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平責任是侵權法中一種損失分擔形式,我國法律中公平責任條款最早見于《民法通則》第132條,《侵權責任法》第24條沿襲了上述規定,將“分擔責任”改為“分擔損失”,從立法層面明確了公平責任是一種分擔損失的方式, 并非獨立的歸責原則。由于“公平責任”的性質和正當性在理論上存在一定疑問,本研究考慮用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替代“公平責任”在侵權法中的作用,以彌補侵權法中行為人雙方對損害事實均無過錯但損害發生時無法確定損失歸屬的制度缺陷。
關鍵詞:公平責任;公平;社會保障制度
一、公平責任有關立法條款及其立法動向
在《民法典草案》公布前,我國關于公平責任的法律條文主要有兩個,分別為:《民法通則》第132條“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責任”,以及《侵權責任法》第24條“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
由于《侵權責任法》第24條對公平責任的規定不夠明確,司法實踐中法官對于公平責任的適用以及如何適用存在較大的自由裁量權。由此也導致公平責任原則在司法適用中存在有不當適用之嫌,出現“公平原則不公平。”立法機關明確指出:“實踐中,該規定因裁判標準不明導致適用范圍過寬,社會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本次《民法典草案》對公平責任的內容進行了變更,將侵權責任法規定中的“根據實際情況”修改為“依照法律規定”。此次修改的主旨即是限定公平責任的適用范圍,公平責任的適用僅限于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之中。由此,公平責任不能再作為侵權責任的一般規定,司法機關也不能在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通過裁量將實際案件作為適用公平責任的特殊情況加以認定。“公平責任的適用僅限于特殊侵權責任”,本次關于公平責任的立法修正具有解決公平責任適用范圍問題的重要意義。但是,單就本條規定的內容而言,本次修改并未對具體的適用范圍和責任判斷標準予以明確規定。
二、公平責任合理性的質疑
學界認可公平責任正當性的觀點為“和諧說”,這種觀點認為公平責任能夠彌補受害人遭受的損失,即損害發生且雙方行為人均無過錯的情況下,一種“劫富濟貧”彌補損失的方,其有助于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在大眾看來,當一方受害人受到巨大損失時,由無過錯的“富人”給予“窮人”一部分補償符合法律的正義理念。雖然“和諧說”觀點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感基礎,看似對社會的安定與和諧有利,但是由“富人”一方承擔責任或分擔損失是否具有法理上的正當性需要法律人的再考慮。此中責任分擔模式無疑也會給“富人”的內心造成不滿與憤懣。從法律制度功能的角度上看,其自然無法滿足追求秩序和穩定的功能。
有學者從實現個別正義的角度認為,公平責任的規則基礎就是公平的價值理念。公平責任原則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法官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失,實現所謂的個案公正。但在實質來看,公平責任是由經濟實力更強的一方當事人來填補受害人的損失,因此,這種原本沒有過錯的當事人分擔“意料之外”損失的做法顯然有失公平。具體來說,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基礎是行為人承擔責任,因此負有賠償義務; 但在公平責任案件中,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往往沒有過錯,但法官仍要求行為人“承擔責任”或者“分擔損失”的行為明顯就是不公平對待,這并不符合侵權法“行為—責任—賠償”的邏輯判斷另外,公平責任根據當事人的經濟情況分擔損失,以財產的多少決定損失分擔的比例,這種做法與法律倡導“同等情形同等處理”的正義觀也不相符。
三、公平責任的代替
公平責任對個案裁量的不確定性,并非為受害人救濟的最佳方式,并不是解決雙方均無過錯的情況下的損失分擔的最佳機制。解決損害無人承擔問題,最理想、最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在當事人雙方都不承擔責任的前提,使損害得到合理解決。通過由社會整體分擔受害人損失的方式,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與保險服務體系,給予其社會法保護,可能成為之后受害人保護的最佳路徑選擇。
從本質上看,我國的公平責任機制的建立是由于我國保險機制不健全導致的,公民受到損害無法得到合理救濟的大情況下,公平責任機制便有了用武之地。司法作為保障公民權益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當今情況下規定公平責任是無可厚非的。但與此同時,我們應當完善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相比于公平責任而言,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有著適用更具明確性,制度更具公平性,成本更低更分散等優勢。
從長遠看,容易引發公平責任糾紛的學校、物業社區等場所應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安全制度,通過保險制度在全社會直接分配風險,而不是以維護“公平”為借口讓不應當承擔責任的個人承擔責任。構造一個良好的保險和社會保障體系對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維護公平正義、補償公民損失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了較為完善的商業保險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為了應對意外事故風險,風險規避型的潛在受害人應當自行購買人身意外險。例如,在處理醫療糾紛方面,推行醫療責任保險與醫療意外險“雙險制”,可最大限度地實現損失分擔,及時化解矛盾。 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與工傷保險,也部分覆蓋了意外事故損失。此外,隨著國務院《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出臺,我國的社會救助體系已基本成型。因意外事故陷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或暫時性嚴重困難等境地的,可申請最低生活保障或臨時救助等 社會救助措施。因此,當存在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障的損失分擔“最優”方案時,公平責任就將喪失其存在的必要。
參考文獻
[1]孫維霞:《公平責任之合理性質疑》,載《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第164-165頁。
[1]趙海萍:《關于我國民法中“公平責任”的若干思考——兼評〈民法通則〉第132條之規定》,載《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第72-75頁。
[2]陳釗:《論公平責任在侵權責任法中的適用》,載《廣西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第100-105頁。
[3]張譯元:《論公平責任的不當適用及其規范》,載《法制與社會》,2019年第11期,第14-15頁。
[4]黃輝: 《推行醫療責任保險和醫療意外險“雙險制”》,載《法制日報》,第2015年第2期。
[5]張繼成:《小案件,大影響——對南京彭宇案的一審判決分析》,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第103-116頁。
[6]毛東恒:《公平責任立法動向分析》,載《法制與社會》,2019年第19期,第5頁。
[7]米健:《關于“公平”歸責原則的思考》,載《中外法學》,1997年第1期,第4-10頁。
作者簡介:劉詩嘉(1994-),女,漢族,遼寧省葫蘆島市,研究生,法律碩士,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