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慧
提要:武安平調,是活躍在河北省邯鄲和武安地區的板腔體戲曲,本文系筆者于2019年8月5日對該劇種進行田野考察時的工作日志。
關鍵詞:武安平調?田野考察
一、當日情況
8月5號時值盛夏,天氣悶熱潮濕且有霧,武安地區在晚間還下起了蒙蒙細雨。平調落子演出地點位于武安市馬家莊鄉劉家莊村,該村莊身處青山之中,盤山公路較多且蜿蜒,坡度較大,所以路程比預計要遠一些。
到達劉家莊村大隊門口,就發現了部分帶妝演員在附近休息,上前詢問得知他們剛剛結束武安落子的演出。筆者先與團里其他演員表明來意,他們十分熱情地與我交談,談話余間,柴二旺老師來到大隊門口,他個子不高,約165cm左右,主攻花臉,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平調落子演員。當晚的平調劇目《少國公》,他飾演徐延昭。我表明來意,并想要在演出前參觀了解他們的后臺準備工作,他欣然同意,接著開始了采訪。
二、采訪內容
該部分是田野考察中的核心,其中包含了很多筆者在進行文獻整理時所遇到的疑惑之處,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關于武安平調落子本體情況的問題;二是關于該劇團目前怎樣生存發展的一些現實性問題。具體如下:
(一)解惑武安平調落子本體
1.起源
武安平調與武安落子是武安當地本土劇種,平調相較于落子其最初屬于外來劇種,它與河南懷調無論在唱腔還是伴奏上,都十分相近。用柴老師的話講,“平調和懷調是一個師傅教出來的”,關于平調在武安的起源,據柴老師口述得知:相傳在清朝,武安有兩位懷調藝人,他們分別招生創建科班開始進行懷調教學,但隨著時間推移,懷調逐漸與武安當地音樂特色相融合,所以本土化成為了武安平調。
2.區別與聯系
“局外人”的身份使筆者不能清晰分辨出平調與落子的根本區別,當筆者尋求答案時,柴老師從音樂本體的角度解釋道:首先,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的音樂唱腔,平調屬于梆子腔,而落子則屬于落子腔,這是本質差別;其次就是旋律問題,他們各自的曲牌、行當也都有不同之處;再者,平調戲多演歷史朝代“大戲”,而落子更多以家長里短的“小戲”為主。同時,二者之間也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他們的妝發、伴奏樂器以及武安方言的運用都是相同的,并且可以進行同臺演出,這種表演形式在當地稱之為“兩下鍋”。
3.臉譜妝發
據柴老師介紹,在沒有專業戲曲水彩之前,武安當地的臉譜都是用一種非工業俗稱“大白粉”的原料配合白糖調制上鍋蒸成泥狀,后再將之凝固成型備用,使用時需將畫筆沾水融化固體后方能開始化妝。在化旦角鬢角的妝發時,需要用開水沖泡榆樹皮,待液體呈深黃色并具有黏性時,演員們用刷子將液體刷至鬢角道具上,并用梳子將其梳開,然后直接貼在妝容上,這樣做會使鬢角更加牢固地貼合于面部。
4.伴奏樂器
當天晚上演出劇目為《少國公》第二部,樂隊共有8人,分別演奏:二弦、二胡、板胡、琵琶、嗩吶、笙、電子琴和打擊樂。其中嗩吶和笙的演奏人員是同一位樂師。筆者詢問柴老師為什么文場伴奏樂器中沒有竹笛,老師回答是因為劇團里缺少竹笛樂師,若是加之竹笛伴奏則音響效果更好,可無奈劇團竟沒有這樣一位樂師。關于原因,我沒有繼續問下去,我猜想也許是劇團經費緊張原因,亦或是因為劇團效益不好所以沒有人愿意來此工作。
另外,據樂隊二弦樂師介紹,早年間文場的伴奏樂器有二弦、軋琴這兩種只在平調戲中才能看見的樂器,但由于上世紀文革原因,軋琴退出平調舞臺,現只有二弦仍被用于武安平調。
5.“耍牙”絕技
“耍牙”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藝術,也是平調表演的特色之一。具體是指用野豬的兩個獠牙放入演唱者口中進行上下左右的翻動,這種技巧還可以與正常演唱同時進行,技藝越高深者,口中獠牙數量就越多。一般表演者是口中放四只或六只獠牙,據柴老師回憶,他曾見過有一位女演員曾在舞臺上耍過八只獠牙。筆者詢問“耍牙”技藝好壞的標準,老師回答說能夠將口中的牙齒排列均勻并有層次有規律的彈吐出去便是好的耍牙表演;若口中獠牙控制起來較為吃力,表演過程中有獠牙掉出,這便是不合格的耍牙演員。
(二)劇團情況
1.劇團編制
全團約有40人左右,其中在編演員20人,伴奏10余人,其余都是臨時演員。對于劇團人數與編制安排的情況,柴老師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說道:“現在情況不景氣了,看戲的人少,學戲的就更少了,年輕人不愿意也不懂得欣賞,因為戲曲漫長的過門和拖腔跟現在講究快節奏生活的年輕人明顯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柴老師對于劇團現在的編制情況并不滿意,他提到上個月去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演出時所遇當地秧歌劇團的情況,據了解,襄垣該劇團只伴奏人員就達到了30余人,比武安平調落子劇團的演出人員都要多。
2.劇團演員
筆者通過幾次田野能夠深切感受到所接觸的每一位劇團演職人員都滿懷淳樸。他們熱情地說道:“有啥想問的就問,這也是在幫我們宣傳平調落子哩!好事兒!”在談話余間,筆者發現,有幾位演員利用空閑時間用手機做直播演唱武安平調落子唱段,有時根據戲迷朋友的要求,演員們還會唱上幾段豫劇滿足觀看直播的群眾;同時筆者還發現,這種直播不僅在閑暇時間會有,在正式演出過程中,也會有專門人員擺好支架與手機,利用直播平臺現場共時傳播,這是該劇團、劇種自我宣傳的一項重要途徑。
3.演出條件
因為正值盛夏且演出場地簡陋,露天的觀眾席除了扇子沒有任何降溫工具,加之后臺潮濕,筆者和演員們很快濕透了衣服,然而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一位位演員為了能夠撐起厚重寬大的蟒袍戲服和角色形象,在本就厚重不透氣的戲服內又穿上一件厚重“原始”的棉花背心,其形象有點像陜北秧歌中的男子穿著,這對夏日里的演員們來說,無異于酷刑。在演出過程中筆者親眼看見一位扮演小生的演員額頭上密密麻麻的汗珠,經過詢問才得知這名演員是一位61歲的女性,筆者不得不對這種敬業精神感到敬服。
通過此次走訪,筆者心有感慨萬千,除了能更進一步觀察武安平調落子之外,更多的是被該劇種的魅力和演員們的赤誠之心所打動。他們樸實無華,面對筆者的采訪以及拍攝,多有羞澀之感,但他們對平調落子抱有的熱烈喜愛和敬畏之心,是筆者最為動容之處。在此,也要衷心感謝柴老師以及其他藝人演員對筆者田野工作的支持與配合,面對筆者多個看似幼稚的問題仍能不厭其煩,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