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武
摘要:對于找礦作業來說,針對找礦區域的地質環境條件做好勘察和檢驗工作,是取得更好的找礦工作效果的重要條件。只有掌握科學的地質勘查方法,結合具體找礦區域的地質條件和具體情況從組織規劃和具體實施的各個環節入手為找礦環節的作業提供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找礦工作效果,并且也能夠為地質勘查方法的改進和優化提供重要的支持,本文結合具體的工程項目類型探討具體的地質勘查方法,并對找礦環節的減退工作開展方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地質勘查;深部找礦;采礦環節
深部找礦工作的開展,既需要前期的勘察規劃,又需要實際作業中的技術支持,當技術支持和勘察規劃工作得到了全面的穩定和保障,則找礦作業才能夠順利進行。
一、項目總體概況闡述
本文研究的項目為五礦礦業鄭家坡鐵礦有限公司,項目設計規模為70萬t/a采選工程。總投資額達到了63957.19萬元,其中建設投資為56171.74萬元,建設期利息為6864.59萬元,流動資金為920.86萬元。項目建設的具體范圍包括了地質勘查環節、采礦環節、礦機運用環節、選礦環節、作業中的通風除塵環節、填充、暖通以及水資源的供給排放環節以及電力方面的線路配置和輔助設施的建設環節。從總體工程項目的建設量和建設要求上來講,項目建設的總體要求是非常高的,其項目建設本身的復雜程度和技術要求層次也是非常高,這就意味著更需要施建設人員和工程管理人員在具體的工程建設環節中注重總體流程的控制和細節技術的有效實施,從而為整體的工程建設質量提供保障。
二、項目建設中的地質情況分析
地質勘查工作的開展,需要勘查人員對于所勘查區域的地質情況有一個整體的了解,隨后找到科學的勘察方法完成這一階段的工作,下文首先對礦區所在地的地質資源進行分析,并為進一步的找礦方法的研究打好基礎。
(一)礦區整體情況
本文研究的礦區是鄭家坡鐵礦區,位于山東省昌邑市,具體區域在城東15km出。地理坐標東經119°33′47″~119°34′48″,北緯36°52′00″~36°52′59″(1954年北京坐標系),礦區的氣候條件為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這主要是由于礦區處在北溫帶季風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區域[1]。
(二)礦區的地質勘探工作具體闡述
追溯礦區的最早地質測量記錄,可知在1959年至1997年期間,就分別進行了三次不同規格的地質測量工作,分別為1/20萬航磁測量、1/20萬區域地質測量、1/5萬航磁測量。
1.礦床開采的技術條件
首先,礦開采的背景概況。從總體上來講,該礦區的地質構造屬于比較簡單的結構類型,頂板區域的巖性為含有石榴黑云的透輝變粒巖[2]。節理裂隙發育較豐滿。巖石的質量和飽和度都達到了一定的比例數值,這使得其飽和單軸的抗壓強度能夠達到一定的水平,而對于底板區域而言,其巖石的穩定性狀態處在中等層次。但礦體頂板區域存在軟弱層區域,其RQD值也是相對較低的。這就意味著開采中如果出現塌方或滑坡問題,則必須及時采取措施做好相應的支護處理和堵漏措施。
其次,勘查方法和具體落實情況。在本文的項目地質情況的勘查中,通過結合以往的勘探資料進行分析,并且對坑道區域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后,編制了合理的相關地質勘查報告,具體落實環節中,注重地質測量工作,具體采用了1:2000的地質測量比例進行了測量工作,并對礦區的地質構造和巖性特征機型了確認說明。勘查工作完成后,對于該區域的礦體數量、礦體規模、礦體形態以及產狀與厚度等指標都有了明確的了解,并且對開采技術的設施方法和效果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和評價。但在實際的勘查工作開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例如,在礦床的9線以南區域,所獲得的勘探資料較少,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補充生產勘探工程的實施為后續的生產規劃提供更加充分的參考資料。且在借助技術和設備勘察的過程中對于礦區內部的斷層問題、破碎帶問題并沒有采取措施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和明確[3]。
三、找礦環節的針對性分析闡述
從找礦問題的具體環節上分析,找礦作業的環節中包括了總圖運輸環節、采礦環節、礦山機械的選擇、填充以及尾礦設施的處理、電力資源供應、電信資源供應、給排水供應、供熱通風與除塵環節、土建環節、消防環節以及節能環保環節,下文從找礦中的核心環節,采礦環節入手進行具體分析。
(一)不同階段工程的施工區域
從具體的工程項目環節上來進行劃分,采礦環節的工作這一環節的具體施工區域為+8線以北、-160m水平以上礦體。在具體施工包括了首段施工區域和深部施工區域兩部分工程建設環節。在首段施工建設環節中,需要分別明確不同編號措施井的位置,并且對于井筒的中心坐標進行明確,包含在首采段措工程范圍內的措施井包括了1#措施井、2#措施井以及北風井三個部分。深部施工區域的施工要點不僅在于具體的施工建設環節的把握,更在于對于采礦方法的合理利用。在具體的采礦方法選擇上,需要結合具體的礦體厚度,選擇適當的采礦方法,這也是避免采礦中出現采礦效果不佳以及采礦施工作業風險的一個關鍵性方法。
(二)解決找礦問題的采礦方法闡述
從采礦作業的角度上來劃分,采礦方法的運用,主要與礦體的厚度有直接的關系。當礦體厚度達到大于15m的程度時,一般需要采用分段空場嗣后填充采礦方式,而對于厚度范圍處在最低6m,最高15m的范圍內時,采礦方法仍然為填充采礦方式,但按照菱形礦房嗣后采礦的方法進行施工作業。對于礦體厚度最低為2m,最高為6m的區域,一般采用上向點柱分層充填采礦法或全面法嗣后充填采礦法。以分段空場嗣后填充采礦法為例,一般需要經歷參數設置和布局、采準工程布置以及鑿巖爆破的環節[4]。另外,在完成了具體的采礦施工環節后,要注意做好出礦和采場支護的工作。以核心的鑿巖爆破環節為例,需要利用鉆機在巷道的各個分段區域鑿出扇形的中深孔,孔徑控制范圍為60mm,孔深控制范圍為10至15m,排距范圍最低2.0m,最高2.6m。爆破操作的順序為,按照不同的回單元以自上而下的順序完成爆破。
四、結束語
綜合來講,對于找礦作業來說,前期的地質勘探工作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更好的勘探效果,則找礦工作的開展需要以前期的勘查工作所獲取的資料作為支撐,并且在具體的開采技術的選擇上注重適宜性和專業性,同步配備好相應的設備和技術,為取得更好的采礦效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杜偉.大直徑深孔階段空場嗣后充填采礦法底部結構優化[J].化工礦物與加工,2019(5).
[2]巨克平.關于地質礦產勘探深部的找礦途徑探討[J].科學與信息化,2019(16).
[3]梁玉成.深部鐵礦勘探的地球物理找礦模式探討[J].科學技術創新,2017(11):120-120.
[4]吳振東,王英偉.常見地質找礦技術及地質勘查研究[J].2017,15(23):387-387.
(作者單位:中鋼集團山東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