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 蔣辰昕
摘要: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各式各樣的網絡文化也隨之興起,網絡直播作為網絡發展的產物,也是快速進入我們的視線。但是因為網絡在我國發展過于迅速,而網絡的監管不是十分有利,導致網絡中常常出現違反法律道德的內容。網絡主播為網絡直播的主體,在觀眾的心目中已經是公眾人物,他們的行為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本文就網絡主播的違規行為為出發點,依次探究其違規行為的產生原因、規范主播行為的方法,最后建立系統的機制來約束主播的行為。研究發現,雖然主播違規行為的產生因素各有千秋:未受過基本教育或培訓、貪圖利益、被觀眾的言行所影響、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等,而目前網絡直播平臺對主播的監管力度十分薄弱。本研究的發現,對網絡直播平臺的管理提供相關管理框架以及理論依據。
關鍵詞:網絡主播;違規誘因;規范策略;體系構建
引言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占據主導地位。網絡直播作為人們茶余飯后的娛樂項目,也是蓬勃發展。截止2019年6月,平均每天觀看直播的人數就超過4.3億,而網絡主播的入門門檻低,幾乎人人都可以成為主播,主播行業的人數也是每年劇增,然而大多主播沒有接受過直播前教育,因此主播惹是生非的新聞也是比比皆是。如何系統地減少主播違規行為次數,建立健康的直播環境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
現實中,網絡平臺的管理還是有許多缺陷的,雖然平臺設立網管來限制主播的違規直播內容,但是網管的人數有限,且不能時時刻刻在直播間監督主播,且主播的直播內容各色各異,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規范不同“行業”的主播,因而需要理論的指導,系統的機制構建來改善目前的直播環境。而理論上,由于主播違規行為的種類各有不同再加上導致其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也大相徑庭,因此沒有一套完整且系統的理論來解釋主播違規行為的成因,也缺乏相關制度來約束主播的行為舉止。所以,每當有主播發生“大事”時,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可能只有“封殺”。如何在規范主播行為的同時,讓其自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否可行并防止自己的違規行為造成不好的設風氣?這樣的實踐問題亟待理論予以回應。
鑒于此,本研究運用調查研究、個案研究以及數字方法進行探索式理論建構,致力于發展一個系統化的主播行為規范模式,為網絡直播平臺對主播的監管提供管理框架和理論工具,以更好地滿足觀眾需求的同時為網民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進而構建安全綠色的網絡直播環境。
1主播違規行為的成因
1.1素質過低
大部分主播未受過平臺直播培訓,且自身未接受素質教育,只能通過低俗的言行來維持自身直播效果。主播入門門檻低,任何學歷的人都可做主播,其中自由職業者居多,占34.7%;學生群體占22.1%,而有初、高中文憑的主播占50%;工人占22.35%,高薪、高學歷人群就相比少了許多。因此一些低素質人群也得以乘虛而入,可烏煙瘴氣的直播間反而得到了大量的關注。
然而平臺很少管理諸如此類的直播員,一是因為平臺的資源有限,無法做到全面管理;二是平臺自身存有僥幸心理,因為少數這類主播有大量的流量,平臺不希望損失這部分流量,因而對于這些主播時常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1.2為博取利益不擇手段
平臺給主播的工資一般分為兩部分,一是平臺流量,也就是觀看直播的人數,一些沒名氣的小主播為擴充自身人氣,通過淫穢、暴力內容,來吸引大量的觀眾,但正因為他們是小主播,所以往往容易逃過網管的法眼,這些主播為抓住了觀眾的獵奇心理,通過出格的直播內容滿足觀眾。二是觀眾在直播間送出的禮物,平臺也會鼓勵觀眾送禮物來加深與主播的親密度,而且送禮物的觀眾還有機會與主播親密互動,而主播自身對于禮物也沒有抵抗力,因此也會通過提出做一些出格的行為來騙取禮物。
有數據表明觀看直播的人群中,青少年占73.1%,他們缺乏社會經歷,對這些內容往往難以抵抗,這就大大加深了對他們身心的危害。雖然平臺嚴厲禁止這類事情的發生,但是人很難抵抗利益的驅使,于是就了有了“知法犯法”的行為。且通過違規直播內容來博取觀眾注意力的方式十分有效,因而具有了“傳染性”,許多新主播紛紛效仿,平臺永遠也清理不干凈,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1.3觀眾“帶節奏”
觀眾的不當言論引發主播的不滿而使主播做出一些抨擊觀眾的不當行為。一些素質低的粉絲會在主播的直播間重復發出一些沒有營養的彈幕,來吸引主播的關注,這些彈幕的內容有時也會涉及政治、侮辱他人的話題,有時主播會無法忍受這類彈幕,就與觀眾對罵或者約架,從而引起不小的轟動,造成不好的效應。
雖然平臺都積極提倡建設文明直播間,但沒有素質的大有人在,所以對于這種帶節奏的情況,平臺大多都是讓主播自己處理,而主播在直播過程中往往沒有時間操作封禁這些彈幕,因此被觀眾操縱了心態也是常有之事。
1.4不能自覺控制自身言行
主播無法控制自身行為,往往因為自身心態問題,造成惡劣的影響。例如帶動自己的粉絲去做反社會的事情。這里舉一例:主播“五五開”盧本偉,雖然大多數人以為他是因為直播游戲開掛(作弊)而被封殺,但他真正被封殺的原因是帶動自己的粉絲去另一位主播直播間謾罵。誘導粉絲謾罵他人是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因此被央視點名批評,最終結束了直播生涯。而他這么做的原因只是與另一位主播產生了過節。
另外,主播也常常會因為一時興起,談論一些敏感話題,引發社會輿論,例如虎牙平臺主播“莉哥”在直播中侮辱國歌;陳一發發表諷刺老紅軍的言論。主播作為公眾人物,其言行的作用會因為網絡放大,最終引發輿論風波,對社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2構建我國網絡直播的長效體系
2.1完善平臺主播準入機制
除了身份認證之外,還需要主播上傳身份證正反面,以及提供一張自己的高清照片,此外機制最好與個人信用相綁定,對于有違規行為的人員拒絕準入。當然主播也需要通過學習,只有通過了平臺的考核才能從事主播行業,以此來保證主播能做到以身作則,杜絕違規影響。
2.2建立共同處罰機制
平臺主要的盈利大部分來自于觀眾在虛擬道具上的花費,目的是為了來吸引主播的注意,某些平臺對于較火的主播往往放寬處理,對于其違規行為,就算“封號”也會短時間內解封,往往起不到警示的效果與目的。所以建立共同處罰機制,監管部門不僅要對觸犯底線的主播進行處罰,更要對平臺采取措施。這樣才會逼迫平臺從內部進行監管,減少違規行為的發生。
2.3繼續完善法律規章, 確保有法可依
2016年7月文化部最先出臺了《關于加強網絡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隨后9月份,國家新聞出版與廣電總局緊接著出臺了《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在之后11月份,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臺出臺了《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這三份文件雖然出臺時間不同,但是內容上卻有著不同的重疊。由此可見不同的部門都想介入網絡直播的監管,但是這并不能更好的對其監管,只會加劇監管的難度。同時,我國網絡直播平臺所面臨的法律風險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傳播淫穢色情、低俗、暴力、賭博內容的風險;二是侵犯他人肖像權和隱私權的風險;三是知識產權風險。 所以更需要繼續完善法律,用一部真正關于網絡直播的法律文件來約束主播和平臺。
2.4倡導行業自律, 強化自我把關意識
大部分時候對于主播的監管往往來自于其平臺,如果平臺自身能做到潔身自好的話,其平臺的主播也會管理好自己的行為,所以這需要平臺乃至整個直播行業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自身為出發點,杜絕違規行為。但只是平臺的自律往往不夠,更需要主播自身的自律,這就需要主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自身做起,給其觀眾以及大眾做好良好的表率。
2.5提升技術監管水平, 強化內容把關
當主播直播前需要提前報備,要詳細的規劃自己的直播內容,提供完整的計劃給官方,萬一出現與計劃不符合或者違規行為的時候,官方能夠及時制止,減少該影響的擴散,降低對大眾的影響,維護網絡環境的健康發展。這樣與之前相比,不僅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獲得大眾的認可,更可以降低乃至于杜絕違規行為的發生。
2.6提升網民的媒介素養, 鼓勵全社會參與監督
有時候主播的違規行為有可能來自于觀眾的起哄,一些素質較低的觀眾會通過刷禮物的方式來刺激主播,傍觀者更是火上澆油,這就造成了悲劇的產生。所以,急需提高網民的自身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以此為榮。不僅如此,我們更需要大眾的監督,要勇敢的對違規行為說“不”,更要及時的舉報,及時的制止,為凈化網絡環境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創造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葉永豪,周鈺林.網絡直播平臺盈利模式及問題研究[J].商業經濟,2019(05):71-74.
[2]王新鵬.論我國網絡直播監管體制的完善[J].電子政務,2019(04):46-56.
[3]許向東.我國網絡直播的發展現狀、治理困境及應對策略[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03):70-81.
基金項目:江蘇大學第18批大學生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8C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