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芬
【摘??要】目的:探討結構化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我院內分泌代謝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65例,隨機分為試驗組83例和對照組82例。對照組予常規糖尿病健康教育,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實施結構化教育。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DSCA)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價和比較。結果:兩組患者干預前的SDSCA評分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在接受結構化教育干預后的SDSC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結構化教育,可有效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對糖尿病的治療起到輔助作用。
【關鍵詞】結構化教育;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285-01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2型糖尿病(T2DM)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包括飲食、運動、藥物、血糖監測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的防治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由于患者文化程度差異較大,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傳統的健康教育并不能滿足所有患者的需求,造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慢性病自我管理(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CDSM)是指患者在醫護人員的教育下掌握自我管理知識技能,并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來處理慢性病所帶來的軀體癥狀及心理問題[1]。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關鍵。結構化教育與傳統健康教育不同,是根據患者的不同需求和文化水平調整教育模式,教育內容靈活且全面,通過一對一教育、小組教育等多種形式,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連續性、系統性、計劃性、階段性的健康教育,使其共同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識,并提高其自我管理的知識水平和技能[2]。本文將結構化教育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效增強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9年我院內分泌代謝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65例,隨機分為試驗組83例和對照組82例。納入標準為:(1)年齡≥18歲;(2)符合2017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3];(3)排除合并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4)排除患精神病病史者或認知障礙者;(5)小學以上文化水平,可正常溝通交流;(6)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
1.2 方法:對照組予常規糖尿病健康教育,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實施結構化教育,具體方法如下:(1)組建團隊:由內分泌專科醫生、糖尿病專科護士、營養師、本科室內工作5年以上,主管護師以上職稱的護士組建健康培訓團隊,通過查閱資料確定2型糖尿病課程相關內容,制定科學、系統的教材,練習授課方式,以保證健康宣教的效果。(2)結構化教育:可采用X-PERT模式,以授權和學習為基礎,提高患者疾病管理的知識、技能和信心。可將患者組成8~12人的小組,鼓勵其家屬參與。介紹糖尿病的發病原因、癥狀及如何緩解,以及各項生化指標的正常值,介紹各類食物的升糖作用和代謝機制,消除患者對糖類食物的錯誤認知。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體質量的概念、意義、對糖尿病造成的影響及體質量管理方法。通過介紹各種食物教會患者學習閱讀食物標簽,消除其對食物的誤解,鼓勵其飲食多樣化。向患者介紹糖尿病相關并發癥,如何預防并降低危險因素。每次課程結束后可開展討論環節,每位患者談談對本次課程的理解,對于其疑惑之處可通過組員之間的討論來解決,護理人員在旁作出糾正和指導。
1.3 觀察指標: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DSCA)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價和比較。
1.3.1 自我管理能力:采用Toobert 和Glasgow編制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the 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 measure,SDSCA)進行評價[4],該量表包括飲食、鍛煉、足部護理、血糖監測和吸煙共5個維度、11個條目,采用0~4分評分法,總分0~71分,評分越高,則表示被測試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雙人核對所有數據后輸入電腦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來描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DSCA評分的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SDSCA評分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在接受結構化教育干預后的SDSC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自我管理是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預防相關并發癥、延緩疾病進展的關鍵。而健康教育作為實現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徑,雖有著多種形式,但效果并不肯定。結構化教育是以患者需求為中心,聯合運用多學科理論,宣教內容貼近生活,形式靈活多樣,以宣教和互動相結合,強調行為改變而非單一的知識灌輸,從而幫助患者增強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患者學習的主觀能動性[5]。綜上所述,將結構化教育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效增強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對糖尿病的治療起到了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碩果,陸萍靜.結構化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現狀[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12):953-956
[2] 顧芳臣,林征.結構化教育在慢性病自我管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9,33(19):3361-3365
[3] 中國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8,10(1):4-67
[4] 華麗,朱偉萍.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的信效度驗證[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16):5-8
[5] 淮盼盼,陸萍靜.結構化教育在社區2型糖尿病病病人自我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28):3545-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