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摘 ?要】目的:探討神經內科康復護理能否促進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方法:將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6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3例接受神經內科綜合護理措施。觀察組53例采用康復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和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有效率96.23%,對照組有效率84.9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滿意度方面,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8.11%,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83.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神經內科康復護理能促進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神經內科;康復護理;腦卒中患者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148-02
中風也稱為中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中風的定義,中風是指多種原因導致腦血管損傷,局部或整體腦組織損傷,導致中風臨床癥狀,超過24小時將導致死亡。腦卒中具有并發癥發生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患者在治療中要注意并發癥的發生。為解決腦卒中患者的并發癥問題,有必要在神經內科采取康復護理措施,防止治療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加快康復進程。神經內科康復護理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3例,年齡60~78歲,平均(69±9)歲。觀察組53例,年齡55-75歲,平均(65±10)歲。兩組患者均被排除在精神病史外,意識模糊,認知障礙,切已確診為中風。兩組年齡、疾病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神經內科常規護理模式,護理內容為日常生活護理,包括控制病房溫度、藥物指導、檢查病人身體指標、回答病人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等觀察組采用神經內科康復護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2.1心理康復指導
腦卒中患者會出現器官功能障礙的臨床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失語癥等神經功能損害。腦卒中患者治療后需要康復,但日常生活能力的缺乏是由疾病引起的。病人不能達到自理能力,即使是飲食能力也不能達到自理能力。恢復階段具有時間長的特點。在這種狀態下,患者會發生心理變化,在時間的推動下,消極情緒會逐漸增加。在這種心理作用下,患者會放棄治療心理,在康復過程中不配合。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他們應該耐心地傾聽病人的不滿,讓他們發泄自己的抑郁情緒。病人安靜時,醫務人員要合理引導病人發泄的內容。
1.2.2機體功能康復訓練
幫助患者恢復肢體運動能力是康復護理工作的關鍵內容,幫助患者逐步恢復受損的神經功能是康復護理的關鍵。在體力活動能力的康復護理工作中,醫務人員對患者的身體部位進行訓練。訓練開始時,采用臥床病人被動訓練模式,然后根據病人病情發展情況采用主動訓練模式。在訓練過程中,應注意增加次數的問題,并根據病人的情況逐步增加訓練方法,如舉臂訓練等。一些中風患者也有語言功能障礙的癥狀。醫務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護理指導,如舌運動、吞咽能力訓練等。
1.2.3并發癥預防
經過治療,中風病人很可能有并發癥。在護理過程中,醫務人員需要采取措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醫務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指導患者進行口腔清潔,并告知患者口腔清潔的重要性。醫務人員需要觀察患者口中的痰,及時吸痰治療,避免呼吸道阻塞的發生。口腔治療是預防口腔潰瘍。在輸液過程中,醫務人員需要調整輸液位置,使輸液量和速度符合要求,避免靜脈炎。在肢體訓練中,醫務人員可以通過下肢的持續活動來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1.3統計學處理
本次測試使用的統計分析軟件為SPSS18.0,對數據進行分析,并用t檢驗對數據進行測量。在P<0.05范圍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觀察指標
兩組指標均以神經功能缺損評定結果為依據。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定標準為:(1)缺損指數下降90%時,評定結果為0,表明神經功能恢復正常。(2) 當缺陷指數在46-90%之間時,評價結果為1-3,表明效果良好。(3) 當缺陷指數在18%~45%之間時,評價結果更為有效。(4) 如果缺陷指數小于18%,則評價結果為病情無變化,視為無效。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
2 結果
觀察組有效率為96.23%,對照組為84.91%。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問卷反饋,觀察組48例患者非常滿意,10例滿意,1例不滿意,滿意率為98.11%。對照組患者滿意40例,滿意4例,不滿意9例,滿意83.0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提高腦卒中的治療和護理有效率是本病治療的關鍵目標。腦卒中患者治療后出現神經損傷導致機體功能下降的現象。治療后應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鍛煉患者肢體,提高患者的康復能力。在傳統護理中,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患者的身體進行各項指標的檢測,指導患者服藥,回答患者及其家屬的問題。這種護理模式既沒有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也沒有對患者肢體進行康復訓練,因此促進患者康復的能力較低。康復護理手段的運用,加上心理護理、身體機能訓練,對患者的康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過本實驗,達到了康復護理的效果,治療有效率達96.61%。通過對患者滿意度的調查,98.3%的患者對康復護理模式的滿意度由此可以看出,康復護理的有效性。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內科康復護理手段可以促進患者的康復,并可在臨床治療中推廣和有效應用,促進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神經內科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的應用價值[J].王艷.基層醫學論壇.2019(12)
[2] 神經內科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的臨床效果[J].陳錦瑤.醫療裝備.2018(09)
[3] 康復護理在神經內科中對腦卒中的效果[J].陳敏.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5)
[4] 康復護理對腦卒中的臨床療效影響[J].于敏佳.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08)
[5] 康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及其對運動功能障礙的影響[J].稅玲.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