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動畫專業在國內高校快速發展,動畫專業的構成基礎課程一直沿用美術設計類專業的課程體系,無論是教材還是其他的相關資料都更加偏重設計部分。教學重點基本是讓學生研究不同元素的組合形式,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對事物進行重構,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雖然有一定的實用性,但卻缺乏課程與課程、內容與內容之間的發展聯系,尤其是對動畫專業的學生。怎樣建立起與專業課程有效的銜接,讓學生懂得如何將所學的構成基礎靈活的運用到影視動畫制作中:讓學生了解畫面的美感就是構成形式帶來的:讓學生們知道學習構成的重要性,這些都是需要進行研究和思考的。
關鍵詞:構成基礎:動畫;構圖;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J5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217-02
一、前言
動畫屬于一門綜合的學科,它融合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它吸收了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戲劇等多種藝術元素。它可以同時保有純繪畫的精致(技術),但又具備連環漫畫的娛樂性(故事)。前衛與通俗的結合,形成了動畫多元化的風貌。意大利電影導演費里尼曾說:電影是訴說生命的,沒有別的行業能讓你自創出一個世界,你可以造得跟我們的世界很接近,也可以造得完全不同,像未知得宇宙。”現在更可以這么說:沒有一門藝術能像動畫一樣,可以毫不費力地呈現人類天馬行空的幻想世界。有一個著名的動畫導演曾經說過,動畫是一種奇妙的媒介,它并非永遠真實,但傳達的信息確實是強有力的。你能創造這種有魅力、并能為所有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接受的真實。”由此可見,作為一名優秀的動畫人,應該具備基本的素養包括美術基礎、動畫設計、試聽語言以及綜合的人文素養等。
學生需要通過學習三大構成的基本原理,將抽象的點、線、面進行有一定規律的排列,形成各種的形態,并且了解不同形態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感受,以便將其運用到動畫設計中。因此在學習動畫場景或其他相關設計之前,必須要對造型藝術以及平面、色彩、立體構成的基本常識和規律進行學習和研究。
一部優秀的動畫影片需要將內容與形式進行完美的匹配。比如故事的世界觀會影響影片的美術風格,而美術風格又需要角色塑造和場景設計等方面的相互配合與統一。構成基礎課程是為專業課而服務的,在動畫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必須找到構成基礎課程與專業課之間的合理切入點,將其與專業自然地融合,把平面、色彩及立體構成的知識點有效的融入到動畫前期設計有關的視覺形式研究中。包括場景設計里的透視原理、空間構成等,適當引導學生對抽象形式進行感悟和體驗,最終能夠自主的進行有效的具象轉換。
構成的目的就是是探索素材的不同邏輯組織方式,使其形成特有的形態樣貌。構圖則是一個思維過程,它在混亂的自然事物當中找出相應的規律;它把大量散亂的構圖要素組成一個可以理解的整體;它是對這些要素的反應過程,也是想方設法組織這些要素的過程。目的就是使作品的展示效果符合普遍認可的審美習慣。在構圖的過程中,當然也必然出現基于構圖原則,對構成的元素邏輯進行修正、取舍。
二、動畫中的平面構成法則
早期藝術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對整個元素、結構和構圖方法三個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平面構成是造型的基礎,主要是討論二維空間的視覺語言。在畫面的構成中,點的構成有很多方法,它是一切形狀的起源,以大小不一的點作為等間隔構成練習,既能產生豐富的變化效果,又顯得強大擁有力量感。重疊的點形成不同明度的構成,又可產生豐富的層次感。這些在二維或三維空間的塑造上會產生很多不同的變化效果,在動畫設計中的例子也非常的多。線能夠決定形的方向同時又具有張力,不同的線性可以產生不同的感覺。比如直線給人堅硬、呆板;曲線給人舒適、優雅;折線給人活潑、跳躍。由于傳統動畫中無論是場景還是角色造型都是通過線條進行勾勒的,有了線才有形,才會形成整個畫面的框架。所以對于簡單線性的疏密大小、空間的塑造就顯得尤為重要。點的移動形成線,線的就能形成基礎平面,它是容納藝術作品的物質平面。
形式法則是人類通過系統研究自然和人為的美感現象,經過長期的驗證所得出的共同結論。“形式美法則”包括符合美的規律的形式語言、構成程式,如均衡、秩序、變化與統一、對比與調和等等形式。動畫作為視覺藝術,無論是實驗性動畫還是主流動畫,幾乎都會涉及動畫角色、場景或是其他抽象圖形的設計,且最終都是以畫面為表現形式。因此在對學生平面構成部分的能力培養上除了傳統的加強其對抽象形式的感悟與體驗,增強學生靈活運用技能與構思創新的能力外,還應將理論中的各種構成方式變成對應的圖像。比如直接將動畫場景中空間表現轉換成簡單的幾何圖形,進行不同形式的組合。先進行畫面的布局,再進行具體的物體刻畫,豐富場面的層次、調度等,以便與后續立體構成進行有效的銜接,搭建空間意識。
三、平面構成到立體構成的思維轉換
立體構成在藝術領域也有著廣泛的運用,例如產品包裝設計、室內外設計、雕塑、建筑等。大多數的立體構成課程安排上更加傾向于粒、線、面、體的綜合構成手工作業,以及材料肌理構成,側重加強學生空間設計能力以及腦、手的綜合訓練。而影視動畫的創作是多角度的,僅有平面表現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良好的空間表現能力,尤其是在空間塑造、鏡頭轉換上。這就需要對三維立體空間的想象力進行一種理性的培養,如何搭建可使用空間。那么在一些參考資料的選擇上就會更加的偏重一些場景空間構建以及角色服飾設計方面的引導。
構圖是視覺表達思維的一個過程,是對點、線、面、體綜合運用的一種體現,是合理運用明暗、虛實、疏密、曲直的對比關系,是使場景既有主次還要和諧統一。動畫場景的設計不是只講究平面視覺效果,它還需要根據劇情鏡頭的推、拉、搖、移或是特寫來進行調整,不僅場面景物的比例要準確,而且場景中的建筑、人物、道具等比例也都要協調,這需要調動整個空間進行比較,因為場景的構建是為了角色而服務。在學習完平面構成之后,就需要建立起空間關系。以便于與后期的場景設計課程進行有效的銜接,讓學生明白學習構成的重要性,以及為后續課程打下理論基礎。
在立體構成的安排上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明白基本的構圖形式的美感,而后續的場景設計則是需要根據劇本搭建戲劇空間。比如動畫片《泰山》中,展現茂密原始森林、高山、瀑布等的空間關系,其本身在結構、線條上就具備形式美的運動感,是點、線、面的綜合運用。而泰山在其中矯健的穿梭,將這些物體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活動空間,就需要考慮除了平面構成外的空間展示,包括透視。場景空間布局與結構的設計以及對立體空間的安排,為角色提供有機的、準確的動作支點,是實現場面調度、完成人物動作和鏡頭運動的因素和條件。一旦不懂如何將相關元素運用到形式法則中,那么視覺效果必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將二維平面的思維轉換到三維立體的思維,我認為是這個部分重點的教學任務。
四、色彩構成在動畫中的作用
色彩構成部分首先要學生掌握色彩規律,增強色彩配置能力、表現能力。其次作為動畫創作者應該了解色彩對人類視覺、知覺所產生的心理影響,進而利用色彩來塑造人物個性、表達思想情緒、渲染場景氣氛,構建動畫片整體的美術風格。
色彩對于我來說是一種表現媒介,它會對心理產生一種物理的效應。色彩觸動人的視覺,激發人的聽覺和觸覺等感受。很顯然,色彩的和諧必須依賴于人內心相應的心理感覺,色彩的和諧必須建立在心靈的需要上,這也是內在需要的原則。在影片中,角色、物象被認知識別,色彩是重要識別手段之一。比如在電影《英雄》里就用了黑白無色系與紅藍色來區分現實與虛構空間,再利用色彩的傾向刻畫人物的不同活動心理;《尋夢環游記》中同樣用不同的色調來展現現實世界與靈界;又如《頭腦特工隊》中,不同顏色的人物代表著不同性格特點,黃色代表幸福的樂樂、藍色代表憂傷的憂憂、紫色代表恐懼的怕怕等。
除了色彩的情緒、氛圍的建立上,色彩與形式之間的聯系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什么色彩應該在什么樣的位置,才能達到一定的美感。在平面構成的基礎之上,再去了解如何提取與利用色彩的特征和規律,對元素進行分解重構。訓練的目的一是分析其色彩組成的色性和構成形式,保持原來的色彩關系與色塊面積比例,保持主色調、主觀意象的精神特征以及色彩氣氛與整體風格;另一方面,打散原來的色彩形象的組織構成,重新組織色彩形象時,注入自己的表現意念,構成新的形象、新的色彩形式。從自然界出發,理性的對其進行分析、提取相應色彩,再按照色彩規律進行重新組合,構成我們需要的畫面。在重構畫面的時候,必須要遵循形式的法則。當了解大自然的色彩之后,未來開展動畫制作的時候才能有清晰的認識。
五、思考與總結
構成基礎課程的教學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承接基礎課程,也要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做好服務。雖然構成基礎分為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三個部分,但實質都離不開點、線、面和色彩的相互關系。課程內容的設計前期我會將重點放到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對應轉化的過程上,我會覺得兩者之間的銜接更加緊密,從平面到立面的單色開始建立形式的概念。而色彩部分的課程結構需要配合形的推衍過程,從平面上的色彩關系延伸到立體上的色彩關系。把這三個部分的教學內容“綜合化”,從部分到整體,再從整體出發,綜合運用的原則,動畫專業的基礎教學必須在吸收美術設計類基礎教學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本專業特點,加強大量的場景、角色設計等的構圖解析,結合基本的構成基礎原理,建立嚴謹的教學課程體系,學習如何對畫面進行有效信息的取舍,如何在畫面中將不同的元素進行布局等,是創作的關鍵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藝術全集[M].李正子(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00.
[2]韓笑.影視動畫場景設計[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3]張新此,商亞敏.構成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余蕊果(1990-),女,四川成都人,助教,碩士研究生,成都東軟學院,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