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英
【摘??要】目的:討論小兒腸外營養(TPN)中采用中心靜脈置管(CVC)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間我科行TPN患兒18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中92例納進對照組(按常規靜脈輸液進行實施),剩余92例納進實驗組(按CVC進行實施),比較2組應用價值。結果:實驗組一次性到位率是88.0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65%%(P<0.05);實驗組置管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是3.2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30%(P<0.05)。結論:小兒TPN采用CVC置管效果顯著,有效減低并發癥發生,提高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因此值得臨床應用及發展。
【關鍵詞】中心靜脈置管;小兒;腸外營養;應用
【中圖分類號】R6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267-02
腸外營養( Parenteral nutrition;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主要是指人體所需的營養不經過腸道,直接進入機體血液循環,從而修復、維持以及滿足機體組織的需求。目前臨床以常規外周靜脈穿刺進行TPN,由于兒科患兒靜脈較細,且無法配合治療,從而加大靜脈穿刺的難度以及給患兒帶來疼痛,同時外周靜脈輸入營養液熱量較少,未能滿足患兒需求,從而導致其營養不足、增加住院時間以及費用,且病情恢復較慢。因此為該類患兒研究有效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不斷完善,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CVC)逐步臨床,且臨床已證實應用效果顯著,該方式留置導管時間較長,且與其他中心靜脈導管相比具有較低的并發癥,同時穿刺成功率較高以及操作簡便等優點[1]。鑒于此,本文選取184例行小兒腸外營養患兒采用CVC置管,且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間我科收納患兒18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中92例納進對照組(按常規靜脈輸液進行實施),剩余92例納進實驗組(按CVC進行實施);2組男女比例依次為:45:47、46:46例;年齡依次為:1個月—10歲、1個月—9歲,平均值依次為(5.23±1.36)歲、(5.14±1.21)歲。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靜脈留置法,按靜脈穿刺法選擇靜脈,隨后取下肝素帽,并連接螺口輸液裝置,穿刺為15度—30度,觀察回血流至軟管,同時將針蕊放入銳器盒內,并按照操作流程貼無菌膜,連接輸液針頭,輸液完畢。實驗組采用CVC置管進行實施,具體如下:(1)將患兒取仰臥位,穿刺下肢外展屈膝位 ,術者打開穿刺包,帶手套,且倒入生理鹽水以及消毒劑,打開5ml、20ml注射器放入無菌區域,消毒穿刺部位皮膚,范圍在10cm,鋪無菌巾。吸取利多卡因3ml,在穿刺點行局部麻醉,按壓輕柔片刻,用20ml注射器取生理鹽水,沖洗留置管并拉開外套放在無菌區內,且檢查導絲,取穿刺針并吸入3ml生理鹽水,并固定患兒,術者取股動脈內側1cm、下1cm穿刺點,穿刺方向沿著肚臍方向進行穿刺,見回血后,反復抽吸2次。確定在股靜脈內,送入導絲,長度等三刻度約為20cm,一手壓穿刺點,一手取出穿刺針,送入留置針,拉出導絲,用20ml生理鹽水注射,抽吸有回血再次確定留置管在股靜脈內連接肝素帽,且連上輸液,套上外固定。
護理干預:(1)護理人員嚴格執行交班內容,責任護士需加強巡視,杜絕漏沖管道,且在交班的白板上醒目登記。同時指導患兒適量主動與被動運動,對于年齡較大患兒可指導使用軟的握力器,進行術側肢體適量的緊握、放松活動,從而預防血栓發生。(2)嚴密觀察置管處是否出現滲血滲液等狀況,一旦發現,需立即通知醫師,采取積極防護措施。同時護理人員需認真指導家屬做好防護與觀察,重點保護穿刺部位,嚴密防止人為脫管的發生,并給予家屬做好防護技術宣教,因患兒病程較長,護理人員不可能時刻待在床邊,需取得家屬配合。
1.3觀察指標
觀察2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CVC置管時間;觀察2組置管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堵塞、感染、靜脈炎)。
1.4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
±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百分比表達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其中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及置管時間比較
實驗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88.04%(81/92),高于對照組的70.65%(65/92),差異顯著(χ2=9.226,P<0.05)。實驗組置管時間(3.21±0.41)min,短于對照組的(15.47±2.32)min,差異顯著(t=49.914,P<0.05)。
2.2 并發癥比較
實驗組并發癥為堵塞0例、感染2例、靜脈炎1例,總發生率3.26%(3/92),對照組堵塞4、感染5、靜脈炎6,總發生率16.30%(15/92),差異顯著(χ2=9.636,P<0.05)。
3討論
以往普通外周靜脈補液無法達到TPN患兒的治療效果,且只能提供短期靜脈營養,同時受到輸液濃度的影響,從而易造成反復穿刺導致外周血管感染。因此,該類患兒研究有效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2]。
近年來,隨著醫療行業不斷完善,CVC靜脈置管逐漸步入臨床,且被眾多學者應用于極低體重患兒,臨床已證實應用效果顯著,該方式穿刺創傷較小,且安全、簡便以及留置時間長(可長期保留1年)等特點,從而有效為極低體重患兒提供長期靜脈通道,降到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痛苦和創傷,且未限制其自由活動,從而提高患兒安全感[3]。同時防止藥物外滲造成皮膚損傷和外周血管的發生,可有效維持患兒營養,且維持生命體征和血糖穩定,為患兒提供理想的靜脈通道[3]。最后正確的護理方法是提高CVC成功的重要步驟,需嚴格進行無菌操作,正確的封管、沖管,且及時換藥,并在輸液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從而減少并發癥發生。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一次性到位率是88.0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65%%(P<0.05);實驗組置管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是3.2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30%(P<0.05),可說明小兒TPN采用CVC置管效果顯著,有效減低并發癥發生,提高置管一次性到位率。
綜上所述,小兒TPN采用CVC置管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及發展。
參考文獻
[1] 盧文巧,劉亞東,張秀峰.綜合護理在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基層醫藥,2019,26(24):3054-3056.
[2] 晁青,李格麗,劉瓊, 等.胸片定位法在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9,23(12):2404-2406.
[3] 李媛,康華,張姣, 等.新生兒臍靜脈置管/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相關性心包積液/心臟填塞的臨床分析[J].中華新生兒科雜志(中英文),2019,34(6):40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