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利 耿雪梅

【摘 ?要】目的:探討無菌物品追溯信息系統在消毒供應中心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未使用質量可追溯系統下的所有無菌器械164205個為對照組;選取引用質量可追溯管理系統后所有掃描無菌器械包215098個作為實驗組;比較無菌器械包在應用追溯信息系統前后,兩組無菌器械包的不合格情況及不合格無菌器械包追回情況。結果:引進信息追溯系統后,無菌器械包的不合格率較對照組明顯下降,物品的追回率明顯上升。結論:通過信息系統的管理,能夠有效提高醫療物品消毒滅菌及供應的工作效率,更加強了整個管理過程的監管控制,保障了醫療物品的質量和醫療安全。
【關鍵詞】信息追溯;消毒供應中心;無菌物品;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233-01
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是負責全院科室所有診療物品清潔、消毒、滅菌和無菌物品供應的部門,作為醫院控制院內感染的重要科室,如何安全、準確、高效地完成全院科室的無菌物品供應任務,是科室需要解決的重要工作問題。最初消毒供應中心信息系統多采用傳統人工記錄,工作量多,隨意性大,操作雜亂,難以保證環節質量及效率,導致信息無法追溯[1]。因此,為了對消毒供應中心的信息管理工作進行優化,我們借助信息化技術,引進質量可追溯信息系統,提高了科室的工作質量及效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某二級醫院消毒供應中心2019年1月-6月未使用質量可追溯系統下的所有無菌器械164205個為對照組;選取2019年6月-12月引用質量可追溯管理系統后所有掃描無菌器械包215098個作為實驗組;
1.2方法
對照組無菌器械包采用傳統手工記錄、質控員質檢的方式進行管理、監測;觀察組則使用消毒供應追溯信息管理軟件對無菌器械包進行全過程跟蹤記錄與追溯。信息追溯系統原理是通過無線網絡、探感器及條形碼對每一環節進行數字監控,所屬物品按是否重復使用固定其流程屬性,期間環節不能跳轉、逆轉[2]。環節內容如下:(1)回收:掃描回收物品條形碼,按系統識別的無菌器械包內物品明細進行清點,記錄回收實際信息。(2)清洗:清點完回收物品后,登錄系統,分類選擇清洗模式,進入清洗程序。系統自動記錄清洗的時間、負責人、物品名稱、數量、批次等相關信息,并生成明細窗口,觀察清洗情況及實際回收數量。如物品清洗不合格,可通過系統清洗記錄快速查找到清洗過程,確認清洗是否達標。(3)清洗完成后,檢查物品清洗質量,核查滅菌方式、包裝方式,系統選擇配包程序,記錄滅菌日期、配包人員、有效日期、失效日期及器械包內明細等相關重要信息,打印所有標簽,統一位置貼好標簽。(4)掃描器械包條碼、滅菌器編號和滅菌程序,記錄操作人條碼開啟滅菌程序。滅菌完成,消毒員檢查指標是否合格,合格后掃審核條形碼,確認合格。(5)掃描無菌器械包條形碼,核實發放信息,確認發放,系統記錄發放信息。(6)無菌器械包進入科室時,由科室掃描確認接收情況,需要使用時,掃描使用患者編號及無菌物品進行綁定記錄[3]。
1.3 觀察指標
分別記錄兩組存在的不合格無菌器械包數量,及針對不合格無菌器械包成功追回的數量,得出各自無菌器械包合格率與不合格無菌器械包追回率,對比兩組數據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涉及數據采用SPSS22.0工具處理,計量資料用X2檢驗,P值<0.05,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無菌器械包的不合格率(0.007%)較對照組(0.086%)下降明顯,物品的追回率實驗組(100%)較對照組(26.761%)明顯上升,P值均<0.005,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見表1。
3.討論
醫院消毒供應中心作為全院醫療所需滅菌物品的提供者,工作流程的安全性、準確性、高效性是關系整個醫療質量的關鍵。
消毒供中心傳統人工記錄,工作量多,隨意性大,操作雜亂使得環節質量和效率得不到保證,亦無法對異常情況進行有效監控和及時處理。本文研究結果所知,引進信息追溯系統后,消毒供應中心的無菌器械包不合格率明顯下降,并且通過系統追蹤識別技術,能夠快速的查詢到不合格無菌物品所出問題流程,物品的追回率明顯上升。
因此,質量追溯信息系統是消毒供應中心必須開展的工作,通過信息系統的管理,能夠有效提高醫療物品消毒滅菌及供應的工作效率,更加強了整個管理過程的監管控制,保障了醫療物品的質量和醫療安全[4],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董賜,劉箐,欒偉.無菌物品追溯信息系統在消毒供應中心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3):136-138.
[2] 黎燕卿,陳穗珍,區秀飛,等.云追溯系統在消毒供應中心質量改進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2018(4):526-528.
[3] 蔡雷華.消毒物品追溯管理系統的應用和管理[J].福建電腦,2017(6):140-140.
[4] 李天翼.質量追溯信息系統在消毒供應中心器械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