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


【摘 要】目的:分析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1360例,所有患者均需進行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回顧分析手術臨床效果。結果:患者平均術中出血量為(1.20±0.21)ml、平均手術時間為(30.12±2.49)min、平均住院時間為(6.42±2.17)d、術后平均VAS評分為(2.38±0.99)分,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0.29%,而息肉一次性切除率為99.85%。結論: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消化道息肉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能保證息肉一次性切除,且手術對機體損傷較小,術后并發癥較少,疼痛感較輕,預后康復較快,值得大量推廣應用在消化道息肉患者中。
【關鍵詞】腸鏡;高頻電凝電切術;消化道息肉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01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系統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屬于癌前病變,其不同類型癌變概率也不盡相同,息肉形成后通常伴隨著排便習慣改變、黑便、腹脹、腹痛、稀便、大便帶血與黏液等臨床癥狀,隨著息肉發展,極易出現癌變,進而嚴重降低患者生存質量[1]。現階段,臨床多采用手術方式切除息肉,避免息肉進一步增長、癌變,而不同手術方案,其切除效果具有一定的差異,且對人體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故需要根據患者息肉實際情況,盡量選擇安全性高、效果好的手術方法[2]。此實驗選取136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分析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的臨床效果,詳細流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1360例,經等量電腦隨機方法分組,其中男性615例、女性745例;息肉數量:單發1031例、多發329例;息肉位置:直腸374例、結腸986例;年齡30—74歲,平均年齡(54.07±7.21)歲;息肉直徑0.3—3.3cm,平局直徑(1.68±0.36)cm。所有患者性別、息肉數量、息肉位置、年齡、息肉直徑等一般資料方面無比較差異(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無手術禁忌癥或近期腹部手術史者;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者;經手術病理活檢、影像學檢查符合消化道息肉臨床診斷標準[3]者;確診需要手術切除治療者;患者及家屬知情手術方案,且自愿簽署手術同意書;精神及智力正常者;凝血功能、神經功能、免疫功能等正常者;排除標準[4]:合并淋巴結腫大、消化道惡性腫瘤者;過度肥胖者;心臟、肺部、腎臟、肝臟等器官功能不全者;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者;聽說讀寫等感官功能異常者;病例資料不完善者;內分泌代謝系統功能障礙者,具有嚴重外傷、感染疾病、傳染疾病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接受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具體方法:術前清潔腸道,檢查患者心電圖、凝血時間、凝血酶時間、血常規等結果,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協助調整至左側臥位,術中可根據息肉外形、大小、位置幫助患者合理調整體位,保證息肉不倒,且臥于腸壁,經肛門置入腸鏡,確定息肉位置,吸盡息肉周圍分泌物,待電流頻率調整至15—25W后進行高頻電凝切除息肉,對于直徑<0.5cm無蒂息肉,進鏡后立即用活檢鉗采集息肉組織,并電凝灼除,對于2cm≥直徑≥0.5cm有蒂息肉,需事先初步判斷息肉良惡性,再直接電凝切除,對于直徑≥0.5cm無蒂組織,事先暴露息肉,黏膜下注射1:10000腎上腺素,用圈套器套上息肉底部后收緊,再電凝切除,息肉切除完成后進行止血。術后將兩組患者術中采集的息肉組織送至病理活檢,并給予消化道黏膜保護劑。
1.4觀察指標
記錄所有患者手術指標,主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5]評估,無痛0分,最高級別疼痛10分,評分越低,患者疼痛感越輕。觀察、計算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包括穿孔、出血、腹痛等。術后3個月對所有患者進行無痛腸鏡復查,確定息肉切除情況,統計息肉一次性切除率。
1.5統計學處理
在SPSS19.0軟件中輸入實驗結果,定量資料描述用均數±標準差(±s),行t檢驗,百分比(%)描述定數資料,檢驗行x2,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所有患者手術指標分析
經下表1可知,患者平均術中出血量為(1.20±0.21)ml、平均手術時間為(30.12±2.49)min、平均住院時間為(6.42±2.17)d、術后平均VAS評分為(2.38±0.99)分。
2.2 所有患者并發癥與息肉一次性切除情況分析
1360例患者術后僅出現腹痛1例、出血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0.29%,而息肉一次性切除1358例,息肉一次性切除率為99.85%,詳情見表2。
3 討論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黏膜層局部隆起所引起的病變,多發于腸道、胃部,其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黑便、稀便、大便帶血與黏液等,息肉嚴重時,極易導致消化道出血,甚至癌變,進而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6]。近年來,人們生活工作壓力不斷增大,多數人長期保持著不良生活習慣與不規律作息,再加上國家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消化道息肉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以往,臨床主要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消化道息肉,切除息肉組織,避免息肉惡化癌變,但該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預后康復較緩慢[7]。近幾年,內鏡技術不斷改進、發展,消化道息肉檢出率逐年增高,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被廣泛應用在消化道息肉臨床治療中,其可以通過腸鏡確定患者息肉大小、位置、形態,采用不同的切除方案,比如高頻電凝熱活檢鉗切除、高頻電凝圈套切除、高頻電凝灼除等,高頻電流熱效應切除息肉組織,對臟器、神經、肌肉無明顯影響,能準確切開、凝固息肉與周圍組織,且電流密度高、手術視野清晰,保證息肉組織一次性切除,有助于減輕手術對人體腹腔組織的損傷,術后穿孔、出血、腹痛等并發癥發生率較低[8]。本結果顯示,患者平均術中出血量為(1.20±0.21)ml、平均手術時間為(30.12±2.49)min、平均住院時間為(6.42±2.17)d、術后平均VAS評分為(2.38±0.99)分,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0.29%,而息肉一次性切除率為99.85%。
綜上所述,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臨床效果較顯著,不僅能一次性切除息肉組織,還可提高手術安全性,減少術后并發癥,患者術后機體恢復較快,疼痛感較輕,在消化道息肉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洪麗莉, 楊紅旗, 彭輝, 等. 塞來昔布聯合電子結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Peutz-Jeghers綜合征結腸息肉的臨床研究[J]. 廣東醫學, 2017, 38(18):730-732.
[2] 湛琪. 無痛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結腸息肉的臨床護理[J]. 中國實用醫藥, 2019, 14(03):164-165.
[3] 劉亮, 李春陽, 姚大會, 等. 電子結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圈套治療兒童腸息肉60例療效分析[J]. 中國肛腸病雜志, 2017, 37(37):80.
[4] 周仁民, 林瓊, 陳穎, 等. 腸鏡下高頻電凝切除術治療小兒結腸息肉的應用及預后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 2019, 35(10):89+91.
[5] 劉文芳. 無痛胃鏡下電凝電切術治療上消化道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9, 13(04):43-44.
[6] 王波. 無痛腸鏡下鈦夾聯合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大腸息肉的效果觀察[J].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9, 25(02):60-61.
[7] 馬學峰. 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結腸息肉的療效評估[J]. 中國實用醫藥, 2019, 14(05):66-68.
[8] 賀利影, 吳學勇, 吳偉. 電子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圈套治療大腸息肉的效果分析[J]. 陜西醫學雜志, 2017, 46(12):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