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宇琛
摘要:教育是為了發揚文化,社會文化的不同,同樣也會導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不同,而教育方式決定著社會主流勞動力類型,從而間接影響著社會結構。本文從教育角度出發,分析中西文化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不同,將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做對比,嘗試得出中西方國家藍領工人社會地位和工資不同的原因,也同樣為中國社會在未來培養人才的方面提供建議。
關鍵詞:教育角度;中西方文化差異;藍領工人
中圖分類號:F427;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265-01
一、背景介紹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移民國外,中西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在如今全球化的社會中逐漸顯現。教育是為了發揚文化,而社會文化的不同,同樣也會導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不同。本文從教育角度出發,分析中西文化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不同,將中式的“模仿”學習和西式的“創新”學習做對比,試圖得出中西方國家藍領工人社會地位和工資不同的原因,也同樣為中國社會在未來培養人才的方面提供建議。
二、分析
(一)社會文化對教育方式的影響
中國社會強調尊卑觀念,而這一觀念也深深影響了其教育方式。在中國課堂,老師進入教室開始上課,學生需要起立鞠躬以表尊敬,并且在回答問題時需要先舉手獲得老師許可。如此尊卑有序的社會,塑造出了相對較為強制的中式教育方式。中國家長希望孩子學習前輩;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了孩子的模仿和學習能力,但同時這種知識的直接傳授,也抑制了中國學生的“創新性”。西方社會普遍接受人人平等的概念;在課堂上,學生不需要端正的坐,問答環節鼓勵搶答。相對自由的社會環境同樣塑造出了較為自由的西式教育方式:鼓勵“思考創新”。這種教育方式的確培養了創新能力,但由于過分強調個人主義,學生常常會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去聽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這種教育方式有利于培養出創新性強的尖端人才,但同時普通學生的基礎學科會相對比較薄弱。
(二)教育方式對主流勞動力類型的影響
竇衛霖(2012)曾將中西方教育比喻為“模仿”和“創新”,指出中國教育注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考試答案相對唯一。在多年的實踐中,課堂中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已經證明了其有效性,于是中國學生傾向于不假思索的接受,并內化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多年的應試教育培養出極為相似的一批人才,他們傾向于做一些前人已經有過實踐的、相對重復的工作,并且效率相對較高。因此,中國職場上的主流勞動力,創新性較低但常規工作效率較高。而在西方的“創新”式教育下,老師常常會帶著開放的心態講課和討論問題,學生們的創新思維也因此得以發揮,但同時由于答案的不唯一性,評判標準難以統一,容易形成各執己見的局面。西方社會對于“正確答案”這一概念的認識十分淺薄;相對于中國學生,西方學生善于獨立思考,但同時反感前人經驗的直接傳授。因此,西方職場上的主流勞動力,創新型較強但常規工作效率不高。
(三)主流勞動力類型對藍領工人社會地位和工資的影響
藍領曾代指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而隨著現代化的進程,藍領工人”也開始指那些具有特定硬技能的、從事相對重復而常規工作的工人。因此,其工作本質對‘創新型”要求較低,但需要高效率的完成常規工作,如水管工人。中國社會并不缺少此類勞動力,因此供過于求,藍領工人的社會地位和工資自然不會很高。同理,西方強調“創新”的教育雖然培養出了許多有想法有理念的人才,但有時卻在常規工作的開展上表現得不盡人意。在經歷了多年的“創新”教育后,畢業生更青睞創新型崗位,而非對效率要求較高的常規工作,如快遞員。由于不受青睞,藍領崗位的競爭過小,當供需不平衡時,市場自然會通過提升工資的方式來吸引技術人員入職,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西方國家藍領工人社會地位較高。
三、結語
本文從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入手,通過分析社會文化對教育方式的影響、教育方式對主流勞動力類型的影響以及主流勞動力類型對藍領工人社會地位和工資的影響,得出結論:中式尊卑有序的社會塑造出“模仿”式學習方法,學生在畢業后更擅長于從事相對較為常規的藍領工作,因此供過于求,工資較低;而西方自由平等的社會塑造出“創新”式學習方法,學生在畢業后更擅長于從事創新型的工作,因此藍領崗位供不應求,工資較高。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我國需要適當學習西方教育方式,結合國情妥善實施,鼓勵和培養創新精神,以求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來填補勞動力市場的缺口。
參考文獻:
[1]蔡沛珈.論中西方教育的差異[J].赤子,2018 (01).
[2]竇衛霖.跨文化交際導論:英文[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2.
[3]李興玲.論中西方教育差異對我國考試評價改革的啟示[J].華夏教師,2019 (15).
[4]倪露露.淺談中西方教育差異[J].東西南北,2019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