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笑梅 梁少婷
摘要:本文以“廣州市從化區城郊生態農業考察”為例,從地理實踐活動實施過程方面,探討核心素養取向下教學實施設計的策略,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設計
一、研究背景
從2015年到2016年,諸多文章聚焦地理核心素養的研究, 2016年起,核心素養研究得到了學者、教研員和一線教師的高度關注。2018年1月頒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版新課標)提出要培養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大核心素養目標。核心期刊關于核心素養的文章則越來越多,但大多學者僅停留在宏觀上如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認知層面,微觀上以核心素養為綱的教學過程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成果較少,研究的深度仍然需要廣大一線教師繼續努力。
二、核心素養取向下教學過程設計的必要性
通過收集和分析近三年不同學校的地理教學設計,發現大多數教學設計仍然停留在教科書式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環節千篇一律,存在共同的問題:
1.教學過程中的習題、案例大多都是簡單拼湊,且設問缺少邏輯性和合理的梯度;
2.缺乏師生互動對話的設計,小組合作探究處于淺位狀態,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地理思維培育過程不可視;
3.情境創設單一,缺少特色,未能體現不同水平的核心素養要求;
4.缺少學情分析,未能做到階梯設計,差異性教學、分層教學。
只有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過程,才契合新課程理念,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地理思維,有效提高學生的競爭力。2017版新課標對核心素養的教學導向:“樹立整體性的教學觀,開展開放性教學;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相互探討,發現并提出問題;重視創造條件開展地理實踐教學;要輔以必要的直觀手段和生活經驗,在地理情境中,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在教法上,倡導多利用地圖、地理信息技術等支持教學,提成“問題式教學、”“任務驅動”、“深度教學”等方法;在學法上,倡導學生運用體驗、觀察、社會調查等地理學習活動。[1]
本文嘗試以“廣州市從化區城郊生態農業考察”為例,借用鄉土地理資源開展地理教學活動,使學生把課本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既可以鞏固課本知識,又能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有利于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以“廣州市從化區城郊生態農業考察”為例的教學過程設計路徑
1.廣州市從化區城郊生態農業考察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費市場轉型升級,對生活的品質追求越來越高,如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農產品的需求逐漸增大,生態農業應運而生。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它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模式。把課堂搬遷到室外,開展相關的課外綜合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生態農業考察活動教學過程設計
筆者在此次野外考察活動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任務驅動的方法,給學生布置了五個任務,并指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觀察、調查的學習活動完成教學目標。
任務1:組建實踐活動調查興趣小組,明確分工
核心素養體現:增強小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任務2:利用書籍、網絡查閱關于生態農業的理論知識
核心素養體現:培養了學生基本的調研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地理實踐力。
任務3:通過考察總結水果迷城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的措施?了解水果迷城生態農業的現狀以及發展前景?
核心素養體現:運用所學習地理知識進行實踐的合作式學習
任務4:結合實地考察與自己的設想,為水果迷城果園設計一幅景區線路圖,并選擇一個或者多個內容設計一條生態旅游觀光線路。
核心素養體現: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促進學生終身發展,培養學生通過地理實踐活動而形成內在的、比較穩定的地理核心素養。
任務5:活動成果學習展示,小結生態農業實踐活動課的心得體會。
3.核心素養體現:學習成果展示,提升地理實踐力
廣州市從化區城郊的生態農業考察活動設計有簡單的觀察式學習,有基于觀察、體驗和深入的感悟式學習,還有利用課本所學習地理知識進行實踐的合作式學習(如生態果園游覽線路圖設計、旅游線路方案設計)。這里的實踐活動由觀察分析到研究匯總,由理論到實踐,從不同層次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可見,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始終貫穿其中,遵循了新課標提出的課程理念,即“學習生活有用的地理”。
四、核心素養取向下的教學過程設計策略
最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課堂要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只是作為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教學過程,不是只有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應該是培育學科素養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核心素養取向下的教學過程設計有效策略要做到以下三點:
1.深化問題式教學,促進學科素養發展
問題式教學不是幾個問題的簡單拼湊,而是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為基礎,圍繞問題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鏈條。提倡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充分討論并形成一定的地理知識框架。建議運用基于主題式的問題設置或者基于項目式的問題教學,更能促進地理學科素養的發展。
2.融合課程與鄉土資源研學實踐,實現“立德樹人”教學目標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研學旅行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開發鄉土地理資源進行研學實踐,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熟悉的鄉土環境中,不斷地思考和感悟,理論聯系實際,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教學目標。
3.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
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根本途徑是在教學中突出運用地理學所特有的資源、方法、工具與技術。如在講解“地球的運動”原理時可以借用AR地球儀,為學生創設一個動態的、三維的畫面情境,呈現八大行星正在圍繞太陽自西向東地公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可以打開Google地球,隨機選擇一個城市,呈現該城市不同時間段的內部空間機構變化。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