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術迅速飛速發展、世界格局日新月異的當今世界,國際格局正發生劇烈變化、我國面領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回顧、分析我國的外交歷史,把握我國外交要旨,順應時代構建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國外交,對于我國推進實現繁榮發展、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世界格局;外交歷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外交心態
1.世界之變局,中國之機遇
當今時代,世界權力轉移對象出現根本性變化、國際格局劇烈動蕩、世界秩序出現坍塌風險 、要素比拼前所未有。一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力量迅速崛起,曾為人類創立過輝煌文明的東方世界正在重回世界舞臺中央;另一方面,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地緣沖突的陰霾也愈來愈濃重。世界在大發展和大動蕩之間左右搖擺,國際失序甚至失控的危險在逐年增大,國際規則面臨普遍性修訂重構,國際社會面臨著將影響未來人類命運的關鍵選擇。在這種情形下,新興國家既需樹立信心,堅定信念,更需審時度勢,認清風險,防止在變局中迷失自己。
2.回顧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歷史,把握新時代大國外交內涵
2.1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協調中國國情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新中國的外交經驗,形成了當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黨中央著眼于當代中國發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新型國際關系、“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諸多外交新理念新構想新戰略,開創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紀元,彰顯了中國外交的大國特色、大國風格、大國氣派。
2.2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歷史進程
2.2.1堅持獨立自主與主權完整的“站起來”階段
1949 年至 1978 年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奠基階段,外交表現為“主權維護型”外交。在冷戰體系初步形成、國內解放戰爭尚未全面結束的特殊背景下,中國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方針,旨在維護主權獨立完整、保衛新生政權生存、爭取國際社會承認,具有強烈的權力制衡色彩。
此時,中國外交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與多國建立友好關系或感情基礎,積累了參與國際經濟對話與合作的經驗,為中國文化特色大國外交的調整與轉型打下基礎。
2.2.2致力于和平發展與開放合作的“富起來”階段
從實行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召開,經過前30年的建設、探索和實踐,中國的政權生存已基本得到保障,這促使中國較早走出了冷戰思維。但經濟建設仍與世界有不小差距,鑒于此,鄧小平順勢提出了基本路線,中國外交從此進入了以服務國內經濟建設和實現現代化為主的階段。中國采取了“理性融入”的根本立場,為中國外交增添了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基于這段時間中國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事實,黨和國家領導人重新討論了時代主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析論由“革命與戰爭”向“和平與發展”過渡。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的偉大策略,外交價值判斷開始以經濟利益為主要標準,從“生存”轉變為“生活。”
中國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有大國特色的和平發展道路。在這一外交新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從容地應對了上世紀八九十代政治風波,在既存國際體系中保持自我獨立性,利用國際環境促進自身發展,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這一時期,中國初步建立起了覆蓋不同制度國家的伙伴關系網絡。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推動全球經濟復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樹立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被國際體系邊緣化的處境徹底改變。
2.2.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履行大國責任并行的“強起來”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開創發展新時征程。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日漸成為一個整體。另一方面,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大提高,國際社會地位顯著水平提升。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中國以更高的站位、更科學的態度制訂和實施外交戰略。世界經濟秩序觀、國際社會責任觀、國家利益觀成為一個中國文化特色大國外交新內涵。
新時期的中國外交在實踐中更加有所作為。中國十分注意發揮主場外交的作用,積極參加了多邊外交活動。2013 年以來,圓滿舉辦了多場重要國際會議,對不同全球議題貢獻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智慧和彰顯中國實力的中國方案。首腦外交也更加活躍。在維權意識方面,始終堅守自己國家經濟利益的原則底線,表現出了一個維護公司海外發展利益的決心和能力,體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積極有為”。
3.結語
大國外交戰略首先是要調整外交心態 ,使中國從近代列強強加給中國的“屈辱外交” 的陰影和 “受害者心態”中走出來, 從中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下中國所產生的“孤獨” 與“憤怒”的心態中走出來 ,相對的,樹立一個有自信心、平常心、責任心的大國形象,展現平等相待、命運與共的大國姿態;大國外交戰略服務于中國的大國化進程, 可以促進調整大國關系, 以大國方式處理自己的國內外事務 ,承擔國際社會中的大國責任, 維護大國地位, 發揮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應發揮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改革開放鑄輝煌 經濟發展譜新篇——1978 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N].人民日報,2013-11-06.
[2]李志永.大國外交的中國特色之論.太 平 洋 學 報,2015(2):20-21.
[3]李兆祥.近代中國的外交轉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8:1.
[4]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張曉欣(1998.8—),女,江蘇省南京人,南京市江寧區河海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