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思
近年來, 全球力量格局、科學技術、自然環境、思想文化等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因素加速變化、相互催化,速度和程度百年未有,超出了現有國際體系的調節能力。大國博弈升溫、地緣政治回潮、安全風險加劇、社會矛盾激化等亂象、險象環生,人類發展的歷史航程處在一片亂流之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重大判斷。“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要走出亂流,我們需要推陳出新,準確把握“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特征并作出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戰略選擇。
第一,面對平衡中的力量格局,是“迎”還是“拒”?歷史證明,發展失衡通常是戰亂動蕩的主因。中國經濟發展使全球力量格局更趨平衡,緩和了南北發展失衡狀態,放大了世界和平穩定的紅利。然而,一些勢力抱守零和博弈思維,熱衷搞對抗、重走冷戰路, 成為全球動蕩的肇事者。殊不知,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的道路”,“無意跟任何國家打冷戰熱戰”。新中國成立之初,對華遏制政策曾使一些國家失去中國。現在,倘若失去更加富強、開放的中國,便會錯失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對抗遏制注定是一場“獨角戲”。
第二,面對變革中的科學技術,是“開”還是“封”?當前,顛覆性技術出現的頻率和擴散的速度加快,任何國家都無法壟斷所有技術。同時,新科技不僅能點亮新生活,也會帶來新風險。各國更需要交流合作,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立正確運用科技、應對科技風險的規則和機制。為科學知識劃國界、破壞全球供應鏈布局、封禁別國科技企業,無疑是短視之舉。技術民族主義注定沒有出路。中國堅信“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而是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
第三,面對惡化中的生存環境,是“進”還是“退”?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以對自然資源的無盡索取和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為代價。近年來,美國旱災、東非蝗災、澳洲山火等災害頻發,似乎預示著地球已進入氣候災難的集中暴發期。如果各國不能攜手推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變革,推動全球治理,未來或許有更多的災害降臨。任何國家都不應在涉及人類安危的問題上斤斤計較。中國認為,“大國更應該有大的樣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為推動全球性問題的解決,中國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第四,面對激化中的社會矛盾,是“接”還是“甩”? 40年來,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在全球開疆拓土,代價卻是使許多國家的社會不平等加劇,社會包容性、開放性下降,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在國內國際層面掀起了一股對抗分裂的歷史逆流。身處矛盾的漩渦之中,有些國家丟掉了直面問題、推動改革的勇氣,對外甩鍋、轉嫁矛盾,這種做法無疑是飲鴆止渴,非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錯失良機使問題惡化,讓內外沖突耗盡未來發展潛力。中國人向來“一日三省”,恥于諉過他人、怨天尤人。中國發展的不竭動力在于“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
第五,面對激蕩中的思想文化,是“容”還是“斥”?動蕩期也意味著思想觀念的活躍期,不同思想的碰撞更加頻繁。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時代,這種碰撞的頻率和烈度更甚,同時為交融和沖突創造了條件。問題的關鍵在于各國將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思想文化。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源于包容。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直是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繁榮的重要方針。中國對外更是一以貫之,堅定“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我們堅信,站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絕大多數政治家和熱愛和平的世人會排除干擾,作出與中國相同或相似的正確決策,共同將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交到子孫后代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