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摘 ?要】目的:分析在末節斷指患者治療中采用不縮短指骨的顯微外科末節斷指再植術的臨床價值。方法:對照組為常規殘端修整術,觀察組為不縮短指骨顯微外科末節斷指再植術治療。結果:觀察組手術治療優良率為94.59%,對照組為81.08%,P<0.05;觀察組斷指再植成活率高于對照組,血管危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末節斷指患者通過采用不縮短指骨顯微外科末節斷指再植術治療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同時具有較高的斷指再植成活率,有助于控制術后血管危象。
【關鍵詞】末節斷指;再植術;再植成活率;血管危象
【中圖分類號】R6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051-02
末節斷指再植術即將患者離斷的手指體進行重建,近年來顯微外科技術快速發展,在末節斷指患者治療中顯微外科手術也具有廣泛應用并且發揮重要作用[1]。以下將探究在末節斷指患者治療中通過采用不縮短指骨顯微外科末節斷指再植術治療的效果以及對患者斷指再植成活率與血管危象所產生的具體影響。
1. 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74例末節斷指患者(共計74指),依據手術方案差異性分組,即觀察組:37例,男/女:21/16;年齡19~57歲,均值為(32.6±0.3)歲。對照組:37例,男/女:20/17;年齡18~59歲,均值為(31.8±0.5)歲。2組臨床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殘端修整術治療,常規局麻后對斷指殘端進行徹底清創,傷口邊緣皮膚切除后對污染組織與失活組織進行清除,術中見指骨外露,需咬除外露指骨,并以骨銼銼平殘端。末節指腹皮膚進行修剪,并對末節指腹剩余指骨進行適當剔除,使其能夠形成舌狀皮瓣,見覆蓋創面滿意,雙側指動脈進行結扎,并對指神經殘端進行妥善處理,傷口皮膚進行間段縫合修復,并應用敷料包扎;觀察組則采用不縮短指骨顯微外科末節斷指再植術治療,在顯微鏡輔助下對于壞死組織徹底清除,遠端斷指骨折處進行對位,以克氏針實施髓腔內固定。指背甲緣皮膚與甲床進行縫合,掌側動脈和靜脈與神經周邊組織游離。以無損傷線對血管及神經進行縫合,傷口縫合。
1.3評價標準
(1)結合患者術后的手指運動功能恢復、用手情況、感覺功能恢復、外觀以及血液循環狀況等對于手術療效進行綜合評估,0~16分,根據評分結果分為優(13~16分)、良(5~12分)、差(<5分)。(2)統計2組患者的術后斷指再植成活率與血管危象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涉及數據以SPSS19.0分析,數據標準差以(x-±S)描述,組間數據t、X2檢驗,P<0.05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療效對比
觀察組的手術治療優良率為94.59%,對照組為81.08%,且P<0.05。
2.2術后斷指再植成活率、血管危象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斷指再植成活率97.30%(36/37),血管危象發生率2.70%(1/37);對照組斷指再植成活率81.08%(30/37),血管危象發生率18.92%(7/37)。觀察組術后斷指再植成活率高于對照組,而血管危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P<0.05。
3. 討論
末節斷指在各類交通事故防治行業以及機械制造業中十分普遍,采用末節斷指再植術治療是指確保患者患指解剖結構得以恢復,同時重建患者斷指處血液循環,并對手部外觀及功能進行重塑。以往運用的常規斷指再植術治療中對于患者指骨長度存在一定限制,同時手術操作期間多數需要縮短患者指骨長度,使得術后手指外觀以及功能等方面均受到較大影響。通過運用顯微鏡進行輔助操作也是近年來臨床中比較常用的微創手術。該手術方案的應用能夠減少對于患者周邊組織產生的創傷,可更好地促進患者斷端手指的復位,并且對于患者手指功能產生的不良影響相對較小,同時由于并不縮短患者指骨長度,所以對于術后手部外觀以及功能等方面的恢復更具優勢[2-3]。本次研究觀察組患者手術治療優良率94.59%,對照組的81.08%。血管危象是指在手術操作中對小血管縫合之后發生的吻合口痙攣情況,使得組織器官發生缺血或者淤血等情況。本次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的斷指再植成活率高于對照組,同時血管危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這表明運用不縮短指骨前提下顯微外科末節斷指再植術的治療方案,更有助于提升末節斷指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末節斷指患者通過采用不縮短指骨顯微外科末節斷指再植術治療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同時具有較高的斷指再植成活率,有助于控制術后血管危象。
參考文獻
[1] 周繼娟.不縮短指骨顯微外科手術在末節斷指再植中的影響分析[J].健康之友,2019,21(12):142-143.
[2] 張偉.末節斷指再植不縮短指骨的顯微外科治療效果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9,25(3):130-131.
[3] 張飛鵬.不縮短指骨顯微外科手術在末節斷指再植中的應用研究[J].心理月刊,2018,33(9):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