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尉

摘? ? 要:基于對某塑料廠和糧食廠搬遷原場地是否可以變更為居住用地的關注,通過該地塊的生產經營歷史調查,初步識別判定該場地潛在污染物為重金屬和石油烴。在場地中布設8個土壤采樣點和3個地下水采樣點。檢測結果顯示,土壤中檢出的重金屬和石油烴均小于標準值;地下水水質指標普遍較好,無需啟動詳細調查和健康風險評估工作。
關鍵詞:場地環境調查;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再利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建設速度的加快,場地性質的變更越來越頻繁。許多工業企業陸續搬出城區,原有的工業用地被逐步開發為居住用地或商服用地,用地性質發生改變。工業企業遺留的環境問題可能對土壤、地下水等造成一定影響,并可能危害到居民的健康[1]。為保障人體健康和維護正常的生產建設活動,防止場地性質變化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需要開展場地環境評價工作。
場地環境評價是識別和評估場地環境污染或潛在場地環境污染的過程,即對場地上過去和現在的各類活動、特別是可能造成污染的活動進行調查,分析和評價場地環境狀況及環境風險,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的方法和手段[2]。
本次工作通過以大連市某塑料廠及糧食廠搬遷遺留的場地進行環境調查評估,針對場地的特征和潛在污染物特性,進行污染物濃度和空間分布調查,識別和確認場地的潛在環境污染,進行監測調查,分析是否需要進一步開展場地風險評價及修復工作,為場地的環境管理提供依據。
一、第一階段場地環境調查
1.場地概況
該遺留場地位于大連市,總占地面積約26430m2。該地塊原為工業企業用地,場地歷史上存在某塑料廠、某糧食廠,某鍋爐公司以及其他飲食娛樂業企業。據調查,某塑料廠建廠時間較早,并于1995年停產。某糧食廠建于1999年之前,于2005年停產拆除。自2000年以來,該地塊房屋均對外租賃,用于從事飲食娛樂場所的經營。該場地于2010年前已完成全部拆除工作。
2.污染識別及敏感目標
通過收集資料、現場踏勘及人員訪談,本次調查對該地塊的歷史演變、污染源頭、現狀等問題有了客觀的認識。場地周圍可能受污染影響的敏感目標為居民小區及酒店等。
據調查,某塑料廠主要產品為塑料制品,包括撕裂膜和塑料薄膜,使用原料為PP、PE顆粒,生產運營期間主要為廢氣的影響,其產生的廢邊角料存放于車間內,生產車間有水泥硬化地面,產生的軟化廢水較為清潔,沒有發生過管道破裂泄漏等事故的記錄。某糧食廠主要從事面粉加工及銷售,該地塊上兩個儲罐均為儲糧罐,沒有發生過儲糧罐泄漏等事故。調查可知,地塊內原生產企業相對停產時間較長,不存在有毒有害的生產原料、中間品及產品。據周邊群眾反映,項目相鄰場地大多為某街道商住區,自2000年以來,該地塊的土地使用者和租賃房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
由上可見,某塑料廠、糧食廠和其他經營性場所在歷史生產運營中可能產生重金屬和石油烴等潛在污染物。由于場地生產歷史久遠,期間轉手、租賃給其他企業多次,場地污染情況不易直觀判斷,有必要開展第二階段的采樣監測分析。
3.暴露途徑分析
污染物的暴露途徑不同,其對人體的健康危害差異也較大。污染物的主要暴露途徑包括經口攝入土壤、皮膚接觸土壤、吸入土壤顆粒物、吸入室外空氣中來自表層土壤的氣態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氣中來自下層土壤的氣態污染物、吸入室內空氣中來自土壤的氣態污染物等。對于本場地,不涉及地下水開采飲用,因此,不存在“飲用地下水”的地下水污染物暴露途徑[3]。
二、第二階段場地環境調查
通過第一階段場地環境調查,已經獲得了本次調查場地及相鄰地塊的資料,了解了本次調查場地可能受到的污染,第二階段無補充資料,故根據第一階段的資料分析開展初步采樣監測計劃。
本場地范圍內原有建筑2010年前已全部拆除,土壤表層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擾動。同時,為全面了解和分析疑似污染區域對場地的污染情況,本次根據《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HJ25.2-2014)[4]、《場地環境監測技術導則》(HJ25.2-2014)[5]和《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HJ25.3-2014)等文件的相關要求布點采樣,垂向采樣結合項目地勘對地層的了解,均合理設置深層采樣點;對場地整體采用系統布點法原則,同時結合專業判斷和分區布點法設置采樣點,場地現場采樣時根據實際情況(如現場場地、土壤質地等因素)對采樣點位置和深度再進行適當調整。
1.土壤監測布點
通過對歷史影像資料、各原始建筑物平面布局及歷史使用情況的分析,為詳細調查場地內土壤污染情況,對調查場地按40m×40m的網格進行劃分;同時,對重點疑似污染區域基本按照生產車間分區布點法,結合專業判斷設置采樣點,并現場進行優化調整。本次調查初步采樣共布設初步采樣點8個,詳見圖1。
為全面了解和分析疑似污染區域對場地的污染情況,每個監測點位均垂向采集3個土壤樣品,采樣深度根據項目地勘對地層的分布了解及地下水埋深,結合各土壤監測點位附近的地勘鉆探點地層分布情況,合理設置每個點位的分層采樣深度。其中,8#點位(空地處,其上無原有建筑)只取第一層土壤樣品。土壤共計22個樣品。
土壤初步采樣監測項目包括:pH、鉻、銅、鎘、汞、鉛、鋅、砷、鎳、氟化物、石油烴等共11項。
2.地下水監測布點
本次設置地下水采樣點位3個(見圖1),基本涵蓋了該地塊可能受污染的區域。地下水初步采樣監測項目包括:pH、六價鉻、銅、鎘、汞、鉛、鋅、砷、鎳、氟化物、氯化物,共11項。
3.檢測結果分析
(1)土壤
本次初步采樣調查土壤所有監測指標均未超過所選用標準限值,沒有出現超標污染物。各監測指標污染程度在地塊中的水平分布無明顯規律。
各指標污染污染負荷評價結果,監測指標中砷、鎳、氟化物、石油烴四項指標占篩選值污染負荷較大。其中,砷檢出濃度范圍為3.08~13.0mg/kg,鎳檢出濃度范圍為30.0~48.7mg/kg,氟化物檢出濃度范圍在227~580mg/kg,石油烴濃度范圍為2.25~198mg/kg。
分析上述指標污染負荷較大的原因主要是:砷、鎳檢出值較高的主要原因為該地區背景值略高,氟化物主要來源于下層風化巖的遷移、石油烴檢出值較高的主要原因為某鍋爐公司后期將場地租賃給飲食娛樂性單位及作為臨時停車場影響所致。
場地內污染程度排序為:3m以下<1-2m<0-1m。對于0-1m,鎳污染指數較大,污染負荷比為97.4%,污染指數排序為鎳>石油烴>氟化物>砷>鉻>鉛>銅>鋅>鎘>汞。對于1-2m,鎳污染指數較大,污染負荷比為92.4%,污染指數排序為鎳>氟化物>石油烴>砷>鉻>鉛>銅>鋅>汞>鎘。對于3m以下,鎳污染指數較大,污染負荷比為89.6%,污染指數排序為鎳>氟化物>砷>石油烴>鉻>鉛>銅>鋅>鎘>汞。
(2)地下水
勘察期間場區地下水水位埋深3.1~7.0m,水位標高-0.6~0.4m。地下水類型為潛水。主要含水層為全~強風化板巖、全~強風化輝綠巖,場地內分布的細砂、圓礫和碎石,含水性及透水性較好,但分布范圍較小,且分布不均勻。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及側向含水層補給。
本次初步采樣,地下水三個監測點位水質指標中,重金屬指標水平普遍較好,如銅、鋅、砷、六價鉻能夠達到《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Ⅰ類區標準,鎘、汞、鎳能夠達到Ⅱ類區標準,鉛能夠達到Ⅲ類區標準,非重金屬指標pH值和氟化物能夠達到Ⅰ類區標準,以上指標均滿足《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中“以人體健康基準值為依據。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水”的要求。而水質指標較差的是氯化物,三個監測點位氯化物均屬于Ⅴ類區水質。根據本地塊的地質勘查報告,該區域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及側向含水層補給。本地塊距離北側某港海域直線距離560m,因此海水倒灌是水質指標中氯化物指標差的主要原因。
三、結論
某塑料廠和糧食廠搬遷后原場地的環境調查符合《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和《場地環境監測技術導則》等要求,場地潛在污染因子、采樣點位布置符合上述企業特點。
本次初步調查中,土壤監測指標均未超過所選用土壤評價標準的各個篩選值,土壤中各污染物種類、污染濃度負荷及空間分布基本清楚。本次調查的場地內地下水水質指標普遍能夠達到《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區標準及以上。因此不進行第三階段場地環境調查,無需啟動健康風險評估。
參考文獻:
[1]張漲,王翠蘭,劉寧,等.某化工企業搬遷原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調查研究[J].四川環境,2018,37(04):111-115.
[2]錢建英.退役化工企業潛在污染場地第一、二階段環境調查[J].能源與環境保護,2015,29(6):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