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文
【摘 ?要】目的:探討上消化道造影對十二指腸憩室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經我院診治的43例十二指腸憩室患者的上消化道造影影像檢查資料,總結憩室分布部位、形態輪廓、數量大小、造影劑排空時間等影像學特點。結果:十二指腸憩室多為囊袋狀,好發于降部內后壁,可為單發或多發,較小憩室易排空,大憩室排空延遲或不能完全排空。結論:十二指腸憩室患者多無明顯典型癥狀,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對十二指腸憩室的檢出率高,是診斷十二指腸憩室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腸;憩室
【中圖分類號】R5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065-01
消化道憩室示消化道的局部囊樣膨出,有真性和假性兩種,絕大多數憩室向消化道腔外膨出,極少數向腔內膨出[1]。十二指腸憩室是指各種病因所致的十二指腸局部粘膜下層通過肌層缺損處形成的囊袋樣膨出。該病在我國發病率占消化道憩室的首位,多無明顯典型臨床癥狀[2],多以上腹部不適就診,而十二指腸降部是憩室的好發部位,正常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2%,占全部小腸憩室的45%~79%[3],容易誤診。隨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十二指腸憩室的早期發現率和定位診斷率逐步提高。本文旨在分析十二指腸憩室病例的上消化道造影表現,結合相關文獻進行探討、總結,以加強對本病的認識。
1. 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科2011年9月~2015年5月應用上消化道造影檢查、臨床資料完整的十二指腸憩室病例。本組43例患者,男23例、女20例;年齡26-75歲,平均50歲。26例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和體征或僅表現為腹痛、腹脹等上腹部不適11例;上腹痛、腹瀉、嘔吐、噯氣6例。
1.2檢查方法
采用飛利浦(PHLIPS)650mAs數字胃腸機,均采用十二指腸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所用鋇劑為青島東風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干混懸劑,吞服鋇劑后透視下采集圖像,
采用立位、俯臥位、仰臥位及左右斜位獲得十二指腸左、右斜位充盈相、黏膜相[4]。觀察憩室部位、形態輪廓、大小、及憩室的排空情況。
2. 結果
2.1分布部位
43例患者胃腸造影檢查共檢出憩室數49個,其中降部32個占65%,水平部8個占16%,升部5個占10%球部4個占8%。
2.2形態、輪廓
十二指腸憩室大多為突出腸腔外囊袋樣鋇斑影,形態可變性大,多數不規則[5]。檢出的49個十二指腸憩室中,38個呈囊袋狀,7個呈圓形、類圓形,4各形態不規整。憩室大部分頸部較窄,呈蘑菇樣;41個憩室輪廓光滑,邊緣清晰,可隨蠕動波發生改變;2個形態比較固定,邊緣欠光整,加壓時鋇劑可排出。
2.3大小及數量
檢出憩室大小不等,形態多樣,最大者約4.0cmX3.5cm,最小者約0.3cmX0.2cm。其中單發43例占87.8%,多發憩室6例占12.2%。
2.4憩室排空情況
Φ<2.0cm憩室32個,均能完全排空;2.0cm <Φ<3.0cm者13個,9個完全排空,4個延遲排空;Φ>3.0cm憩室4個,3個能完全排空,1個延遲排空,改變體位后4H仍不見鋇劑排出。
3. 討論
憩室可發生于胃腸道任何部位,表現為突出輪廓之外的囊袋物,而十二指腸憩室在胃腸道憩室中居第2位[6],僅次于結腸憩室。目前,十二指腸憩室的具體發病機理尚不明確,有學者經尸檢認為[7],原發性憩室與肌張力缺乏及腸內壓力長期作有關 ,繼發性憩室是由于炎性改變造成粘連、牽拉腸壁而形成,范圍多在距泛特壺腹部3cm以內[8]。
該病發病年齡多為中老年,25歲以下少見,而臨床診治的過程中,極易誤診,因其并沒有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多為體檢過程中偶然發現,最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容易誤診為胰腺炎、膽囊炎慢性胃炎等[9]。據臨床統計,十二指腸憩室患者只有極少數會出現梗阻、出血、炎癥和穿孔等嚴重癥狀。
4 ?結論
目前,國內外報道認為,該病的首選檢查方法是上消化道造影,近年來,多層螺旋CT、MRI、ERCP等野逐漸應用于十二指腸憩室的檢查,但此種檢查方法簡便易行,一般患者均可耐受,并可通過改變患者體位顯示十二指腸環,利于憩室的檢出,還可直接觀察十二指腸憩室的部位、形態及輪廓、大小、數目,通過延遲還可動態觀察鋇劑排空情況[10],因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依然是十二指腸憩室診斷的重要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積春,毛世鴻,邵鴻生等.傳統X線造影檢查對消化道憩室的診斷價值[J].甘肅科技,2011,27(3):133.
[2] Mallappa S,Jiao LR.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um masquerading as a cystic pancreatic- neoplasm[J].JRSM Short Rep,2011,2(11):89.
[3] 孫賢久,王連源.十二指腸憩室的研究進展[J].新醫學,2006,37(9):622-624.
[4] 鄒仲.X線檢查技術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06:429-430.
[5] 孫宏亮,王武,馬國林,等.胃腸造影診斷十二指腸憩室分析[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09,23(6):360.
[6] 王思珍,王新波,戴洪山,等.十二指腸憩室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20(10):1094.
[7] 田東,趙龍,陳黎等.十二指腸降部憩室的形態學觀測[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8,23(5):464-465.
[8] 岑家定.16層螺旋CT對十二指腸憩室的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4,7(8):746.
[9] 黃霓,王波.多層螺旋CT對30例十二指腸憩室的應用價值[J].貴州醫藥,2015,39(4):361.
[10] 楊建明,胡淶鎖.十二指腸憩室24例X線表現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09,38(1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