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蕓

【摘 ?要】目的:通過分析并探討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骨牽引針孔護理方法在實施下肢骨牽引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在2018年4月—2019年3月期間收入治療的80例需要做下肢骨牽引的患者作為此次實驗的研究對象。采取隨機分組的方式將這八十例患者平均分成兩組,每組有四十例患者,一組采用開放式針孔護理方式,為A組,另一組采用封閉式針孔護理方式,為B組。分別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的針孔感染率和患者對護理措施的滿意程度。結果:通過實驗得出,A組患者的針孔感染率為17.5%,A組患者對護理措施的滿意度評分為(88.75±2.13)分;B組患者的針孔感染率為5%,B組患者對護理措施的滿意度為(79.32±1.42)分。兩組數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下肢骨牽引的患者,采用封閉式針孔護理方法比開放式針孔護理方法的針孔感染率低,并且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采取封閉式針孔護理方式會對患者產生更好的應用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關鍵詞】下肢骨牽引;針孔護理;封閉式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200-01
下肢骨牽引是對骨盆及下肢骨骨折、脫位患者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尤其是對于不能采取手術治療的患者,有利于其疾病的恢復。牽引既有復位又有固定作用,在臨床上應用范圍廣泛,但是由于長時間的牽引,會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例如針孔感染。針孔感染不僅會引發患者疼痛,使患者舒適感降低,還會降低患者疾病的治療效果,影響疾病恢復。因此,采取有效的針孔護理方式對下肢骨牽引的患者各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1.實驗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
此次實驗的兩組為我院在2018年4月-2019年3月期間收入治療的八十名需要做下肢骨牽引的患者,將這八十例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方法平均分成兩組,分別為A組和B組,A組采用開放式針孔護理方式,B組采用封閉式針孔護理方式,A組的年齡在16-65歲,平均年齡為(42.33±2.24)歲,男性29名,女性11名,股骨骨折16例,脛腓骨骨折21例,跟骨骨折3例;對照組的年齡在14-67歲,平均年齡為(40.51±1.26)歲,男性26名,女性14名,股骨骨折13例,脛腓骨骨折16例,跟骨骨折11例。我們將這兩組的個人基本數據進行對比,得出兩組數據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加此次實驗的兩組患者均有知情同意權并且自愿參加,同時患有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復合傷等影響實驗觀察的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
1.2實驗方法
A組患者行開放式針孔護理模式,具體措施為:使用醫用酒精棉球對實施骨牽引針孔周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清除周圍皮膚存在的膿液、滲液等。然后采用安爾碘棉簽對所用針進行消毒處理,再用針將紗布包裹,并且每天更換一次紗布,并且用乙醇(濃度為75%)將紗布沾濕來消毒針孔周圍的皮膚[1]。如果針孔周圍出現滲血,則要及時更換紗布以保持紗布的清潔干燥。
B組患者行封閉式針孔護理模式,具體措施為:使用醫用酒精棉球對實施骨牽引針孔周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清除周圍皮膚存在的膿液、滲液等[2]。然后采用安爾碘棉簽對所用針進行消毒處理,之后采用一次性無菌敷貼來封閉針孔,使針孔及其周圍皮膚處于一個封閉環境中。在實施骨牽引術后的前三天內,要每天更換一次性無菌敷貼,并在更換前進行常規消毒,之后根據患者針孔具體的出血、滲血情況來更換無菌敷貼,隨時保持針孔及其周圍皮膚的清潔干燥。
1.3效果評價方法
分別記錄和比較兩組實驗患者的針孔感染率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針孔感染判斷標準:①未感染:患者針孔及周圍皮膚附近未出現紅腫現象;②輕度感染:患者針孔及周圍皮膚附近出現紅腫;③重度感染:患者針孔及周圍皮膚附近出現潰爛或流膿等現象。感染率計算方法:輕度感染+重度感染/總例數。此外,兩組患者分別對其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分,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評價采取我院自行研制的量表,采用百分制。
1.4統計學方法
我院選取的所有參與實驗的行骨牽引術的兩組患者,此次實驗他們所涉及的所有基本信息、個人資料、疾病恢復狀況等均使用SPSS統計學軟件分析。
2.實驗數據及結果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得出A組即采取開放式針孔護理模式的針孔感染率為17.5%,B組即采取封閉式針孔護理模式的針孔感染率為5%;A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8.75±2.13)分,B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79.32±1.42)分。以上兩組數據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采取封閉式針孔護理模式可以降低采取骨牽引術患者的針孔感染率,并且可以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具有好的應用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總結
骨牽引術是利用一系列牽引裝置產生一定的牽引力作用于肢體,對骨折、脫位的患者進行治療和修復,來達到治療和恢復疾病的目的,這種治療方法在臨床上應用十分普遍,但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這是一種創傷性手段,術中的操作失誤或術后護理不及時,都會容易產生感染等并發癥,嚴重者會出現化膿性感染等。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或護理措施,容易增強患者的不舒適感,使患者針孔周圍感到紅腫熱痛,并且影響疾病的治療和恢復。因此,采取有效的預防感染發生的措施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而此次實驗對開放式和封閉式針孔護理措施分別進行了探究,我們常規采用的便是開放式針孔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方式雖然也對皮膚進行了一定的消毒處理和紗布纏繞,但是針孔依舊會與外界接觸,導致出現細菌等的感染。而封閉式針孔護理模式是在對針孔進行乙醇消毒的基礎上,使用一次性無菌敷貼,這樣就使針孔處于一個封閉的無菌環境中,降低了細菌進入的可能性,繼而減低了感染率。同時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除了會看基礎的操作能力之外,患者疼痛感的高低、舒適度的變化、疾病好轉的速度等都會是一個影響因素。由這個實驗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出封閉式護理模式會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增強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使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療和恢復。因此,對于采取下肢牽引術的患者,采取封閉式針孔護理方法,可以獲得顯著的臨床應用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胡三蓮,朱瑞雯,許燕玲,孫雅妮,董文君.兩種骨牽引針孔護理方法在下肢骨牽引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10):756-757+787.
[2] 劉霞,楊麗,郝區平.兩種骨牽引針孔護理方法在下肢骨牽引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雙足與保健,2019,28(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