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組織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和依托,白云區的社會組織發展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從政府和社會組織兩個維度看還存在著很多問題,為進一步培育好社會組織,提出五點建議,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更充分地發揮社會組織在我區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基層治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社會組織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和依托,借鑒典型城市的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經驗,有助于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在我區社會基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一、白云區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發展概況
白云區共有215家社會組織,其中在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上登記備案的有198家,民辦非企業單位152家,占了76.8%,社會團體46家,占了23.2%,每萬人中登記備案的社會組織數量7.3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國均值約為2.7家/萬人),但與發達國家平均每萬人擁有50個以及發展中國家每萬人擁有10個的數量相比還有不少差距。
在白云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社會組織的發展通過新措施獲得了新突破,取得了新成績,具體表現在為以下幾個:一是登記備案服務有了新舉措。制定了《社會團體辦事指南》和《民辦非企業單位辦事指南》,梳理完善社會團體章程(草案)、成立登記表格等17項社會團體成立登記資料,為社會組織備案登記提供便利。二是黨建引領取得新突破。白云區通過制定《白云區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兩個覆蓋”攻堅年工作方案》和《關于區委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成員單位聯系指導點的通知》,切實加強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全區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達到97.18%。三是品牌項目創建取得新成績。積極參與貴陽市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活動,2018年我區申報項目12個,獲得資金44萬元。積極參與2018年第三屆“筑城公益匯”活動,共有11家社會組織參展,其中義田社會工作事務所趙大海、大山洞兒童幸福家園分別獲得最美社工和公益至善獎十佳項目的榮譽,獲得企業捐贈資金資金20.4萬余元,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
二、白云區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存在的問題
白云區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社會組織的發展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還存在許多的問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政府的維度
一是對社會組織的作用認識不夠到位。沒有正確認識到社會組織的發展對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從事社會組織管理的都是兼職人員,對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創新服務等無力應對。
二是社會組織培育相關政策尚未完善。當前白云區社會組織發展尚處于探索階段,各項政策和實施意見的制定也在不斷摸索之中。就現有的政策來說,更多的是強調對社會組織的申報和管理,而較少關注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權利保障。
三是社會組織培育支持體系尚不完善。在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方面,我國的《政府采購法》尚未明確規定政府采購公共服務性產品,因此購買程序規范性不強、服務評價和監督體系不完善、購買標準不清、服務成本難以控制,缺乏公眾信任;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政府對社會組織人才隊伍的人事管理、專業培訓、職稱評定、社會保障等缺乏指導性方案。
(二)社會組織維度
一是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能力有限。白云區的社會組織發展良莠不齊,社會組織特別是社區社會組織的數量少、規模小,自身發展能力不強,社會影響力不大,很多社會組織只是登記備案后就沒有能力提供服務了。
二是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建設滯后。大部分的社會組織監事會形同虛設,相關會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和資金管理等制度不夠完善,有些社會組織社會治理和服務經驗不足,組織分散且自發性、隨意性強,很難嚴格按照章程開展活動。
三是社會組織運作資金和專業人才匱乏。當前政府購買服務是許多社會組織運作資金的主要來源,而大多數的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的薪酬、社會地位都比較低,對年輕人難有吸引力,從2014年到2018年白云區真正專業從事社會工作的只有10人,這對于社會組織的多樣化以及發展壯大極為不利。
三、提升白云區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建議
為進一步培育好社會組織,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提升社會組織在我區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提如下五點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價值認同,擴大群眾基礎。社會組織是多方力量參與的組織,其公益性和非營利性決定了它是反映人民訴求、為人民提供服務的組織。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民眾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社會組織,利用社會組織的公益精神和志愿精神號召民眾積極參與社會組織,構建社區良好社會關系,打造和諧安定、活潑生動、運行順暢的社區生活共同體。
(二)加強黨建引領,發揮先鋒作用,強化組織保障。充分發揮村(居)黨組織對社區社會組織的領導作用,創新社會組織黨組織的設置方式和工作方式,注重把黨員培養成社會組織的骨干,把社會組織的負責人發展成為黨員,通過黨員骨干推動社會組織的發展,強化社會組織黨的領導,保證社會組織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積極發揮其組織優勢、資源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通過服務團結凝聚群眾。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拓寬發展空間。一是進一步厘清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深入推進“政社分開”,出臺相關激勵性制度措施,扶持和培育社會組織的發展,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為本土社會組織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便利條件;二是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組織的支持力度,推動政府通過公益創投、項目獎勵、資金補貼等方式,對社會組織提供資金支持。三是積極發揮平臺作用,為社會組織搭建信息共享的網絡平臺,既加強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同時為社會公眾監督提供渠道,形成社會治理的合力。
(四)加強規范引導,培養品牌意識,提升專業能力。一是推動社會組織建立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制度,完善社會組織法人治理結構,健全職責,完善制度。二是深挖群眾需求,培養品牌意識,精心打造一批優質的社會組織服務項目,提升社會組織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公眾對于社會組織的認可。三是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培訓,鼓勵社會組織成員參加社會工作者考試,培養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努力提升社會組織服務社區民生和基層建設的專業能力。
(五)加強有效監管,完善監管機制,保障治理效果。一是構建社會組織綜合服務和監管平臺,通過加強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借助大數據分析手段,實現電子化、信息化、現代化的有效監管。二是完善社會組織誠信自律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組織規范運作、誠信執業、信息公開、公平競爭、獎勵懲戒、自律保障等機制。三是加強年度檢查,規范社會組織財務、人員、制度、守法等行為,促進社會組織依法開展活動,保障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效果。
作者簡介:吳婧,女,漢族,貴州貴陽,中共貴陽市白云區黨校,講師,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