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英
【摘 要】目的:探究社區慢性病管理實踐中社區護理服務的應用意義。方法: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處于2017年4月-2018年5月的護理時間范圍內,選擇124例社區慢性病患者參與研究并隨機分組,之后參與社區護理服務的干預組和參與一般護理的參照組對比最終護理結局。結果:參與社區護理服務的干預組患者在生活質量評分上高于參與一般護理的參照組,比較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與社區護理服務的干預組患者在護理工作滿意度上高于參與一般護理的參照組,比較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社區慢性病患者結合在社區護理服務影響下日常生活質量有所改善且患者對護理工作更加滿意,因此我們推薦針對社區慢性病患者實施社區護理服務。
【關鍵詞】社區慢性病;社區護理服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2
引言:
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老齡慢性病患者的社會關注度也在提升,我們在疾病護護理意識上開始出現轉變,旨在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1]。慢性病主要集中在老年群體中,以主動的護理服務方式走進社區老年患者中,轉變以往慢性病患者被動就醫的狀態,提升慢性病治療效果,還利于為臨床慢性病治療研究提供參考。因此本研究選擇2017年4月-2018年5月期間參與社區護理服務活動的124例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研究后匯報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處于2017年4月-2018年5月的護理時間范圍內,選擇124例社區慢性病患者參與研究并隨機分組,參與社區護理服務的患者歸為干預組,參與一般護理的患者歸為參照組。干預組患者年齡44-72歲,均值(56.88±6.54)歲,男性、女性患者人數比例為15:16;參照組患者年齡42-73歲,均值(55.22±8.31)歲,男性、女性患者人數比例為35:27。以上資料比較結果差異性不顯著(P>0.05),可對比研究。
1.2方法
參照組患者接受社區衛生服務站醫護人員提供的疾病診治服務,干預組患者以此為基礎融入社區護理服務:
①建立患者資料庫:社區范圍內符合慢性病管理要求的患者均在親屬知情同意書之后將資料錄入專門的資料庫,包括患者年齡、性別、住址、聯系人方式、健康評估結果等等[2];②開展健康教育:社區衛生服務站護理人員負責開展疾病宣傳教育工作,結合健康手冊給患者普及常見慢性病知識,增強患者和家屬對慢性病的了解[3];③提供病情監測服務:結合患者病情進行持續性的疾病監測;④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定期組織護理工作人員學習,要求社區服務人員提升專業技能,包括和患者的溝通能力、護理知識、職業責任感培養等。結合知識講座和知識競賽等實踐活動,激發社區人員的主動學習意識[4];⑤飲食護理:慢性病患者的飲食控制和管理十分重要,因此社區護理工作者應該給患者提供科學、安全、健康的意飲食指導,如老年慢性病患者選擇清淡、易消化、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少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禁止暴飲暴食;⑥運動護理:合理參與運動,提升機體免疫力,如散步、太極等比較柔和的運動更加適合老年人;⑦生活護理:堅持早睡早起,養成規律作息,心態積極向上。藥物服用上結合患者病情給出專業建議,遵醫囑服藥。
2 結果
2.1不同組別護理滿意度比較
參與社區護理服務的干預組患者在護理工作滿意度上高于參與一般護理的參照組,比較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考表1。
2.2不同組別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參與社區護理服務的干預組患者在生活質量評分上高于參與一般護理的參照組,比較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考表2。
3 討論
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處于2017年4月-2018年5月的護理時間范圍內,選擇124例社區慢性病患者參與研究并隨機分組,之后參與社區護理服務的干預組和參與一般護理的參照組對比最終護理結局。對比研究結果:參與社區護理服務的干預組患者在生活質量評分上高于參與一般護理的參照組,比較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與社區護理服務的干預組患者在護理工作滿意度上高于參與一般護理的參照組,比較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合研究結果可知,社區慢性病患者結合在社區護理服務影響下日常生活質量有所改善且患者對護理工作更加滿意,因此我們推薦針對社區慢性病患者實施社區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劉蕓,張桂梅.開展社區護理服務對管理社區慢性病康復的影響與意義[J].心理醫生,2017,23(25):118-119,122-123.
[2] 金花.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社區護理干預及實施意義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7,20(07):174-175,177-178.
[3] 魏莉.個性化護理對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睡眠質量的效果[J].上海醫藥,2015,36(14):1134-1136,1140-1141.
[4] 張璐,喬建歌,楊青敏.護理人員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知識態度及行為現場調查[J].上海護理,2015,15(01):112-11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