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 要】目的:觀察心律失常患者應用24小時動態(以下簡稱動態)心電圖監測的價值。方法:在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中隨機抽取120例,分別對患者采用常規心電圖監測和動態心電圖監測,在兩次檢查結束后,對患者的兩次監測報告進行對比。結果:動態心電圖監測方式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檢出率均高于常規心電圖監測的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動態心電圖監測對患者的心律失常檢出率更高,更值得在監測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律失常;監測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01
動態動態心電圖監測方式的持續時間為24h,能夠從早到晚的將患者的心率全部情況進行監測,相對于常規心電圖監測,其記錄更為全面,更能反映患者的心率情況。本文中對同一批患者分別進行兩次監測,旨在通過監測結果對比來觀察動態心電圖的監測價值,具體觀點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臨床患者資料
在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中隨機抽取12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齡47-65歲,平均年齡58.51±4.58歲,經病理監測,輕度、中度、重度高血壓患者分別為25例、59例、36例,本次實驗已排除妊娠期產婦、治療前半年內服用心臟治療藥物患者、排除心臟具有其他影響病癥的患者。
1.2治療方法
監測人員首先為患者進行常規心電圖監測,要求患者仰臥,待其呼吸平靜后使其靜息,采用心電圖監測設備對患者的T波段、R波段、ST波段等依次進行監測,測量用記錄紙速25mm/s,設備增益10mm/mV。在監測結束后安排患者入院,并在第二日清晨7點為患者佩戴動態心電監護儀,并持續至第三日清晨7點,中途不允許患者取下。測量用記錄紙速25mm/s,增益10mm/mV。在這期間減量為患者保持舒適安靜的環境,避免外界因素造成患者心率異常,導致實驗準確率受到影響。
1.3療效標準
在患者兩次心電圖監測后,由同一醫生組進行研究分析,根據監測結果對出現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數量計數,并比較檢出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數據,以x2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患者兩次心電圖監測后,常規心電圖監測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例數分別為36例和51例,總檢出率為72.5%(87/120),動態心電圖監測則為53例和62例,分別占比為95.83%(115/120),比較結果為(x2 =20.4197,P=0.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心率失常是指患者的心臟搏動的頻率或節律異常,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的疾病,極易伴隨出現在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臟病癥發生,也被看作這些病癥的前兆預示,其也會誘發患者出現心悸甚至導致其出現冠狀動脈、腦動脈等供血不足癥狀,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由于我國社會急速發展,人們對生活壓力日漸加重養成了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心率失常的概率穩步提升,威脅性不斷提升[1]。
心率失常具有隱蔽性,患者自身不易察覺,在初期心率失常具有陣發性,常規心電圖的監測時間較短,局限較大,加上監測時會要求患者靜息以降低運動等因素對監測造成的影響,使得病癥的檢測率往往較低[2]。
而動態心電圖的則極好的避免了這一情況,由于其是對患者心率進行整天的監測,能夠完整的將患者的心率活動情況進行記錄,不會因為監測時間的限制漏掉患者出現心率失常的心臟活動波段[3]。
本次實驗的結果顯示,動態心電圖檢測的準確性明顯的高于常規心電圖的檢測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動態心電圖檢測有效的將患者全天的心率進行了記錄,醫生組能夠更加全面的對患者的心率進行觀察和判斷,從而降低了誤差。
綜上所述,若采用動態心電圖對心律失常患者進行監測,能獲得更高的檢出率,醫生也能更加準確的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判斷,這十分有益于醫生對患者進行病情和治療方案確定,值得進行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丁煥,閆利華,雷軍.動態心電圖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與心律失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4):2600-2601.
[2] 梅紅梅.原發高血壓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患者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的價值研究[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61):11229-11230.
[3] 鄧兆敏,陳莉,陳欣欣.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診斷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研究[J].黑龍江醫學,2017,41(10):95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