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摘??要】目的:分析多發性骨髓瘤使用核醫學影像的診斷價值。方法:囊括本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84例,根據診斷方式的不同分為參照組與實驗組,各42例,參照組采取常規影像診斷,實驗組使用核醫學影像診斷,就兩組患者的診斷價值進行組間分析。結果:實驗組診斷方式準確度、敏感度及特異度相較于參照組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核醫學影像診斷多發性骨髓瘤具有較高的價值,且該方式的特異度與敏感度顯著提升。
【關鍵詞】核醫學影像診斷;多發性;骨髓瘤;臨床診斷
【中圖分類號】R730.26??????【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098-02
現如今,多發性骨髓瘤在臨床上的發病率相對增加,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中占比高達10%,好發于70歲以上老年人群[1]。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特殊、復雜的惡性腫瘤,主要是因骨髓內漿細胞增生異常而致。該病的病情變化較大,在確診后通常存活期≤30天,少數可≥7年[2-3],因此,早期診斷對疾病的治療及預后具有積極影響。傳統的影像學診斷凡是為X線檢查,而核醫學影響可借助18-FDG顯影,能觀察骨骼代謝狀況。本文就核醫學影像應用于多發性骨髓癌的診斷價值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囊括本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84例,根據診斷方式的不同分為參照組與實驗組,各42例,參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56~78歲,平均(64.27±2.53)歲。實驗組男23例,女19歲,年齡56~78歲,平均(64.56±2.7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指定高年資專業臨床影像學檢查醫師完成相關操作,以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參照組使用傳統X射線進行診斷。實驗組使用核醫學影像診斷,給予患者靜脈注射18F-氟代脫氧葡萄糖(18F-FDG),待2~4h后使用核醫學影像系統(美國GE,Staram4000XR/T)對患者的前位與后位全身骨顯像。
1.3 觀察指標
分析診斷方式的特異性、敏感度及準確度,進行組間比對。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
±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χ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P決定是否有差異,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病理診斷發現84例患者中68例患者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參照組準確度為65.48%(55/84)、敏感度為66.18%(45/68)、特異度為62.50%(10/16),實驗組準確度為83.33%(70/84)、敏感度為85.29%(58/68)、特異度為75.00%(12/16),實驗組診斷方式準確度、敏感度及特異度相較于參照組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多發性骨髓瘤是臨床上發病率相對較高的惡性血液系統疾病,該病的臨床特點為骨骼破壞,患者通常因全身疼痛、病理學骨折、骨痛就醫[4]。男性患者相較于女性相對較多。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的損害機制尚不明確,該病患者后期會出現骨皮質明顯損傷,相鄰軟組織有腫塊形成,常見于四肢長骨、中軸骨,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5]。早期多發性骨髓瘤通常骨外形正常,對臨床診斷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難,出現較高的漏診、誤診狀況,待出現癥狀就診時往往已發展至中晚期,需加強臨床關注度。因此,對患者進行準確的評估,不但可早期對患者進行治療,還可顯著改善預后狀況。X射線是傳統的檢測方式,無法發現多發性骨髓瘤的相應病變,而磁共振成像(MRI)、CT等雖可有效的判斷出局部病變,但在診斷過程中極易出現遺漏的狀況[6-7]。隨著現在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核醫學影像技術逐漸應用于臨床。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診斷方式準確度、敏感度及特異度相較于參照組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早期骨病局部無顯著病理該病,通常患者骨無機鹽需丟失30~50%以上才會出現骨質破壞或骨小梁結構病變等狀況,但因其血流、代謝存在異常放射性聚集,可根據該特征對疑似患者進行核醫學影像檢查,從而確定病情。核醫學影像可對患者的全身骨折進行詳細的檢測,充分避免MRI、CT等影像技術局部檢查的避免,有助于改善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準確率,保障患者早期開展積極治療,改善患者預后狀況。核醫學影像的特點包含:①根據不同的類型,根據患者疾病的不同階段,改善預后狀況。②能從整體角度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掃描,掌握骨骼狀況。
總而言之,核醫學影像技術針對多發性骨髓瘤從全身骨骼的掃描,從而清晰的判斷患者骨骼各個部分的代謝狀況,可對疾病的分期進行準確的評估,從而判斷疾病的預后狀況,為臨床醫師提供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毛秋粉,曹曉征,王錦鋒等.多發性骨髓瘤采用核醫學影像診斷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1):84-85.
[2] 李國雄,劉志軍,楊秀蓉等.多發性骨髓瘤18 F-FDG PET/CT表現的臨床研究[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8,28(5):848-851.
[3] 袁淵,任勝男,馬小龍等.多發性骨髓瘤髓外侵犯的CT、MRI表現[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10):1891-1894.
[4] 趙梅莘,張衛方.從孤立性骨漿細胞瘤到多發性骨髓瘤:18F-FDG PET/CT早期預測[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9,35(12):1861-1865.
[5] 王天民.核醫學影像診斷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3):63-64.
[6] 王攀峰,李永超,徐楊等.全身彌散加權成像(WB-DWI)在初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診斷和監測作用[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7,38(2):129-133.
[7] 林琳,李勇,王麗范等.18F-FDG PET/CT在多發性骨髓瘤與骨轉移瘤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7,25(11):84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