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孝燕 胡道武 陳平
摘要:黨的十九大精神提倡努力做好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理論的研究工作,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立足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民族團結與民族地區的發展始終是一個重點問題。當前,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遠落后于東部等發達地區,基于此現狀,亟待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而經濟的發展有賴于金融的發展,金融的發展需要通過法律層面對民族地區金融權利進行保護。
關鍵詞:民族團結;民族金融權利;法律保護
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得到了很大發展,但因民族地區自然條件存在多樣性,普遍存在經濟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脆弱、經濟聯系封閉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大多數民族地區金融機構網點少、民族地區中小企業難以獲得基本金融服務,農民貸款難等問題依然存在,以及民族地區公民對金融的認識程度低,欠缺金融風險意識,金融相關權利欠缺法律保障,對于權利保障缺乏救濟機制等,導致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區域發展不均衡。民族的團結進步需要大力發展民族經濟。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與民族發展相關主要是關于媒介與民族發展的論述研究。馬歇爾.麥克盧漢(2000)在《理解媒介》一文中提出媒介技術的進步帶來的不僅僅是傳播領域的變化,而是整個社會環境的改變,媒介技術的進步帶來信息傳播廣度或者是深度的變化,廣度使遼闊的幅員成為可能,深度使多民族的認同成為現實。烏爾希葉夫(1994) 在《論民族發展的基本模式、因素和趨向》一書中提出各個民族之間的關系要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實現民族及民族地區內外各構成因素,或系統間的良性互動及和諧發展。初步總結了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學者彭建軍(2012)提出中國實現少數民族發展權的經驗正在逐步向法治和人權保障的方向進行調整。
學者楊茜云(2016)等認為“基于扶持和幫助的理念,而沒有從根本上將金融發展權作為少數民族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譚正航教授(2014)認為“我國重視民族地區全融權利法律保護,但缺乏從發展權層面來架構權利保護制度。構建民族地區全融發展權法律保障機制,是破解民族地區全融問題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有效途徑”;張永麗(2016)等認為“民族金融在中國剛剛起步,在法律、制度、人才等方面還相對薄弱”;周運蘭教授(2011)認為“民族資本的稀缺已經成為其經濟發展的瓶頸,企業也面臨著較為嚴重的融資及發展等問題”,等等。由此可知,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亟待解決,而民族團結的推進,依賴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問題的發展,為落實民族平等、團結、繁榮的基本政策,少數民族金融權利的法律保護,仍然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
二、民族金融權利的內涵及意義
內涵的目的是以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把對事物的認知向他人傳達。民族金融權利的范圍比較廣泛,特征之一是民族性,是立足民族地區及民族地區公民整體提出的一項權利,包括平等獲取金融服務、參與金融資源配置、獲得國家的扶持幫助、以及公平分享金融發展成果等。
民族團結依賴于民族發展,民族發展主要是經濟的發展。民族地區大部分為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基礎差,無法獲得必要的金融支持,從而使得經濟發展陷入融資難的惡性循環。保障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得到必要的金融支持,是促進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可持續與公平發展的基礎。
三、民族團結與民族地區金融發展的關系
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公民發展權利實現困難叢生。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是增進民族團結、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和優化民族地區公民權利保護的必然路徑。民族發展離不開必要的金融資源的支持,建立與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支持體系是促進民族地區及少數民族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從而促進民族大團結。
四、具體對策與法律保障
(一)具體對策
1.重點明確國家的根本保障責任
國家應當制定政策,為民族地區金融發展權提供宏觀指導。政府應當對社會經濟負責。通過制定制度保障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權,在國家宏觀政策下進一步制定細則,為民族地區金融發展權的實現保駕護航。制度設計主要圍繞促進金融發展,增加民族地區公民金融可獲得性。
2.構建民族地區普惠制金融制度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發展機會的缺乏,發展成果得不到公平的分享。孟加拉國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提出了“信貸即人權”的理念,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有平等的享有獲得基本金融服務的權利。筆者認為,為保障民族地區平等、積極的參與各項經濟活動,首先需要確保的就是保障其獲得金融服務的基本權利,使其對金融發展的機會和成果共享。
3.宣傳金融知識及防范金融風險
民族地區金融意識的培養和參與能力的激活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家應該建立一種規范制度,鼓勵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金融機構開展類型多樣、形式豐富的各種宣傳培訓活動,積極向民族地區公民傳授金融知識,培養其參與金融活動的能力,也要注意防范金融風險。
(二)法律保障
1.完善民族地區金融權利立法保障機制
我國可以在《民族區域自治法》中,明確以立法的形式規定民族地區金融發展權,依法保障少數民族地區的該項權利,使得這部法律成為民族地區金融發展權的基本法。在立法過程中,應當參照其他權利在寫入法律的過程中所要明確的內容,比如金融發展權利是什么?由誰來承擔?如何保障?怎樣救濟?這些都是立法所要回答的內容。除此之外,對于違反了相關法律規定的行為人,都必須平等的適用法律,依法承擔由其違法行為導致的各項民事、行政或者刑事責任。只有這樣,方能有效保障少數民族地區同胞平等適用民族地區經融發展權,改變落后的金融發展面貌。
2.健全民族地區金融權利實施保障體系
建立多層次的金融機構體系,鼓勵民族地區金融機構進行金融服務創新,規范引導金融健康發展; 加強民族地區金融機構發展的經濟政策支持,運用財政政策、差異性存款準備金等貨幣政策等政策機制、通過發展銀行業、證券、保險等帶動民族地區金融機構發展;創新民族地區金融監管制度,把消除貧困、創新金融服務納入監管目標,創新監管模式,保障民族地區金融秩序。
參考文獻
[1]王曙光.金融發展理論[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
[2][孟]尤努斯,吳士宏(譯).窮人的銀行家[M].上海:三聯書店,2006.
[3]楊茜云,歐璇.我國少數民族金融發展權及其保障問題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37(08):19-22.
[4]周運蘭.民族地區金融市場與民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
[5]洪敏.我國農村金融包容性發展水平的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D].湖南大學,2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首大學校級科研項目資助課題《民族團結與民族金融權利法律保護研究》結項成果,項目編號:18SKWT40
作者簡介:尋孝燕(1993-),女,漢族,湖南省瀏陽市人,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2017級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法學、經濟法。胡道武(1992-),男,漢族,湖南省常德市人,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2017級法律(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陳平(1979-),男,土家族,湖南省龍山縣人,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2017級法律(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