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超仔 陳宜 李志聰
摘要:家庭處境不利兒童主要分為家庭貧困、家庭關系不良、受虐待兒童三類的,不同類型的家庭處境兒童表現出不同身心發展特點。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分析家庭處境不利兒童心理發展特點,探索這類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與解決策略,通過培育父母經濟能力及改善教育水平,盡量維系家庭的完整性,以及發揮社區功效,為困境兒童鏈接資源促使他們恢復良好的身心狀態,為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關鍵詞:家庭處境不利兒童;心理發展特點;促進策略分析
前言
當前國內外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研究大多聚焦在正常兒童的心理發展,較少研究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的問題。家庭處境不利兒童是指長期處于因家庭經濟貧困難以改變、家庭成員文化的薄弱以及父母關系親子關系不良等家庭內部環境,生活在家庭功能不健全或不能正常行使家庭危機下的兒童。本文通過分析研究不同類型的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針對性的提出促進策略,為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1 研究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以家庭貧困、家庭關系不良、受虐待兒童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歸納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2 結果與分析
2.1研究背景
兒童是民族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怎樣提供給兒童,特別是困境兒童一個舒適有利的成長空間,關系到社會的持續發展。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者歷來對處境不利兒童的研究較多的探討其教育對策問題。通過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處境和家庭關系深刻的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2.2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的分類及其心理發展特點分析
2.2.1 家庭貧困兒童或經濟文化弱勢兒童
家庭貧困兒童或經濟文化弱勢兒童主要包含兩種形式,1.由明確的指標來區分,如美國會以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以及人均GDP的情況來界定家庭在社會經濟所處的境遇。如以色列,根據父親的背景、文化程度和經濟條件等3個指標來界定弱勢兒童。2.以社會階層或民族身份為劃分。如印度這類社會等級制度國家,不僅依據家庭收入情況,還常常以婆羅門家庭和“神的子民”家庭進行區別。由于貧困經濟得不到改善,導致貧困家庭兒童在幸福感、心理健康都表現出低于家庭較好的兒童。這類兒童同比正常兒童表現的問題較多,同時產生情緒煩躁,變化無常。這類兒童在同伴交往中比普通兒童出現品行障礙的可能性高出3-4倍,社會技能欠缺、有較強攻擊性和社交退縮等特征。
2.2.2 家庭關系不利兒童
由于父母婚姻沖突、父母分居、父母離異、父母再婚、死亡等各種家庭內部不穩定的關系或其它非正面因素造成兒童缺乏必要家庭關愛和照顧的隔代撫養、單親撫養或寄養的現象。其中最具代表群體是離異家庭兒童,在不健全的家庭氛圍中,家庭成員不斷地矛盾沖突、家庭氛圍緊張,兒童更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沒有安全感,易發生情緒和行為問題,形成膽小怕事、孤獨退縮、行為放任、不講禮貌等人格特征。父母婚姻破裂,對兒童來說仿佛是飛來橫禍,他們心智未成熟不能做出充足的心理準備,所以兒童承受的打擊有時并不比父母小。此外,兒童的敏感心性和脆弱心理,容易造成兒童心理產生自卑,敏感多疑,憎恨和妒忌,逆反等心理疾病。
2.2.3 受虐待兒童
受虐待兒童指遭受由家庭成員造成的身體上傷害或精神上的傷害,如遭受身體虐待、被忽視、性虐待、和心理虐待的兒童。這一現象映射出整個家庭功能的不健全甚至紊亂的狀況。虐待兒童是對暫未獨立的兒童所應有權力的侵犯和剝奪,導致受虐待兒童往往表現得過于警惕,對周遭一切有關傷害性刺激的產生應激性反應,會快速作出進攻。而這種高攻擊性也正是長期處于虐待性環境中的兒童后天形成的適應和自我保護機制,同時伴隨羞愧感、低自尊、低劣感、無價值感等成長。
綜上所述,對于一些家庭處境不利兒童來說,各種劣勢因素很可能會交織在一起發生交互作用或多重影響,比如,家庭貧困容易引發家庭矛盾和父母沖突,也容易引發父母對兒童教養的粗暴簡單和對兒童發展的忽視,父母離異也容易導致單親家庭失去經濟支柱而窮困,也容易引發單身父親或母親對孩子的虐待和忽視。上述三類家庭處境不利兒童在其心理發展中既有共通的特點,也有相異的發展軌跡。
2.3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的發展因素及策研究分析
2.3.1 培育父母經濟能力及改善教育水平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培育父母經濟能力為基點,通過與社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為有需求的家長提供工作機會和就業安置,提升和改善家庭成員的收入水平,使貧困家庭的家長能夠從項目參與中獲取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另一方面,通過提供、豐富家庭成員受教育機會和就業培訓力度雙管齊下,從源頭解決家庭收入、教育觀念、行為和技能,減少因家庭危機帶給兒童身心傷害。通過向家長提供系統的培訓課程、家庭指導、咨詢服務,提升家長的保教觀念、行為和技能,從而使家長從中獲取撫育子女的自信和成就感。
2.3.2 盡量維系家庭的完整性
對受虐待兒童,應保持家庭的完整性,根據情況考慮是否剝奪父母的監護權。主要是針對家庭出現困境時,第一選擇應該是怎樣去修復以及改善家庭功能,而不是選擇把兒童帶離這個家庭。如,家庭受虐兒童,首先通過居委會等部門教育和持續的親子關系培養,改善兒童家庭環境,不到不得已不得剝離家庭原生父母的監護權,因為家庭才是兒童成長的最佳場所。建立健全家庭寄養制度。對于原生家庭遭到破壞的兒童,應該給以該兒童次生家庭。
2.3.3 發揮社區功效,為困境兒童鏈接資源
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的工作是一點多面的工作,不僅要依靠政府,解決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還要動員社會社區組織,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發揮團委、工委等部門作用,在社區開設的“留守兒童之家”、“放學來吧”、“假日課堂”等現有項目,增設一些符合困境兒童條件的設備和場所,這樣既有利于困境兒童在同輩群體中發展,也有利于解放困境兒童的家長。
3?研究結論
3.1 家庭處境不利兒童因素主要來源于家庭貧困、家庭關系不良、受虐待兒童。
3.2 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發展,不同類型的家庭處境兒童所表現出是具有不同身心發展特點
3.3 培育父母經濟能力及改善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家庭處境對兒童的發展。
3.4 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建立在健全的家庭體系和制度,有助于維系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處境所處于不利兒童的發展。
3.5 發揮社區功效幫助困境兒童鏈接資源,為兒童家庭提供援助。
參考文獻
[1]劉麗.家庭關系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8(46):255-256.
[2] 丁利芳,宋占美.處境不利兒童身心發展差異性研究——以貧困家庭兒童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34(07):35-39.
[3] 張智輝.受虐待兒童保護法律政策的發展特點及推進策略[J].南方論刊,2016(05):63-65.
[4] 胡博雅. 處境不利兒童救助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路徑[D].江西財經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