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霖 楊雄濤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026-01
據2019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最新世界癌癥數據顯示,在全球范圍內,2018年有4380萬人在最近5年內被診斷出癌癥并帶癌生存,全球一半的癌癥病例發生于亞洲,而人口最多的中國癌癥新發病例也是占比最高,癌癥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廣大癌癥患者除在醫院完成主要治療外,其余很大一部分需要在家庭及社區醫院完成一些基本治療護理,以期達到進一步康復,同時隨著國家醫保政策的大力支持,家庭護理已越來越重要。如何提高晚期腫瘤患者家庭護理的質量以期提高晚期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呢?我們來談談一些需要注意的幾個護理要點。
一. 積極配合醫院完成姑息治療與護理
大多數惡性腫瘤患者到了晚期,雖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但仍然需要積極治療,以便挽救生命。這時期,患者及家屬應充分與醫院醫生做好溝通,及時說出自己的想法,明確講出自己及家人的需求與困難,對未來生命過程的期許,以便醫生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病情,做出最有益的治療方案。一旦治療方案確定以后,患者及家屬就不再猶豫與患得患失,應積極配合治療,做好經濟支持,在醫生護士的幫助下盡力完成治療,堅強地去戰勝疾病。
二. 做好癌性疼痛的治療護理
大對數惡性腫瘤患者到了晚期,都會經受疼痛的折磨。癌性疼痛是晚期患者的主要癥狀之一。對癌性疼痛,目前仍主要是 “三階梯止痛”方案進行治療,藥物止痛是主要方式,但需個性化處理。在積極進行癌痛治療的同時,還應從心理方面緩解其焦慮情緒,令其有信心對抗癌痛,避免患者對藥物產生依賴性。及時處理止疼藥物帶來的副反應。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患者病情的變化以及對藥物的耐受程度變化,患者可能需要更大劑量的藥物來緩解疼痛。此時期護理人員一定要保管好止疼藥物,嚴格遵循醫囑給藥。嚴禁隨意增減藥物劑量、種類及間隔時間。嚴禁患者私自偷服藥。癌性疼痛發作的時間因人而異,但夜間常常是較多患者疼痛發作的主要時期,因此時患者的注意力較為集中,且副交感神經在發揮作用,所以疼痛的癥狀較之白天更加明顯,必要時遵醫囑可加大夜間止痛的頻率與藥物劑量。醫護人員應時刻觀察患者情況,及時做好對癥處理。
三.做好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護理
在臨床治療中腫瘤患者大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晚期腫瘤患者尤其存在突出的營養問題。大量臨床研究及文獻報到,營養不良嚴重影響腫瘤患者的預后,有的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時間與生活質量。腫瘤患者的營養護理是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家屬應注意在醫生護士的指導下,積極給與營養支持,耐心細致的做好準備,備好相應每次餐食,鼓勵并協助患者進食。要做好營養素的補給,根據醫院的指導,做好食物的量,蛋變質、脂肪、糖及碳水化合物等各類營養素的搭配,根據患者的喜好與口味,做出可口的飯菜,積極鼓勵患者進食,必要時做好營養監測。及時與醫生護士溝通交流,尋求幫助與指導。
四. 舒適護理與運動指導
舒適感與適當運動有益健康。對于晚期腫瘤患者,更需要做好舒適護理與合適宜的運動鍛煉。晚期腫瘤患者,應盡可能給患者提供舒適的環境與體驗。如做好室內通風與保暖,座位舒適,著裝、睡眠、就餐環境等盡量符合患者需求與愉悅感受。人們常常認為晚期腫瘤患者需要安靜休息,但卻忽略了運動需要。近年大量研究,適當的運動更有助于晚期腫瘤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我們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患者的運動項目,如局部的肢體運動,小關節運動,被動運動如按摩,主動運動如步行,各類健身操,局部運動操,八段錦,太極拳或太極劍等等,既愉悅了身心,又有助于機體代謝,增強自身免疫力,提高治療效果與生活質量。
五. 做好心理護理與人文關懷
大多數晚期惡性腫瘤患者都會出現各種情緒反應,影響著治療效果與康復。一般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特征包含五個時期,即否認期、憤怒期、協議期、憂郁期以及接受期。因每個患者不同的病情及具體情況,每個時期持續的時間及變化也存在差異。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專項的心理輔導,疏導患者的情緒,建立起良性心境。家屬及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具體需求,做好安撫與陪伴。同時醫護人員還要與患者建立信任感。很多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到了后期其身心逐漸衰竭,更加需要給予其精神上的支持,積極主動的提供人文關懷。可播放一些令患者感覺舒緩的音樂、看一些活躍氛圍的電視節目;可為患者提供感興趣有益的書籍和適宜的新媒體資料,陪伴指導其進行閱讀,令疾病帶來的痛苦得以分散。另外,閱讀還可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通過閱讀了解外在世界,愉悅心境,提升免疫力,積極的去戰勝疾病。
六.臨終關懷與陪伴
任何人都會在一些特定時期要面對死亡,晚期惡性腫瘤患者更是常常要面臨死亡的來臨,這需要我們提前做好與死亡相關的教育與準備。在患者的生存時間約剩下6個月左右時,可對其進行必要的臨終關懷與死亡教育關懷。護理人員應自身可以從容面對死亡,保持正確的死亡倫理觀,在對待患者時也應保持健康的道德觀。每個人面對死亡時有不同的認知差異,應積極幫助患者消除恐懼心理。及時進行臨終關懷,幫助患者豐富其人生最后的階段,可根據患者本人的信仰,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愿景,樹立一些新的希望,調適平靜安樂的心境,正確面對以后會到來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親人的陪伴對患者來說是極其珍貴的,對緩解患者的恐懼與孤獨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時應有親人的鼓勵、安慰、支持與陪伴,守護患者走完最后的生命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