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飛琴
摘要:時至今日,人們已經習慣在工作和生活中享受網絡虛擬世界帶來的便利和娛樂。然而在網路虛擬受眾日漸廣泛的同時,一系列關于網絡虛擬的問題也變得突出。就網絡虛擬財產的性質及民法保護來說,我國法律法規的建設還不甚完善,而這也導致相關問題的產生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結合這種現實狀況,文章將展開深入探析,以求在獲得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提出有利于網絡虛擬財產法律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虛擬財產;法律性質;民法保護
引言
網絡虛擬的蓬勃繁榮為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從經濟角度來看,網絡虛擬的發展拉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改善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結構;從文化方面來看,在網絡虛擬的作用下,多種文化類型和價值觀念在人群中迅速傳播。由此可見,網絡虛擬正在通過多種途徑影響社會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明確網絡虛擬財產的性質,完善民法保護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引導網絡虛擬發揮作用,進而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網絡虛擬財產問題起始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游戲用戶規模已經超過4.5億,而這也意味著我國網絡虛擬產業擁有龐大的經濟消費市場。網絡虛擬產業在我國的發展成就很大程度要歸功于日漸規范的互聯網產業和日新月異的網絡虛擬技術。在龐大的經濟消費環境下,網絡虛擬財產方面的糾紛也就變得不可避免。
實際上,網絡虛擬財產方面的糾紛早已有之,其中比較經典的便是2003年的“紅月”玩家事件。事情的起因是網絡游戲“紅月”的玩家李某因被盜號向游戲運營方求助無果,遂向當地公安機關需求幫助,然而最后卻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在這以后,李某又向法院提起上訴,希望能夠維護自身權益。這個案件的產生在當時引起了比較強烈的反響,人們在面對網絡和游戲發展帶來娛樂的同時,也逐漸開始對如何維護自己網絡虛擬財產的問題產生思考。
二、基于概念分析與法律保護問題的探析
任何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存在積極作用的事物都應該得到正確引導,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事物本身及其產生影響的積極性質。網絡技術平臺和虛擬財產是信息化不斷推進下的產物,若是想要借助網絡虛擬技術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就必須正視網絡虛擬財產等切實存在的問題。盡管人們對網絡虛擬行業的發展一直存在偏見,認為從事相關行業有“不務正業”的嫌疑,但是從該行業創造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來看,這種觀點似乎有失偏頗。因此,在展開網絡虛擬財產概念分析和法律保護問題探析前,必須對網絡虛擬產業形成基本的認識,并用包容和端正的態度來面對這項新生事物。只有這樣,法律才能變得更加完善,從而能夠更加廣泛的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以下將針對網絡虛擬財產的概念和民法保護展開系列分析,以便在明確要義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探析。
1.網絡虛擬財產簡述
網絡虛擬財產廣泛指代網絡技術形勢下的虛擬財產應用平臺。在網絡虛擬財產的定義和概念方面,我國尚沒有權威機構進行準確規定,也缺乏理論層面的定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網絡虛擬研究領域存在這種觀念,即網絡虛擬財產虛擬且不具有真實性,但卻和真正的金錢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至于網絡虛擬財產的類型,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虛擬色彩濃厚的數字化財產,另外一種則是缺乏物質形式的經濟財產。當然,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網絡虛擬財產從本質上來說缺乏物質性,所以這些“財產”只是保存在互聯網服務器中的數據而已。其實,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界定不是非此即彼的判斷,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有目共睹,在日新月異的發展環境當中,網絡虛擬財產的應用顯然不會長期停留在原有水平。在同時考慮網絡虛擬財產的不確定性和非物質性的情況下,網絡虛擬財產的定義就更應當經過慎重思考,否則網絡虛擬財產的存在形式和定義范圍就無法有效描述。
2.民法保護實施理論思考
互聯網技術持續發展的同時,我國的法律也在不斷完善當中。從我國民法的相關規定中,不難認識到我國法律已經對互聯網虛擬財產安全形成了一定保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絡虛擬財產方面的問題也在逐漸衍生,為了給民法保護法創建合理的理論基礎,分析網絡虛擬財產的民法保護實施關鍵就顯得不可或缺。
首先是債權客體學說方面,無論是對社會經濟結構還是人們的觀念來說,網絡虛擬財產的存在都極具沖擊性。與社會生活相同,網絡虛擬財產成為了人們在網絡虛擬世界的重點關注對象,但是受虛擬性的限制,很多在現實生活中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很難直接套用到虛擬財產上。其中比較突出的便是權責關系不明確而導致玩家權益難以得到維護,在這種情況下,網絡虛擬用戶想要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權益就顯得困難重重。
其次是物權學說上的問題,保護物權是國家法律中的基本觀點,在掌握物權的前提條件下,也同時擁有了對財產和物質的支配權力。由此可見,想要有效的界定物質和財產的支配權力,就應當準確的界定物權。不過網絡虛擬財產的虛擬性和不確定性又一次限制了物權保護的實施,如果堅持用現實中的物權界定方法保護網絡虛擬財產,就會因為缺乏根據而導致法律實施混亂,這種狀況的產生不僅不利于維護網絡虛擬用戶的權益,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危害法律的權威性。
三、網絡虛擬財產民法保障的突出問題
網絡信息的發展潮流不可阻擋,無論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還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變化,都離不開網絡技術的推動。在這種大環境下,人們一方面積極接受網絡虛擬帶來的便利和娛樂,另一方面又為網絡虛擬民法保護的問題而困擾。為了有效的緩解網絡虛擬財產民法保障中存在的問題,下面將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提煉和分析。
1.立法缺失
有法可依是民法保障實施的基礎,然而我國網絡虛擬財產方面的立法整體落后于行業發展實際。因此,在法律存在漏洞的情況下,不法分子很容易找到空子去危害網絡虛擬用戶的財產安全。除此以外,不完善的立法還會導致網絡虛擬運營商的不作為,當玩家因網絡虛擬財產問題和運營商產生矛盾時,運營商完全可以用法律沒規定為借口拒絕網絡虛擬用戶的維權要求。久而久之,網絡虛擬產業的發展環境也會逐漸惡化,從而難以有效推動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多種原因造成的玩家身份認證問題
網絡虛擬用戶的個人身份問題是民法保障中突出而又普遍的問題,盡管當前對網絡虛擬用戶的身份認為更為嚴格,但是在個人身份認證方面還存在很嚴重的“歷史問題”。在網絡虛擬運營早期,很多玩家受維權意識和年齡等方面的限制,選擇使用他人身份證注冊平臺賬號。然而在玩家產生維權需要時,卻不能出示正確的身份證。在這種情況下,游戲運營商自然也不能對玩家的訴求作出滿意答復。所以,在玩家和運營商身份認證不對稱的情況下,民法保障風險自然也埋下了隱患。
3.舉證環節的不公正
合法舉證是維權的必要環節,但是受信息獲取途徑不對稱的影響,用戶和經營者間的舉證條件極不公平。究其原因,可以認識到玩家舉證只能通過自身保存數據;服務器運營者可以輕松從后臺中調用大量數據進行舉證。尤其是在服務器數據可操作的狀況下,玩家想要獲得真實有效的數據就顯得比較艱難。所以從舉證方面來看,網絡虛擬用戶處于劣勢地位,無法借助翔實的證據保障自身權益。
4.精神賠償的具體思考
精神賠償的請求在民事案件的處理中并不鮮見,然而我國對網絡虛擬財產方面的精神賠償規定還不完善。結合國際視角和以往的案例處理經驗,不難發現精神賠償多伴隨著人格或身份權力的侵害。所以把這種觀念套用到網絡虛擬財產后,同樣也需要對網絡虛擬財產是否具備人格象征進行界定,否則法官很有可能只會作出物權損害賠償的裁定。當然,司法鑒定需要大量實踐作為支撐,而且不同法官對案件細節裁定側重不同,所以最終做法可能具有差異性。
四、民法規定下的網絡虛擬財產保護簡析
1.合同法當的應用
網絡虛擬財產具有虛擬性,但是通過網絡實現的交易卻是真實存在。因此,實現網絡虛擬財產維護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應用合同法。合同法在網絡虛擬中的實施意味著游戲運營商明確承擔責任,意味著玩家獲得了網絡交易的合理解釋,這種解釋或可以成為玩家維權舉證。
2.物權法的實施
網絡虛擬財產物權的界定是民法保護實施的關鍵所在,雖然網絡虛擬財產不具有物質性,但作為信息化發展下的產物,其同樣應該得到保護。相關立法單位應當緊貼網絡虛擬產業發展需要,將網絡虛擬財產納入到物權保護當中,用明確的財產類型劃分幫助保護公民財產安全。
3.強化侵權責任法行使
網絡虛擬財產在侵權責任法中的保護難度相對較高,這主要是因為網絡虛擬運營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確定性。不公正指的是用戶和運營商間的信息獲取途徑不對稱,進而導致的舉證材料差距大。另外,侵權責任法需要明確具體事實,對構成侵權的一系列事件形成全面認識,然而在動態更新在網絡虛擬當中,想要追究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各項細節性因素就比較難以實現,所以針對此類狀況,相關立法部門必須建立適用于網絡虛擬財產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操作流程,這樣才能在虛擬空間財產糾紛判決中合理分配罪責,實現公平、公正。
結束語
自2003年的“紅月”玩家事件以來,相關從業人士和立法部門開始對網絡虛擬財產的定義和民法保護展開堅持不懈的探究。經過十余年后,在網絡虛擬消費市場空前繁榮的當下,網絡虛擬財產的系列問題也同樣值得深思。人們逐漸認識到網絡虛擬不單是娛樂的手段,更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至于其中存在的法律問題也同樣會隨著產業的發展變得突出,而這也勢必會在社會范圍內引起更廣泛的關注。
參考文獻
[1]陳思羽.虛擬財產性質探析——以虛擬財產的產生為視角[J].法制博覽,2019(14):90-91+94.
[2]劉鑫濤.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性質及其民法保護探討[J].法制博覽,2019(17):78-80.
[3]陳吉瑜.網絡虛擬財產的民法保護[J].法制博覽,2015(34):106-107.
[4]楊媛媛,王謙.網絡游戲虛擬財產的民法保護現狀[J].法制博覽,2018(0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