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梅
摘 要:《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共八個樂章,每個樂章前都有朗誦,既各成章節又渾然一體。其中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是傳唱度最高的樂章之一,主要運用了輪唱(卡農)的創作手法,鏗鏘有力,歌唱性強,詞曲朗朗上口。
關鍵詞:大合唱;卡農;保衛黃河
一、《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1939年創作成功。它是中國近代合唱音樂的一座光輝的里程碑,堪稱典范之作。1938年,詩人首次乘木船渡黃河,途中親自感受到了黃河的壯美和無與倫比的奇觀景象。這些畫面強烈地激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隨后詩人光未然便創作出了長詩《黃河吟》。
從1931年開始,日本展開對中國的侵略。在法國留學的音樂家冼星海每想到自己的祖國正在遭受著外來侵略就憂思忡忡。終于他決定回國并且很快加入了抗日隊伍,用自己的方式來為抗日做貢獻。1939年,在延安要舉行一場晚會,晚會中詩人光未然充滿激情朗誦了自己的長詩《黃河吟》。冼星海聽后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一把抓起詩稿,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說:“這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史詩。我要把它寫成一部代表中華民族偉大氣魄的大合唱。”
冼星海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不斷修改試唱完成了這部曠世之作,這也顯示了冼星海深厚的音樂才華。1939年5月,冼星海親自指揮合唱團演出了自己創作的大合唱,演出大獲成功。隨后,《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引起巨大反響并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二、《保衛黃河》作品結構
第七章《保衛黃河》,采用了齊唱及二部輪唱、三部輪唱的演唱形式。同時采用了“卡農”的復調手法,給人一種此起彼伏、群情激奮、萬馬奔騰的藝術效果。
(一)二部輪唱
合唱第一段(1-32小節)這部分歌曲速度比較快,力度鏗鏘有力。歌曲采用了進行曲體裁、以短促跳動、振奮人心的音調、響亮的戰斗口號、鏗鏘有力的節奏,以快速大跳的動機和逐步擴張的音型,使歌曲充滿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畫了游擊健兒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在青紗帳里、萬山叢中,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斗的壯麗場景。從以下歌詞中可以看出,歌曲的后四句分別是“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應該是感情的遞增,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呼應了全曲,彰顯出此起彼伏的音樂形象。
(二)三部輪唱
合唱第二段(33-85小節)這部分歌曲歌詞沒有變化,先是二聲部輪唱,后來又加入了一個男聲聲部,變成了三聲部輪唱,整體給人的感覺像是一問一答,相似的旋律間隔出現,互相交叉行進,營造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看似簡單的模仿,但其內在的律動和變化形成的音樂效果是強大而富有生命力的,并穿插了“龍格龍格龍格龍”的襯詞,增強了音樂的氣氛,使人感覺到抗日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和勢不可擋。輪唱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恰似黃河的波濤滾滾奔流,勢不可擋。輪唱時“龍格龍格”的人聲伴唱,聽來變化無窮,情趣橫生,增強了生動、活躍、樂觀的氣氛。畫面感很強,映襯出黃河的怒濤奔流不息,勢不可擋的氣勢。巧妙地隱喻了抗日武裝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于匯成了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三、音樂分析
(一)引子。在深情的朗誦之后,引子以長音引入,之后由“附點及連續三次模進之后高八度重復”元素構成的充滿華夏情的旋律為展開主題旋律埋下了伏筆。
(二)A樂段。此樂段由三個樂句構成,運用男女二聲部進行演繹。低聲部與高聲部運用錯位一下的方式營造了波濤洶涌、飛流奔騰的黃河景象。第一樂句在明朗的C大調上以強的力度奏響了以下行分解主和弦為頭部材料的激昂奔放的旋律。該旋律非對唱,但卻是對唱的效果(以兩小節為單位進行)。第二樂句在中強的力度下變成了以四小節為單位的“對唱”,且以兩小節為單位的“頭音”都是屬音,好似是此樂句的水平線。第三樂句恢復了強的力度,并且繼續以屬音為“水平線”,一氣呵成此旋律。
(三)A1樂段。此樂段變成了三個聲部(女高、男音、男低)的輪唱。“龍格龍格龍格龍”的襯詞使用以及相應的旋律,被業內音樂人士稱為“神奇的設計”。
(四)《保衛黃河》此曲特點為旋律多重復模進、輪唱氣勢非凡、和聲簡樸。例如A樂段第三樂句的連續三次模進使旋律氣勢達到頂峰,仿佛是中國必勝的信念象征。該曲運用簡樸的和聲(I IV V級)營造了完美的合唱和聲效果,正是由于和聲簡單而使旋律輪唱可以一直持續,而且進行了二聲部、三聲部的完美演繹。
四、《保衛黃河》中卡農創作手法的使用
《保衛黃河》除使用了齊唱的演唱形式外,最主要就是使用了輪唱這一卡農譜曲手法。卡農是一種音樂曲式,簡單講就是輪唱的意思。在卡農中,最先出現的旋律是導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感覺是一問一答,旋律相似,間隔出現,互相交叉進行,造成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
該曲采用進行曲體裁創作,節奏形式規整,短促跳躍、詞曲朗朗上口,振奮人心。由齊唱到二部、三部輪唱,此起彼伏,畫面感很強,映襯出黃河的怒濤奔流不息,勢不可擋的氣勢。合唱隊各聲部輪唱伴唱“龍格龍格”輕快跳躍,速度變化快聽來妙趣橫生,充滿了生動、活躍氛圍。
結 ?語
《黃河大合唱》由七種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構成,首演成功后引起巨大反響,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這首作品其詞寫出了中華民族的氣魄,音樂表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高度的思想性、藝術性為中國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范。
參考文獻
[1] 李嵐清.李嵐清中國近現代音樂筆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修訂版)(音樂卷)[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3]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二次修訂版)[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