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荷淋 付彩雯 秦娟 黃秀麗


【摘 ?要】目的:探究內分泌代謝病科70歲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開展入院藥物重整效果。方法:從我院選取2017年12月到2019年12月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為內分泌代謝病科住院患者,年齡70歲以上,進行入院藥物重整。評價二十四小時內用藥的合理性和連續性,分析存在的問題。結果:患者二十四小時非故意用藥差錯有13例,占21.67%,其中品種錯誤1例,占1.67%,劑量錯誤4例,占6.67%,藥物遺漏8例,占13.33%。在60例患者的二十四小時醫囑中,需要干預的有9例,占15%。其中共有612條醫囑,需要干預的是10條。干預成功率達到100%。結論:內分泌代謝病科70歲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藥物種類多,合并疾病多,二十四小時內進行藥物重整服務,能夠減少差錯,規范用藥。
【關鍵詞】內分泌代謝病;用藥差錯;2型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R 58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672-3783(2020)06-0094-02
70歲以上老年患者合并疾病類型眾多,臨床用藥更加復雜,容易出現用藥錯誤問題。正確用藥對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有重要的意義。為探究內分泌代謝病科70歲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開展入院藥物重整效果,特選取我院60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2月到2019年12月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過確診,空腹血糖不低于6.1mmol/L,餐后兩小時血糖不低于7.8 mmol/L,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標準;所有患者明確研究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70歲以上患者。排除標準:臨床藥師無法在24小時內進行重整藥物服務的患者,不配合患者。患者中有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齡72-87歲,平均年齡75.3±3.9歲。患者合并疾病有1-7種,平均合并疾病有2.5±2.1種。合并疾病主要包括腦梗死、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有11例(18.33%),合并冠心病17例(28.33%),合并高脂血癥21例(35%),合并高血壓45例(75%)。患者入院前,服用的西藥種類有1-17種,平均種類5.7±3.4種。有5例(8.33%)患者服用保健品,15例(25%)患者服用中藥。
1.2方法 ?患者入院二十四小時內,對患者的醫囑、電子病歷等進行審核和分析,進行藥學問診。對比入院前的患者的用藥信息,以及二十四小時內用藥醫囑。干預醫囑中出現的非故意用藥錯誤的情況。評價二十四小時患者入院后用藥醫囑。對治療方案進行優化。必要時進行用藥干預。收集患者的相關信息資料,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患者入院服用的藥品,包括療程、用量、規格、不良反應史等。對不合理用藥醫囑、非故意用藥差錯等進行統計。記錄干預情況和成功情況。
2.結果
2.1二十四小時內醫囑和入院前服藥情況比較
患者二十四小時非故意用藥差錯有13例,占21.67%,其中品種錯誤1例,占1.67%,劑量錯誤4例,占6.67%,藥物遺漏8例,占13.33%。
2.2入院后二十四小時用藥醫囑評價和干預
在60例患者的二十四小時醫囑中,需要干預的有9例,占15%。其中共有612條醫囑,需要干預的是10條。干預成功率達到100%。具體如下表2。
3.討論
患者入院前用藥,與入院后 24h 內用藥醫囑,存在明顯差異。醫生問診不詳細,同時患者對自身服用藥物不熟悉。醫生問診,對主要疾病的治療藥物比較關注,輔助類藥物、藥品不良反應等,往往忽略。醫生問診不詳細,就可能出現用藥差錯,增加疾病風險。另外,相關信息缺失也有關,醫生沒有記錄患者入院前,相關藥物的使用情況。需要溝通,進行重整服務,完善治療信息。
內分泌科胰島素的品種比較多,并且存在相似的外型,需要醫生能夠掌握藥品,避免用藥差錯。加強藥物管理服務,可以及時發現問題。一些患者在入院前,已經存在用藥差錯,但入院后依舊延續這種治療,可能是由于沒有及時發現問題,導致用藥延續。開展藥物重整。患者入院 24 h 內,通常會由接診的住院醫師,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初始的治療方案。入院后 24 h 內用藥醫囑,是患者藥物治療的重要基礎。在24 h 內用藥醫囑中,也可能出現問題。因此,開展入院藥物重整,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進行入院藥物重整,能夠及時發現用藥差錯,促進患者合理用藥,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賈貝, 張紅煜, 褚燕琦. 藥物重整對血管外科動脈系統疾病入院患者的作用與價值[J]. 實用藥物與臨床, 2018, 21(6):693-697.
[2] 閆雪蓮, 孫雪, 付樂宸,等. 末期老年住院患者多重用藥及藥物重整調查[J].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2018, 17(12):12-15.
[3] 林嘉敏, 肖柳紅, 張舒婷,等. 基于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平臺健康教育在出院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 現代臨床護理, 2019, 18(02):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