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東
摘要:隨著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加之國家發展農村文化建設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都極大地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發展。近年來,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獲得了長足進步,有效地推進了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文化繁榮與社會發展。分析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對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80-02
一、前言
農村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它是農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觀念以及在漫長的農耕實踐中形成并積淀下來的認知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情感狀態、處世態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層心理結構的反映,它表達的是農民的心靈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開化程度。隨著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加之國家發展農村文化建設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都極大地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發展。農民階層的分化以及農民文化需求的多層次性使得農民對于農村文化管理與服務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建設與管理主體和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多元化是新時期建設農村文化的必由之路,而多中心治理為探索農村文化建設與管理路徑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進步尤其是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獲得了長足進步,有效地推進了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文化繁榮與社會發展。分析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對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文化的行業間發展差距顯著
我國“城富村貧”的兩極化趨勢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日益凸顯,在城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已較為成熟時,鄉村還尚未形成相關產業鏈。文化產業內容也存在不平衡現象。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亦存在區域差距明顯的問題,部分農村文化項目得到迅速發展,深入人心,而部分農村卻發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廣。諸如鄉土鄉風等民俗類文化項目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就農村文化的產業發展狀況而言,不同行業間發展狀況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存在明顯差距。
(二)結構性矛盾十分明顯,缺乏內生動力
文化產業覆蓋面廣,涵蓋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制造以及第三產業中的文化服務行業等。從制造業整體來看,重工業總產值比重高達60%,相比之下,文化產業中的產品生產及設備所占比例和規模都非常小。
(三)文化產品產量少,技術含量低
人們文化活動的選擇范圍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的推動之下呈現日趨豐富的趨勢。而一些農村地區文化發展較之經濟發展明顯滯后,即使對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農民選擇的文化活動依然僅限于打牌、看電視等單一形式,這些文化活動已經不適應農村快速發展的經濟水平,也大大限制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因為農民的文化品位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得到了顯著提高,單調的文化生活已經無法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體育、衛生等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活動成為了農民新的追求。
(四)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導
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有力的、系統性的政策支持,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化產業發展缺乏明確的定位。農村文化產業整體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采取了現代化的經營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與發展方向上仍然不適應現代企業的標準。二是缺乏有力的政策給予農村文化產業經濟支持。尚未具備常態化和制度化的社會投資、捐助與贊助等優惠政策,且尚未出臺其他諸如市場準入政策、稅收減免等資助性政策。三是農村文化產業缺乏科學引導。較之民營企業,農村文化產業雖然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但是盈利較少,經濟效益小,政府為此對農村文化產業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三、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
農村生態環境由于尖銳的人地矛盾以及工業的盲目發展遭到嚴重破壞,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亟待解決。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和沙漠化土地面積仍在不斷擴大。因此,處理好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兼具長期性與艱巨性的任務。發展文化產業有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利于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發展已經使農村產業和經濟結構呈現優化和升級趨勢。農村走向城市的已經不再僅僅限于肉、蛋、菜等實物農產品,而是已經涉及到鑼鼓、剪紙等文化領域,實現了增加農民收入和豐富城市居民生活的雙豐收,且大大有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二)制定合理的治理結構以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可以在黨委各級宣傳部門設立專門科室處理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以便更好地統籌建設和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統一籌劃、起草相關的意見和建議,并負責統籌優化農村文化產業布局、設計產業門類等。建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聯席會議機制,由宣傳部相關職能部門帶頭,組織相關專業人員和媒體,以鄉村基層政府以及文化產業代表等為成員單位,定期以會議的形式討論并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用以解決農村文化產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與障礙,諸如其發展中遇到的農商對接、引入人力資源困難、存在行政壁壘等相關問題。
(三)建立健全相關機制發掘和培養農村人才
農民是農村文化產業的創造主體。作為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素質與技術專長必不可少。而今農村高素質、專業性人才十分匱乏,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制約,整體經濟水平難以提升,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形成不可忽視的障礙。因此,發掘和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勢在必行。對內,我們要鞏固已有文化產業,增強其生命力與競爭力,并且擁有根據自身需要發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對外,我們應加大宣傳力度,把更多高素質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設事業之中。管理層中的人才發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養機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通過一個有計劃、有組織的人才的發掘、吸引、培訓和應用機制,最終使高素質的人才發自內心地想留在農村,為農村的文化產業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完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
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以及農村文化龍頭企業的專業研究力量,牽頭編制區域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農村文化產業建設與發展在不同時期相應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實施原則、發展戰略步驟、保障機制等,并結合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規劃加以統籌規劃和考慮。
在發展規劃的編制中,要充分考慮到區域尤其是農村文化資源的存量及開發現狀、文化特質的傳承凝煉及滲透力狀況;同時須兼顧當前農村文化市場容量及拓展空間;要致力于促進與城市文化產業間的要素流通、優勢互補及融合式一體化發展;充分考慮我國目前所處的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農村建設等時代背景,不僅要在“農”字上打好特色牌、發展牌,更須謹慎打好農村資源合縱連橫牌。
四、培樹主導文化形態,凝聚文化合力
開拓農村文化產品供給的多渠道,要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在供給農村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中的作用,推進各方的合作建設,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向互動模式,例如政府扶持當地企業發展壯大,企業反哺發展地區文化:政府主持興辦各類民間文化機構,從而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政府支持建設農村群團組織,并積極鼓勵農民自辦文化等。
(一)以保護和傳承傳統民俗文化為基礎
傳統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地域特有的風俗習慣,是與當地群眾生活聯系最為直接、關系最為密切的文化活動方式,也往往作為一種主要模式在當地農民文化生活中得以延續傳承。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及鮮明的地域地方特色是農村文化的根基,因此,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要大力組織傳統民俗文化、文物古跡、非遺等的各種宣傳活動,積極挖掘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通過發展民間組織,弘揚和傳承傳統民俗文化,樹立農民對于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的信仰,增強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堅決抵制和批判落后文化
在農村文化建設和管理中,落后文化和低俗文化對人們精神世界和農村社會有著巨大的危害,我們要堅決抵制、批判和改造。產生于小農經濟的農村文化中封建文化占有重要份額,我們要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逐步消滅封建迷信文化。由于農民整體藝術修養水平偏低,道德自我批判能力較弱,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影響,庸俗、媚俗文化在廣大農村也有一定影響,要通過規范農村文化產品市場、文藝演出內容等,引導農民的業余、精神文化生活朝著健康理性的方向發展,提高農民的綜合文化素質,提升農村整體的文化品質。
五、探索多元化的文化服務方式
(一)創新文化傳播手段。文化的發展在于傳播
文化能否更好更快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取決于文化本身的獨特魅力,而且取決于是否具有先進的文化傳播手段和強大的文化傳播能力。電視、廣播、報紙、公益文化活動等傳統方式一直是農村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與傳統的媒體相比,互聯網具有全球性、交互性、即時性和內容的廣泛性等特點。當前,網絡已經迅速走入農民家庭,其普及率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可以說,互聯網開啟了農村文化傳播的新時代。
(二)開拓文化產品供給渠道
我國農村文化產品是以政府供給為主,例如送文化下鄉、辦文化大院、設農家書屋等,但這些供給方式只能起到暫時緩解的作用,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文化產品供給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開拓農村文化產品供給的多渠道,要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在供給農村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中的作用,推進各方的合作建設,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向互動模式,例如政府扶持當地企業發展壯大,企業反哺發展地區文化;政府主持興辦各類民間文化機構,從而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政府支持建設農村群團組織,并積極鼓勵農民自辦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