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紅
【摘 ?要】目的:本文將主要研究熊去氧膽酸膠囊聯合腺苷蛋氨酸針劑對妊娠階段患者的肝內膽汁淤積癥中肝功能指標產生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2016年-2018年進入我院妊娠期間肝內膽汁淤積癥的患者76例,并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即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38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治療措施,實驗組患者使用熊去氧膽酸膠囊聯合腺苷蛋氨酸針劑進行治療,最終對比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情況以及護理滿意程度。結果:本次實驗數據顯示,對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使用熊去氧膽酸膠囊聯合腺苷蛋氨酸針劑進行治療,實驗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顯著改善,且改善情況顯著好于對照組患者,且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本次實驗研究顯示,熊去氧膽酸膠囊聯合腺苷蛋氨酸針劑對妊娠期膽汁淤積癥患者進行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其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熊去氧膽酸;腺苷蛋氨酸;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肝功能指標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071-02
妊娠階段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常發生在孕婦妊娠階段中期以及晚期的一種特殊并發癥,患有此種并發癥的女性極易出現胎兒早產、新生兒窒息、突發性死胎以及宮內窘迫等不良情況,嚴重影響孕產婦的預后以及分娩結果[1-2]。現階段,臨床醫學中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缺乏部分有效的藥物,熊去氧膽酸藥物作為一種臨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藥物,但其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3-4]。而聯合腺苷蛋氨酸作為一種參與甲基轉移的輔助藥物,可以在利膽的狀況下有效阻止患者的膽汁淤積,為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的患者治療提供更好的治療路徑。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2018年進入我院妊娠期間肝內膽汁淤積癥的患者76例,并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即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38例。實驗組患者的年齡范圍為23-35歲,平均年齡范圍為(25.34±1.83)歲。對照組患者的年齡范圍為23-35歲,平均年齡范圍為(25.63±1.22)歲。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研究發現患者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治療措施,其主要包括吸氧措施、高滲葡萄糖、地塞米松以及維生素K藥物等,對患者展開一系列的臨床治療措施。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使用熊去氧膽酸膠囊聯合腺苷蛋氨酸針劑進行治療。護理人員嚴格按照醫囑為患者使用臨床治療藥物。
1.3統計和分析
數據用SPSS 17.0進行統計和分析,計算型指標以例(n/%)表示,X2檢驗,計量型指標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t檢驗。P<0.05標識兩者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肝功能指標
本次實驗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之前的肝功能指標并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進行不同的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顯著改善,且P<0.05,詳細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
本次實驗護理過程中通過整理調查問卷發現,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非常滿意的患者為26例,滿意的人數為10例,不滿意的患者為2例,實驗組患者的總滿意率為94.73%。而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非常滿意的患者為21例,滿意的人數為9例,不滿意的患者為8例,對照組患者的總滿意率為78.94%。經過計算發現x2=4.1455,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是妊娠期婦女特有的一種臨床疾病并發癥,其主要是由于女性體內膽汁酸的形成、調節以及轉運異常相關,極易對胎兒以及女性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響,需要積極進行治療。
我院本次臨床實驗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進行不同的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顯著改善,且P<0.05。并且,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4.73%,而對照組患者的總滿意率為78.94%,P<0.05。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實驗研究顯示,熊去氧膽酸膠囊聯合腺苷蛋氨酸針劑對妊娠期膽汁淤積癥患者進行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其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俠,肖維.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聯合熊去氧膽酸對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膽汁酸、肝功能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2019,11(04):55-60.
[2] 董鐵軍,李春霞,趙冬梅,陳藝雪.腺苷蛋氨酸聯合熊去氧膽酸對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肝功能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9,40(21):2682-2683.
[3] 樊陽陽,張京京,王影.S-腺苷蛋氨酸聯合熊去氧膽酸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臨床療效及對肝功能、炎癥因子的影響[J].藥物評價研究,2018,41(02):267-271.
[4] 李廣清,林曉斌,劉艷紅,胡超鈺,王黎.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聯合熊去氧膽酸對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肝功能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8,18(11):2181-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