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紅 蔡雨 岑永韜
【摘??要】目的:研究集束化護理在危重癥患者人工氣道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來我院就診的危重癥患者共114例,隨機均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措施,分析比較不同護理方案的實施效果。結果:經護理,觀察組中痰液黏稠度為I度者所占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III度者所占比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肺部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痰痂形成、氣道堵塞、意外脫管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要低(P<0.05)。觀察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與ICU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危重癥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有助于改善痰液黏稠情況,縮短機械通氣時間與ICU住院時間,并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
【關鍵詞】集束化護理;人工氣道精細化管理;常規護理;危重癥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173-01
人工氣道是指直接經口鼻或氣管等途徑置入的呼吸通道,主要作用是輔助通氣和肺部治療。人工氣道會破壞呼吸道屏障功能,造成呼吸道感染等并發癥,所以有必要實施合理的護理措施來降低并發癥的發生,但目前尚沒有系統規范的人工氣道護理[1]。本研究旨在研究集束化護理在危重癥患者人工氣道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我院對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來院就診的114例危重癥患者進行治療觀察,選取57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措施,由此得出最終結果。本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源于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來我院就診的危重癥患者共114例,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57例,男30例,女27例,年齡為46~88歲,平均年齡為(64.61±8.42)歲;觀察組57例,男性29例,女性28例,年齡為45~87歲,平均年齡為(64.13±8.67)歲。兩組危重癥患者其基線資料經對比無統計學意義上的明顯差異,P>0.05。本次研究納入對象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做好吸痰、協助患者翻身、拍背、口腔護理等基礎護理工作,妥善固定人工氣道,遵醫囑給予患者霧化、解痙、抗感染等對癥處理,開展健康宣教,注意衛生、安全管理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措施,集束化護理工作開展前對護理人員進行氣管插管、口腔護理、氣囊壓力檢測、氣管切開換藥等操作的培訓與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開展護理工作。(1)氣道濕化護理:根據患者痰液黏稠度進行氣道濕化效果評價,選擇合適的主動加濕裝置,氣道濕化液為0.45%氯化鈉稀釋液。(2)氣囊護理:定時對人工氣道氣囊進行補氣,防止漏氣。每間隔 4h 對監測1次氣囊壓力,確保氣囊安全有效進行。(3)氣道吸引護理:患者出現頻繁咳嗽或呼吸機高壓報警、肺部聽診結果顯示痰鳴音、經皮血氧飽和度明顯降低時,需及時用外徑比氣管插管內徑小 50%的吸痰管對患者進行吸痰操作。訓練患者的保護性反射能力,淺部或深部呼吸,若咳嗽反射顯著減弱甚至完全消失或患者處于深度昏迷狀態,應深部吸引,嚴禁氣道高反應性患者深部呼吸,防止增高顱內壓。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翻身動力床,通過胸部叩拍、機械振動等排痰。(4)防誤吸護理:加強管飼飲食護理,防止肺部感染。易誤吸或意識障礙的患者應每間隔4h進行1次胃殘留監測,殘留量超過100mL時,需暫時停止鼻飼,若持續時間長達24h,應換為鼻腸管。患者若伴有腹脹、嘔吐等,應調整腸胃營養輸注總量和速度,若仍不緩解應腸外營養。(5)消毒隔離護理:定期更換機械通氣支持患者的呼吸回路,如果呼吸回路被污染或破壞應立即更換,做好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控制工作。每天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嚴格口腔沖洗、擦洗操作。必要時應留取痰標本,對其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若檢出耐藥菌,應床旁隔離,有效消毒,懸掛隔離標識,嚴格手衛生操作。如果痰培養檢測連續3次陰性可解除隔離。
1.3觀察項目與判定標準
護理后對兩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情況進行評價,分I度(稀痰)、II度(輕度黏痰)、III度(重度黏痰)3個等級。統計兩組中肺部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痰痂形成、氣道堵塞、意外脫管各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與ICU住院時間。
1.4統計學處理
經SPSS21.0軟件實行數據統計分析。用“
±s”形式進行描述的計量資料間對比行t檢驗;用%形式進行描述的計數資料間對比行χ2檢驗。P<0.05為組間存在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護理后兩組患者痰液黏稠度情況的比較
經護理,觀察組中痰液黏稠度為I度者所占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III度者所占比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2.2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
具體結果見于表2。觀察組各并發癥發生率均較對照組明顯要低,P<0.05。
2.3兩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與ICU住院時間的對比
具體結果如表3。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與ICU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人工氣道是維持危重癥患者呼吸功能的重要通道,能方便氣道管理,但人工氣道護理的質量會直接影響患者預后[2]。合理有效的護理有助于氣道管理,促進患者呼吸功能和病情恢復,否則會增加肺部感染風險,嚴重的會窒息,危及生命。常規護理僅對患者進行綜合護理,難以針對每個患者做出個性化護理,護理效果較差。集束化護理基于循證醫學,劃分成多個元素,每個元素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集束化護理能考慮到方方面面,始終如一的貫徹,不斷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患者預后[3]。
本研究中,采取集束化護理方案的觀察組護理后痰液黏稠度為I度者所占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III度者所占比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肺部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痰痂形成、氣道堵塞、意外脫管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要低;且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與ICU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從研究所得結果可見,危重癥患者人工氣道精細化管理中實施集束化護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痰液黏稠情況,縮短機械通氣時間與ICU住院時間,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朱葉瑾.集束化護理在危重癥患者人工氣道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價值體會[J].中華養生保健,2020,38(1):158-159.
[2] 黃貴娥.危重癥患者人工氣道精細化管理中應用集束化方案的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9,16(35):94-97.
[3] 鄧秋霞,李虹彥,昝濤,等.集束化護理在危重癥病人人工氣道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31(9):1072-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