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卓楠
摘要:刑事訴訟上訴權法律關系的研究有著基礎性的地位,在2018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在缺席審判程序中規定了被告人近親屬的上訴權,這是刑事上訴權的特別情況。若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需要對上訴權法律關系進行思考。在以往研究中對法律關系的認識形式化色彩濃厚,可以借助場域理論對刑事訴訟法律關系進行重新認識。在此基礎上再探究上訴權的法律關系內涵。
關鍵詞:上訴權;法律關系;場域
引言
對一項權利進行研究,需要對其中所涉及的法律關系進行認識。所謂法律關系,意指法律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所形成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對法律關系的研究在法學理論研究中有著基礎性地位。法律關系在民事法律領域研究較多,但是在刑事法律的研究中,其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刑事實體法與刑事程序法的發展中都是不可忽視的。就現階段的研究來看,無論是實體法抑或是程序法研究中,對于法律關系的探究主要是從宏觀方面展開的。筆者認為,在《刑事訴訟法》新修訂之后,缺席審判程序中對于近親屬獨立上訴權的規定可以說是刑事訴訟上訴權的一個新的發展。以此為契機,應從刑事訴訟和刑事上訴法律關系的內涵認識重新出發,為之后的深入研究做好鋪墊。
一、刑事訴訟法律關系之內涵
對法律關系的研究,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即受到學者們的重視。關于其含義,學者們也給出了不同的見解。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指刑事訴訟中產生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包括主體、客體、內容三個方面。這已經形成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通識。有觀點進一步提出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刑事訴訟法律關系,這種訴訟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就是刑事訴訟法律關系,刑事訴訟法律規范的適用正是通過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引起、變更和消滅的過程實現的,注意到了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一個變動著的過程,同時指出刑事訴訟法律關系對法律規范適用所起的作用。學者們大多是在宏觀視角下進行觀察與研究,而對于其中的上訴權所構成的法律關系所給予的關注相對較少。
筆者認為,雖然在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也體現的是一種權利權利關系,刑事訴訟程序運行的過程也就是各種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過程,但更應該用一種更能夠觀察到刑事訴訟法律關系特殊性的視角來進行研究,應該看到的是,要研究刑事訴訟法律關系,就要先站在刑事訴訟的場域之中來。
所謂場域,并不是一個有著固定邊界的物理上的“場所”或者“地域”,場域是由一系列的主體所參與的,在這些主體之間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關系,而場域中側重以“關系”的視角去對主體行為進行考察。影響著“關系”變化的,是場域中的個主體所掌控的“資本”,誰控制了“資本”,誰就在這個場域中擁有著“話語權”。在努力爭取“資本”的同時,主體行為的指引更受到“慣習”的影響,這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引導存在”之外的一種的一種力量,因為人在作出一項行動時,并不總是理性的,其行為除了表面上的“由意識指引”之外,還受到其所處環境與個人在成長經歷中所形成的“慣習”的影響。
在刑事訴訟的場域中,隨著程序的不斷推進,在每個階段參加到刑事訴訟中的主體是不同的,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偵查、審查起訴等階段,參與的主體是雙方的,即國家公權力機關和被追訴人。在這些雙方參與的階段中,都各自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盡力爭取在此場域中的資本,但是在所有的審判之前的程序中,這種爭奪都是較為緩和的,而當程序進入到審判中時,這種爭奪才趨于白熱化。在審判階段中,控訴、辯護與審判三方組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有審判機關作為中立的一方居中裁判,其余的兩方則更是在庭審的交鋒中需要獲取對自己有利的資本,以便獲得對刑事訴訟中庭審這個子場域的主導權,來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公訴方實現國家刑罰權,或者是被追訴方從刑事訴訟中解脫出來,重獲自由。同時,在我國現在的刑事司法過程中,公權力機關有著相當強的司法慣性,這種慣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國家公權力在行使的過程中長期形成的“慣習”所影響的,“慣習”不僅是對行為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對思維的影響。在思維與行為的雙重影響下,這種“慣習”就顯得異常強大,最終可能沖擊到本應該保持中立的審判機關的地位,使之被深刻影響而往往作出對追訴機關有利的裁判。
二、上訴權法律關系的厘清
對上訴權法律關系的研究是在刑事訴訟法律關系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初步深入。如前所述,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著眼于刑事訴訟整體而言的,刑事訴訟主體在這個特定場域中進行活動,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而上訴權法律關系只是整個過程中的一個部分,兩者的構成存在區別。在現有研究成果中,對其區別討論還不多。所謂上訴權法律關系,應指在刑事訴訟場域中,引起上訴權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一系列訴訟活動所產生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首先,應該認識到,上訴權法律關系存在的期間只是上訴權的可以行使的期間,上訴權法律關系所體現出來的一個重要的特殊性就是其只在法律允許的上訴權行使期間可以存在。這個期間起始于一審裁判結果做出之時,終了于上訴期限屆滿之時,在這個期間中各方主體通過各自的法律行為而產生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稱為上訴權法律關系。
其次,上訴權的構成要素與上訴權法律關系構成要素并不是同一所指,雖然其中可能有著部分重疊,但是也有所不同。上訴權構成要素中的主體是指具體享有上訴權的人,在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被告人是獨立的上訴權主體,也是最主要的上訴權主體,被告人的近親屬和辯護律師都是非獨立的上訴權主體。就上訴權的客體而言,是指行使上訴權所指向的對象,在實踐中相關主體行使上訴權時就是針對一審程序所作出的裁判結果。
從實踐層面來看,刑事上訴權的主體是對一審裁判結果不服的被告人,以及經過被告人本人同意的近親屬及辯護律師。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訴權的主體和上訴權法律關系的主體并不是同一的,上訴權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在上訴權行使所產生的法律關系中享有相關權利和承擔一定義務的主體,其中既包括了享有獨立上訴權的被告人本人和非獨立上訴權的被告人近親屬和辯護人,同時也應該包括在上訴權主體提出上訴之后所影響到的相關主體。具體而言,就是參與二審的法院和檢察院。原因在于,在上訴權主體提出上訴之后,一審法院所做出的裁判結果暫時不會發生法律效力,而此時案件會進入二審程序,需要上級法院對案件在全面審查之后重新進行審理。在二審程序的審理中,與二審法院同級別的檢察院也要派員出庭。由此可見,在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訴之后,會牽動法院和檢察院都參與到二審程序中來,可以說在上訴權行使的過程中,有除被告人之外的新的主體進入到程序中,產生了新的權利(權力)與義務關系。故筆者認為上訴權法律關系的主體應比享有上訴權的主體范圍更大,還應當包括進行二審的法院和檢察院。
需要說明的是,上訴權法律關系在上訴權行使期間屆滿之后就存在完畢,之后的二審程序中的相關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與消滅與上訴權法律關系是無關的,應該將兩者區分開來,避免混淆。
上訴權法律關系的客體上與一般刑事訴訟上訴權的客體也是不同的。刑事訴訟上訴權的客體,指的是上訴權所針對的對象,從我國的刑事訴訟發規定來看,刑事上訴權的行使是在對刑事一審所做出的裁判結果不服的情況下提出的,故其所針對的對象是已經作出的還未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結果。就上訴權法律關系的客體而言,其也應該包括了裁判結果這個靜態結果,因此上訴權客體之范圍要大于實際上訴權之客體。其次,在靜態的裁判結果之外,還應當包括動態的整個庭審過程。原因在于,上訴權法律關系本身就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在上訴權法律關系中,引起上訴權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一系列訴訟活動應當包括在一審庭審中所發生的所有的活動被告人在上訴權行使上訴權可能是因為對案件實體部分有不服,也可能是對相關訴訟程序部分有不服,在上訴權法律關系的客體中,應該包括在之前庭審中的訴訟活動。從整體來看,庭審過程和最終的裁判結果共同影響了被告人的上訴權。
上訴權法律關系的內容使得上訴權能夠實現,相較于主體與客體而言,其內容更能讓相關的訴訟參與人感受到上訴權的存在。這其中包括了刑事訴訟法在相關規定中所明確的方式、期限等,都是在法律規定方面可以直觀認識到的內容,可以說是上訴權的內容。也就是說,如果只將視線聚焦于上訴權,則其中的內容就包含了這些方面,會使享有上訴權的人了解如何實現其上訴權。但是除此之外,上訴權法律關系的相關內容,則其中不僅包含了方式、期限和理由等方面,而且應該包括在上訴權動態行使的過程中其他相關主體的行為,這也是從動態方面去思考上訴權法律關系的相關內容。在這一個層面上,刑事上訴權法律關系的內容還包括了上訴權主體在期限內向二審法院提出上訴,而法院作出二審決定,以及上訴權的主體實施權利而使得檢察院要到庭參與上訴審程序。
結語
運用場域理論對刑事訴訟法律關系進行分析可以用新的視角進行深入認識。進而對刑事上訴權場域中的法律關系內涵進行認識,這是一種新的研究視角,能夠為上訴權功能的更好實現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顧永忠:《刑事上訴程序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王超:《刑事上訴制度的功能與構造》,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