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彥沁
摘要:作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蘇扇,如何在傳統工藝美術的原生態環境遭到大破壞的情況下更好的抓住有利的藝術市場條件謀取發展?蘇扇藝術的市場態轉型是傳統工藝美術打破原生態環境束縛的良好榜樣,本文希望通過對蘇扇的藝術市場態分析,給其他傳統手工藝提供些許思路。
關鍵詞:蘇扇;傳統工藝美術;設計管理;市場創新;市場態
中圖分類號:TS95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272-03
一、前言
蘇扇是名四扇之一,因其制作工藝精巧、歷史文化悠久著稱,被世人稱之為“雅扇”。蘇扇制扇工藝被收錄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扇子起源于中國,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扇子與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的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扇子上可以看到繪畫、書法、刺繡等文化藝術,所以它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體現。在蘇州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四大名扇之一的蘇扇。蘇扇復雜精巧、極具特色,被人們稱之為“雅扇”。蘇扇分為折扇、檀香扇、絹宮扇、紙團扇這四類。2006年5月,蘇州制扇技藝搖身一變,它從地方級傳統手工技藝轉變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今,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許多傳統文化都受到沖擊,政府為保護這些傳統文化對其加以保護。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許多傳統手工藝都出現了困境,在這雙重壓力下,蘇扇該如何順應時代潮流,該如何發展?
提到蘇扇,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國寶級制扇大師盛春和她獲得“國之寶”殊榮的蘇扇品牌盛風蘇扇。盛風蘇扇得以穩步發展,逐漸擴大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順應潮流的思想和準確的市場定位與營銷策略,還有他們保護和發展蘇扇制扇技藝的熱心和初心。本文主要以盛風蘇扇公司的蘇扇產品為例,結合消費者對蘇扇的審美和收藏需求,分析蘇扇設計革新,并且通過盛風蘇扇公司的營銷策略、宣傳手段來分析蘇扇的市場,調查研究蘇扇如何通過設計創新來順應新時代的發展和要求。
二、蘇扇及其原生態
生態學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的《普通有機體形態學》中,原生態則是在生態學的啟發下出現的,人們認為原生態是自然情況下的完整的生態鏈。對于傳統工藝美術而言,原生態就是傳統工藝美術早期生活和發展的舒適的環境。傳統工藝美術發展受到價值觀、道德觀、社會制度、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它們就好像一個完整的生態鏈,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會影響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
早在南宋時,便有蘇州人開始制作折扇。到明代開始出現蘇扇作坊,逐漸出現小有名氣的蘇扇品牌。清代,蘇扇成為皇家貢品,這是蘇扇制作的鼎盛時期。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電扇和空調的出現影響了扇子的生產,蘇扇也大不如前。民國時期蘇扇店隨處可見,而現在只剩下幾處。現存的蘇州本地制扇藝人也寥寥無幾,蘇州制扇工藝瀕于失傳。在歷史悠久的農業文明中,傳統工藝美術一直生活在穩定的原生態環境中。隨著自然經濟的逐漸瓦解和工業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傳統工藝美術生存的安穩的原生態逐漸被摧毀。在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原有的環境等因素受到改變,這使有這些因素構成的傳統工藝美術的這個生態鏈被影響。蘇扇藝術原有的寧靜被打破了。蘇扇的原生態由內外環境組成。內環境是指影響蘇扇發展的主觀因素,比如制扇者的技藝;而外環境則指社會大條件,比如科技、政策等。在這些年蘇扇的發展中我們不難發現,內、外環境之間的關系就像骨肉,不能分割,它們中只要有一個因素發生一點變化,哪怕是極其微小的變化,都會影響蘇扇的發展和走向。
三、盛風蘇扇的改變
盛風蘇扇得以穩步發展與它的創始人盛春有很大的關系。從1997年創辦了蘇州市凌云工藝扇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當時市面流行‘絹宮扇”,盛春的制扇作坊也隨行就市做起了“絹宮扇”。可是馬上就出現了第一個問題:當時市場上普遍都是全手工制作,這樣耗時耗力,而且收入低。為了提高經濟效益,盛春決定嘗試用電雕制版來取代人工制版,這個想法得以實施,而且效果顯著。不但制扇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電雕制版“絹宮扇”也由此成為凌云扇廠的一個支柱性產業。她的創新帶動了整個制扇廠的技術改革,絹宮扇”迅速成為各扇莊的一個支柱性產業。
盛春對于檀香扇制作技藝的學習來自西班牙扇的探究。西班牙扇是歐洲貴婦喜用的扇子,由于大量使用鏤空、雕花等技法使其顯得高貴典雅。作為工藝發達之地,蘇州自然也是客商們目光匯集之地。而蘇州扇人向以精雕細鑿名聞于世,蘇州所制檀香扇自然也深受歐洲貴婦們的喜愛,蘇州版西班牙扇也由此名揚海外。為了體會西班牙扇的神韻,盛春到處尋訪當年蘇州造西班牙扇,并閱讀了大量十七、八世紀經典油畫書籍,以此豐富她的創作視野。一些外客商也將自己珍收藏的十三行時期檀香扇提供給她研究,希望她能做出受海外市場喜愛的扇子,而盛春也沒有讓他們失望。她在檀香扇扇骨上用手工拉出鏤空的花紋,使扇面玲瓏剔透。蘇扇扇骨的裝飾首重扇頭,流傳至今有馬牙頭、燕尾頭、金魚頭、大鉤如意頭、花鼓圓頭、松枝圓頭等100多種。盛春在制作扇頭時,通過鑲、刻或加以牙、角等方法,使之更為豐富多彩,她制作的檀香扇經由外商遠銷歐洲等地大受歡迎。這是一種中西結合的設計思想,盛春設計的檀香扇打開了外國的市場,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表現。
2016年9月,湖南衛視找到盛春,希望她能為湖南衛視中秋晚會制作一柄團扇。最早的團扇都是圓形,象征團圓美滿之意,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吉祥意趣,將它用于中秋晚會是再合適不過了,傳統的團扇中有一根“梃”,將團扇的扇框一分為二,盛春在制作中將這根“梃”去掉了,她說:“中秋本就是團圓的節日,團圓美滿也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期盼,所以我將這根‘梃去掉,希望這把團扇能夠給所有人送去一份祝福。”她還為這把團扇起了個“花好月圓”的名字。從最初的選材、打磨,到最終糊面繡字,盛春星夜兼程的趕制,僅用了三天的時間就將團扇《花好月圓》制作完成了。盛春在傳統團扇的基礎上做出了創新,將‘梃去掉,在底端進行加固,在確保扇子穩固性的同時,使扇面更加美觀。
2017年9月,盛春承擔了為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制作四把扇子的任務。為了充分展示中國傳統扇文化的魅力,盛春決定以團扇為因子進行設計,她借助現代計算機繪圖技術,利用黃金比例原理對團扇扇面形制進行研究,從而制定出扇面最佳設計方案。在色彩方面則以黃色為基調,借此傳遞一種溫馨復古的情懷,并透過簡約的現代設計理念給觀者以現代秩序的視覺體驗。為美觀大方起見,盛春這次制作的每把團扇尺幅達30-32厘米,較傳統團扇大出10厘米。由于尺幅大,扇的張力也因此要大很多,而且使用的扇架不能太粗,在此情形下,要保證成扇不因自然環境變化而變形,其難度可想而知。為解決這一難題,盛春經過反復研究,最終在扇架材質上別出心裁地采用了從老房子上拆下來的老香樟,這種材質環保、穩定不易變形。為了保證成扇的穩定性,盛春還對廈門的溫度、濕度及扇的擺放位置乃至空調與扇的距離都進行精心的考量,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終于如期完成了這一任務。在峰會開幕式上,盛春制作的四把團扇獲得峰會領導人及各方的一致稱贊,為峰會增添了一抹婉約迷人的風景。
蘇扇工藝能發展到現在這么成熟是經過歷史長河的積累,在一次一次的打磨進化中逐漸演變成現在這樣的。對待傳統手工藝,我們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這是沒有靈魂的。貼合時代背景,懂得順應時代,利用新時代技術,創造更多新產品。2017年盛風蘇扇聯合國際知名品牌GUCCI將聯名設計的團扇,也通過米蘭時裝周這個大舞臺將蘇扇推廣出去。與傳統詩詞、山水畫的團扇不同的是:這把扇子單看外形是中國團扇,但是上面還印有哥特風格的字體,這是一種中西結合,是設計上的創新。盛風蘇扇的設計師和GUCCI合作,利用國際尖端時尚帶貨,這不光是設計上的創新也是營銷市場的創新。現在國內很多人思想都受到局限,我們并不缺工匠精神。我們不缺中國制造,我們需要的是中國創造。而中國創造需要的就是新思想,我們要順應時代、利用時代,引領時代。
四、蘇扇的市場態轉型
(一)原生態轉向市場態
現今傳統工藝美術生存的狀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生存于發展慢、科技條件差的地區,由于內、外環境對它影響甚微,原生態仍較穩定。二是像蘇扇這類由于內、外環境變化大,原生態遭受破壞的傳統工藝美術,為了謀求發展被迫迎合市場的需求。當蘇扇從原生態轉向市場態時,蘇扇也從民間藝術轉變成了適應城市需求的大眾文化,成為適應大眾需求的商品。
(二)蘇扇轉向市場態的特征
1.自我定位和開拓新市場
藝術屬性的演化是蘇扇向市場態轉型的過程中的第一個環節。隨著時代發展和進步,它的實用功能逐漸被人們遺忘,而它的藝術價值則被越來越多人發現。隨著蘇扇技藝越來越成熟,人工要求也越來越多,花費也越來越大。蘇扇自身的藝術價值使其逐漸走向中高端藝術品。
現階段市場上的蘇扇,價格高昂,不適合絕大數人群,它們的消費群體以富商居多,普通人家很難消費的了價格高昂的蘇扇。但對于蘇扇的發展而言,這并不是我們樂于看到的,因為像蘇扇這類的傳統工藝美術一旦失去了市場就會面臨消亡。面對市場的需求,蘇扇必須做出改變。盛風蘇扇回歸實用功能,嘗試滿足普通消費群體的需求,做到更實惠、更實用。讓蘇扇既美觀又經濟實惠。經濟實惠并不是沒有藝術。近幾年,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工業美術正在向實用藝術邁進,蘇扇也從日用品到藝術品再回歸日用品。
2.藝術產品工業化
20世紀以來傳統手工藝深受市場化影響,市場化的出現使傳統手工藝逐漸轉變為文化工業生產。文化工業品就是工業化用品帶有文化意義。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產品打著文化產品的噱頭卻忽略了其文化屬性,反而強調工業特性。蘇扇從工藝品轉變為工業品,我們就需要按照工業化來要求產品注意效率、利潤等。蘇扇的題材、材料、工時都受到了成本的影響。現在存在的許多蘇扇的文化工業品,如旅游經濟中的蘇扇產品,因為成本低廉出現了制作粗制濫造、題材臨摹老套等問題。雖然我們在這些產品上仍然可以看到傳統蘇扇工藝的某些形式,但是它們為了眼前的利益拋棄了原有的文化意義。這些產品并不是“蘇扇”,它們失去了傳統工藝美術的靈魂,只是有著蘇扇形式的普通商品罷了。這是對其他傳統工藝美術在工業化轉型中的提醒——不要為了眼前一時的利益,損害了整個行業的未來。
五、蘇扇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應對措施
(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在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傳統手藝無法適應現在經濟的快的發展逐漸被淘汰,成為只有在博物館里才能看到的孤品。當然,也有企業調整自己適應時代發展,把產品做的更快更好。和所有商品一樣,傳統手工藝也面臨著現代轉型的問題。許多企業在這快速發展的時代里迷失了自己,他們一味的追求經濟,而忽視了傳統工藝的保護。這就相當于失去了靈魂的軀殼,這是走不遠的。許多企業采用機器化的大生產,一味追求速度,雖然得到了短暫的經濟,但是這些扇子只能稱之為商品,他們的藝術價值都變得單薄。比如,為了增加產量,縮短制作時間,他們昧著良心偷工減料、貍貓換太子——將香料、色素后期加工出來的木質扇充當檀香扇,質量大打折扣。
不光是企業,連蘇扇技藝的傳承人也出現因循守舊的問題。他們制扇開始缺乏新穎的設計思想,他們的制作出現復制抄襲。他們被眼前的小利益迷惑了,停止了創新的腳步,這對藝術品來說是致命的。沒有創新,一味的“復制”只會讓作品失去靈魂,讓消費者和收藏者失去興趣。
政府通過各項政策補助和扶持,支持、推動手工藝人創新。設立專項基金形成良性競爭,從而推動蘇扇等傳統手藝的創新、進步。
盛風蘇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成立了扇子博物館——盛風蘇扇藝術館。盛風蘇扇藝術館是集研究和實踐于一體的蘇扇藝術傳承基地,館內擁有展廳區、會客區、制扇參觀區、工藝體驗區、原料展示區等規劃區域,并藏有眾多蘇扇精品。通過成立蘇扇藝術館,促進和帶動公司制扇設計人員的積極性,在保證扇子質量的同時不斷地創新和超越自己。藝術館的體驗區還吸引更多人了解體驗蘇扇制作,推廣和普及傳統手工藝。盛風蘇扇的創始人盛春也一直秉承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研發了多項蘇扇制作技藝,成功申請了外觀專利51項,發明專利12項。她帶領著盛風蘇扇不忘初心、創新進步。
(二)后繼無人,傳承人缺失
像蘇扇這類的傳統手工藝,它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沉淀學習的。而今,快文化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很少有年輕人會愿意為了這項技藝,打磨十幾、二十年。隨著傳承人年齡的增長,蘇扇這樣的傳統手工藝面臨著后繼無人、“瀕臨滅絕”的危機筆者在這次調查時候發現廠中的技工年紀普遍偏大、而且他們收入低、工資來源不穩定,甚至筆者發現外賣員的收入都遠遠高于傳承人,收入低、工作繁瑣等都是傳承乏人的重要原因。
盛風蘇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下,與技術學校的學生簽約,提供免費的教學和穩定的崗位。這極大程度上解決了“后繼無人”這一個難題。傳承人的培養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頭、也是重中之重。
(三)政府的扶持和保護
近年來,傳統文化、傳統手工藝后繼無人,許多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滅亡”的情況。政府為了保護傳統文化先后頒布了優惠政策,為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鋪平道路。政府為保護、聲援和復興傳統文化在2017年頒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該意見健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制度,體現了國家對于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向瀕危“傳統文化”伸出了援助之手。該意見的頒布增加了國民關注度,給像蘇扇這一類傳統文化的技藝和手工藝品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振興傳統工藝美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份文件表明國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作為國家戰略性工程進行發展。政府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來支持傳承者建設自己的工作室,政府采取補貼的政策對鼓勵省級傳承者們多帶徒弟,從而增強了傳承人隊伍,以此來解決蘇扇等行業傳承人人數減少的困難。政府推出這些的優惠政策,為蘇扇這類的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四)交流溝通,互利互贏
積累和傳遞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的進步的表現。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是要溝通和交流的、要互相傳遞的。蘇扇的制作技術也是不斷交流和傳遞所形成的。現在很多制扇廠美名其日是保護自己的設計作品,就好像閉關鎖國的清王朝一樣,這樣是沒辦法共同進步的。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扇子協會和政府共同的幫助,舉辦交流會,互相討論,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或者舉辦扇子大賽形成良性競爭共同進步。
六、結語
在調查的過程中我了解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技發展,信息化時代帶給人們很多便利但是也讓人們慢慢遺失先人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一部分人們一味的否認傳統文化,追求西洋的“快文化”,他們只看到了有些陳舊迂腐的思想就以偏概全,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也有人因為傳統文化的學習積累需要時間的沉淀和金錢的補給而放棄學習傳統文化,久而久之傳統文化面臨“后繼無人”、無人理解”的境地。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大大增強,基層和民間的參與面很廣,參與主體很多,形式載體多樣,總的勢頭很好。在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傳統文化逐漸復興的今天,越來越多像盛風蘇扇這樣的公司出現,他們懷揣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發揚弘揚傳統文化的初心,他們用努力創新和永不放棄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的帶領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振興的道路,這條路雖然艱苦,但是在現在看來很多人都發現認識到了蘇扇等這些傳統手工藝,說明他們的努力是有效的。當然,單單是繼承傳統文化是不夠的。在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同時我們應該順應時代潮流,比如像盛風蘇扇的創始人盛春女士一樣,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只有這樣優秀傳統文化才會與時俱進,發展的更好。同時我們在繼承發展的同時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一味的追求產量,就會導致質量的缺失。在這個高速運轉的年代我們不要被眼前的小利益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不穩扎穩打帶來的利益只是一時的,只有腳踏實地、用心制作才會得到成功。
蘇扇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出于自保,選擇從原生態向市場態轉型。面對市場競爭,傳統工藝美術能做的就是繼承發展,努力創新,來適應時代的趨勢。對于傳統工藝美術而言,盛風蘇扇的轉型是值得其他傳統工藝美術學習的。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應該學習盛風蘇扇這些公司,順應時代的趨勢,做出改變,弘揚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要讓傳統文化就此消亡。
參考文獻:
[1]王欣,蘇繡藝術的市場態轉型研究[J].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2012 (06).
[2]周敏.蘇州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探索——以蘇扇為例[J].科技界,2015 (06).
[3]何培旭,王曉靈,李澤.市場創新關鍵資源、市場創新模式、戰略地位優勢與企業績效[J].華東經濟管理,2019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