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倫 黃靖茹
摘 要:近年來在音樂創作思維以及技法應用中存有回溯歷史發展趨勢,隨著歷史全面發展,諸多非傳統要素是當前作曲家創作中的主要對象。在近現代作曲技法中三全音思維是重要組成方面,其主要體現在傳統大小調體系的基本反叛態度,還要突出三全音在當前作曲家音響與結構控制力方面的基本創作要求。
關鍵詞:三全音思維;近現代作曲;技法
一、三全音相關自然特性與邏輯分析
針對音與音程自然特性研究中能得出興德米特相關理論體系,其中興德米特相關和聲原理就是在音的自然特性基礎上,建立科學化的體系,對各類作品都較為適應。當前要在三全音自然特性以及邏輯基礎上要從興德米特視角進行分析,在興德米特理論體系確立中重點就是創立音序Ⅰ以及音序Ⅱ。
在音序Ⅰ中產生基礎音的特性就是泛音列,在興德米特半音階的十二個音中通過各類基礎音振動數,基于振動數對應關系與弦長關系對各類音進行精確化推算,比如從始祖音C進行推算,能產生G、F、A、E等“兒輩”音,D、bB、bD、B等孫輩,bG、#F“曾孫輩”音。在此序列中的音與始祖音之間具有較大距離,其關系間隔較遠,通過始祖音建立三全音,將不能得出其間存有的對應關系。在興德米特理論中大多都是通過音序Ⅰ對和弦根音關系、音的聯系等進行分析[1]。
音序Ⅱ主要是通過縱向音程進行組成,在音序Ⅱ中主要是為了音程價值高低次序進行集中表現。在音序Ⅱ產生中,主要是在結合音基礎上產生,就是兩個音在發聲中會產生多個不同音,在結合音中強硬難以使人有效察覺。其中音序Ⅱ主要是依照結合音純凈性進行價值排序。在純八度中音序Ⅱ價值最高,主要是其中兩次結合音在音程中存有重疊音,以此類推,音程價值也在逐步變化。
基于a與b低音譜表部分中能得出,三全音產生兩個和三全音自身沒有重復關系的結合音,其中三全音與這兩個結合音相互組合,建立了大小七結構四和音弦,其中大小七結構和弦具備七和弦以及傳統大小調特征。三全音會受到結合音影響,在三合音全程中含有七和弦表現效果[2]。
二、近現代作曲技法中三全音思維的應用探析
一個音程對各個不同作曲家會產生不同意義,三全音是一個音程,在橫向與縱向發展中,在音樂發展歷史中經過了多個不同發展階段。通過多位作曲創作,具有不同作用。在近現代,三全音在傳統調性中存有的模糊性以及不明確性受到當代作曲家重視,加上其在無調性音樂中長期應用,促使三全音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音樂發展標記。
(一)神秘和弦音高體系三全音思維
斯克里亞賓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羅斯的突出鋼琴家與作曲家,其主要是對鋼琴樂以及交響樂進行創作,在諸多作品中,《普羅米修斯》被大眾熟知,其中滲透的神秘和弦是受到其個人風格音高關系體系所建立。神秘和弦中的重點要素就是三全音,斯克里亞賓對其進行規范化定位,對推動音高關系的創建具有較大意義。斯克里亞賓在創作早期階段對三全音重視度較高,通過各類早起作品探究,開始提升三全音發展地位。在其晚期神秘和弦音高關系體系建設中,三全音是完整神秘和弦音高關系的重要基礎。比如在6a中上部兩個聲部三全音bB-E,其中將縱向三全音音程進行轉移,朝著橫向三全音進行轉移,能得到縱向bB-E的音程。其中縱向三全音要朝著橫向三全音進行移位,將產生全部三全音。
(二)十二音序列設計中的三全音思維
勛伯格十二音序列技術是近現代音樂領域全面轉變傳統大小調的重要理論,其中十二音序列技術在全世界多個國家地區作曲家嘗試和實踐,開始了不限制于無調性領域的序列設計。在極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序列加上具體傳統調性序列設計創新,要對序列設計進行全面創新嘗試。其中序列設計調性明確性,是對序列設計成果進行判定的重要標準。勛伯格注重對傳統調性進行回避,在設計中三全音在傳統調性中具有明確模糊意義,在序列音關系中存有半音音程以及三全音,對全面規避傳統調性產生與確立具有較大作用。
(三)軸心體系三全音思維
巴托克是近現代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其在三全音創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借助軸心體系進行全面解讀。在軸心體系中,各個音上方以及下方小三度循環都是相同功能組別,之后再建立三個分支軸,主要是下屬音軸、屬音軸、主音軸。在小三度與八度等距離劃分中,會產生軸心正極以及負極,正極和負極屬于三全音關系,在對應的軸心體系中,正極音與負極音之間能實現相互轉化,但是功能沒有較大變化,比如主軸正極c可以通過負極f以及bg進行代替。
(四)保羅興德米特和聲理論三全音思維
在近現代作曲技法以及相關理論研究中,保羅興德米特和聲理論占據重要位置,在其理論中和弦連接、和弦構造、和聲起伏、調性布局等都是建立在上文提到的音序Ⅰ與音序Ⅱ之間。在三全音處理中要合理應用三全音思維,對豐富完善興氏理論具有重要意義。此項理論和諧分類要以三全音存在為基本分配判定標準,A類以及B類分別代表不含有三全音和弦類目以及三全音和弦類目。在三全音中存有豐富的自然特性,對和弦具有突出個性化表現特征,致使和弦不確定性與模糊性突出。
結 ?語
近現代作曲技法三全音思維是其中重要表現方面,能有效突出傳統大小調體系中的反叛特征,還要突出三全音能適應近代作曲家對結構力控制與音響的基本創作需求,針對各類現象要選取包容態度進行觀察思考。
參考文獻
[1] 張岳.關于近現代作曲技法中三全音思維的探討[J].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7,(03).
作者簡介:楊一倫,男,大學學歷,吉林藝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教學研究與創作;黃靖茹,女,吉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