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峰 王丹 朱海寧

【摘 要】目的:探究溶血標本于實驗室檢驗中對轉氨酶等生化結果準確性的影響分析。方法:本文收集2016年到2017年血清標本共120份進行比對分析,抽取空腹靜脈血4ml進行血液標本,將血液標本均分為2份,一份血液標本進行溶血處理,比對檢驗結果的精準性。結果:溶血組AST、ALT、TP、CK、LDH、TBIL、GLU等生化指標顯著異于正常組,組間差顯著(P<0.05)。結論:標本溶血是導致生化檢驗結果誤差的主要因素,臨床需加強溶血預防,最大程度確保檢驗精準性。
【關鍵詞】溶血標本;轉氨酶;生化結果準確性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02
標本溶血為實驗室檢驗常見不良事件,主要為血液于采集、運輸、存儲及檢驗等環節中出現差錯,進而導致標本溶血情況的發生,直接影響實驗室檢驗精準性[1]。溶血標本中因紅細胞受到破壞,細胞內的物質混合到血清中,進而導致血清泛紅的異常情況。臨床實驗室研究發現,血液溶血于實驗室檢驗中對生化結果具有極大的影響,進而導致生化檢驗誤差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收集2016年到2017年收到的血清標本共120份進行比對分析,其中涉及男性患者60例,涉及女性患者60例,年齡區間為24歲到55歲之間。納入標準:所選的血液標本涉及患者均無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及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疾病,患者均為肝腎功能正常患者[2]。
1.2方法
予以120例患者于血液采集之前進行禁食禁水干預,抽取空腹靜脈血4ml進行血液標本,將血液標本均分為2份,一份血液標本進行溶血處理,經由反復震蕩進行溶血,借助全自動分析儀對2份血液標本進行檢驗,主要檢驗指標包括AST(谷草轉氨酶)、ALT(谷丙轉氨酶)、ALB(白蛋白)、TP(總蛋白)、Urea(尿素)、CK(肌酸激酶)、LDH(乳酸脫氫酶)、TBIL(總膽紅素)及GLU(葡萄糖)等生化指標。
1.3統計學分析
本文數據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進行細化分析,計量資料用(x±s)描述,計數資料用(%)描述,將P=0.05設為統計學差異標準值。
2 結果
2.1兩組血液標本結果比對
溶血組AST、ALT、TP、CK、LDH、TBIL、GLU等生化指標顯著異于正常組,組間差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溶血可分為體外溶血及體內溶血兩種,血液標本溶血為體外溶血的一種,于血液標本收集、運輸、存儲及檢驗等環節有影響因素[3];其中導致溶血的因素包括血液標本采集不當、采血儀器質量不達標、存儲緩解不佳等,均會導致標本溶血。溶血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主要在于溶血對細胞的影響[4],因滲透壓的影響,細胞內部及血清存在一定的濃度差異,化學成分于溶血后會將紅細胞內的成分融入到血漿中,導致血漿內溶度升高,溶血情況加劇;血細胞物質會混合到血清中,進而導致化學性干擾的發生;紅細胞內部的色澤經由化學光干擾,促使血清變色;上述因素于血清檢驗中相互干擾,影響血清標本的檢驗,導致標本檢驗結果更加復雜。
考慮臨床檢驗各個環節均存在影響因素,臨床需加強溶血預防干預,加強血液標本管理,注意對每個環節的把控,避免因人為因素導致的溶血事件的發生。謝紹霞學者文獻研究顯示,標本溶血會直接導致生化檢驗結果數值的偏差,標本在出現溶血時需立即棄用,并重新抽取血液標本進行實驗室檢驗;血液檢驗環節由血液采集、標本運輸、標本存儲及標本檢驗等諸多環節中,均存在較多的影響,于血液采集之前,需詢問患者是否進食,確保于空腹情況下進行采集血液,要求血液于采集之后盡快進行檢驗,并于科學的環境下進行標本的處理;并重視檢驗人員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檢驗人員的職業道德及專業技能,降低人為因素對檢驗標本的影響,在發現溶血情況后,需及時與標本科室進行聯系,避免將無效的標本進行實驗室檢查,指導患者再次進行標本的收集。本研究數據表明,溶血組AST(谷草轉氨酶)、ALT(谷丙轉氨酶)、TP(總蛋白)、CK(肌酸激酶)、LDH(乳酸脫氫酶)、TBIL(總膽紅素)及GLU(葡萄糖)等生化指標顯著異于正常組,組間差顯著(P<0.05);研究結果與謝紹霞學者研究相一致。
綜上,標本溶血是導致生化檢驗結果誤差的主要因素,臨床需加強溶血預防,最大程度確保檢驗精準性。
參考文獻
[1] 謝曉婷,毛凌哲.溶血對11項生化檢驗結果的干擾和影響及對策分析[J].檢驗醫學,2015,30(10):1002-1003.
[2] 張長庚,嚴香菊,姚新潔等.溶血對生化檢驗結果影響的探討[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4,21(4):487-488.
[3] 夏良裕,徐二木,曹新策等.溶血對41個生化免疫項目的影響評估及溶血警告指數的確立[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7,40(12):947-952.
[4] 謝紹霞.溶血對生化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影響及校正方法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7):11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