等,經常見于古代女子的額頭、眉眼處、面頰、下頜等部位,材料大多使用金屬箔片、綢羅、蟬翅、蜻蜓翅、魚鱗等非紙類,剪成一些星星、月亮、樹葉、鳥類,剪成花朵的形狀的是最常見的。貼面花一是為了美觀,二是為了祈求吉祥之意。
貼金花在古代是最為常見的剪紙工藝,所使用的材料較為固定:金箔和銀箔。因為貼金花往往用來裝飾珍貴的銅器和漆器等器皿類實物。貼金花所剪出的紋路大多是幾何圖形的反復重復,也有一些是為了記錄事件如同作畫一般將其在金箔上裁剪出。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一件戰國鏤花弧形銀箔片,此片的制作工藝和裁剪精細均為上乘。湖北隨縣曾侯乙戰國墓出土的九百余片薄如紙的金箔片均為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半圓形、梯形等小塊的幾何圖形。
四、結語
非紙民俗剪紙作為紙質民俗剪紙的前身,仍然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剪紙這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兼容并蓄的表達多種生活內容、宗教內容、裝飾內容等,又兼具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無論是在工藝還是藝術方面,都值得后人探究其內在的含義。
參考文獻:
[1]陳青,馬俊,論新疆民間剪紙的藝術特色及設計啟示[J].設計,2020 (01).
[2]徐賢如,凌繼堯.中國民俗剪紙藝術文化功能內涵變遷[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06).
[3]陳竟.中國民俗剪紙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田丹寧(1996-),女,河北人,研究生,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方向: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