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記者 李毅
6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丹東市振安區金山鎮山城村。這個靜謐的村莊里,住著一位默默無聞的老人,他因年輕時左腿受傷,不得不把腿搭在炕邊,每夜讓小腿垂下去才能入眠。老人的女兒說,父親腿里的彈片一直沒有取出,每到陰天下雨就疼得厲害,上年紀之后病痛愈加嚴重。
老人一直在村里務農,把戎馬生涯埋在心底,把軍功章藏在箱底。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在上甘嶺戰役中消滅了21個敵人……
這位立下赫赫戰功的老英雄名叫孫景坤,今年97歲,臥病在床,時而沉睡、時而清醒。但是每當有人來訪,老人都努力在家人的攙扶下坐起來,眼中又浮現出硝煙彌漫的戰場和戰友們在上甘嶺奮勇殺敵的身影……

97歲體弱多病的孫景坤老人敬軍禮仍然標準、有力 攝影/姚洪斌
1947年6月,丹東解放。1948年1月,在村里擔任農會副會長的孫景坤參軍入伍。他先后參加了解放四平,包圍長春,攻打阜新、義縣、錦州及黑山阻擊戰,之后和戰友們一路南下,參加了平津戰役、解放長沙戰役和解放海南島戰役,榮立二等功兩次、三等功一次并光榮入黨。1950年5月,孫景坤懷著全國解放的勝利喜悅回到了家鄉,同年10月結婚。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離開戰場還不到半年、結婚還不到7天的孫景坤毫不猶豫地告別妻子,毅然出國作戰。
入朝作戰后,孫景坤在青溝里戰斗中不幸左臂中彈,被送回后方治療休養。
躺在病床上的孫景坤度日如年,盼著傷口快點好起來。終于盼到傷口愈合,他立即向部隊提出重返前線。他說,戰友們在浴血奮戰,自己不能再躺在醫院里了!
請求得到批準后,孫景坤把帶來的全部私人物品都存放在部隊留守處,他把一封信縫進了軍裝里子,內容很簡單——姓名和地址,他抱定了“死也要死在前線”的決心!
這一次,他坐著悶罐車返回部隊。途中,就在他不斷想著前線戰事和家中親人的時候,巨大的爆炸聲和熱浪襲來,沉重的悶罐車廂劇烈晃動,混亂中他聽到有人喊:“火車起火啦!”
他后來才知道,歸隊時乘坐的悶罐車正好遭遇敵機轟炸鴨綠江大橋,幸運的是空襲中他沒有受傷,但他感覺到戰況變得越來越慘烈。
1952年10月14日凌晨,上甘嶺戰役打響。敵人先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和50多架飛機對志愿軍第十五軍防御陣地正面開火,火力集中在五圣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密度達每秒鐘落彈6發,炸得地動山搖,讓坑道中的戰士感覺像坐著小船在海上顛簸。氣浪橫沖直撞,盡管戰士們早有準備,但劇烈的震蕩使人不由自主地磕破口唇甚至牙齒,還有戰士在坑道中被沖擊波震得犧牲……
此時擔任班長的孫景坤正帶領戰士搶救傷員,忙了一天一夜,片刻沒得休息,新的任務又來了——把10箱手榴彈送到陣地上去!
在此之前,已有8批戰士往陣地送補給,但因敵人火力太猛均告失敗。孫景坤接到任務時正值中午,非常容易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但他二話不說,帶領9名戰士每人扛著1箱手榴彈,鉆出坑道向陣地艱難地移動,心中暗暗鼓勁:“拼了命也要送上去!”恰在此時,敵人的一輪攻擊剛剛結束,他和戰士們趁機把手榴彈送到了陣地上。
上甘嶺戰役艱苦卓絕,由于敵人火力太猛,補給困難,坑道里的戰士們一天只能吃到半塊餅干,缺水導致口舌干裂,吃餅干甚至能把舌頭劃出血來……
比起食物,水的缺乏更讓人難忍受。孫景坤老人曾告訴孩子,戰士們喝尿解渴,還豪氣沖天地起名“光榮茶”。
沖上煙塵漫天、碎石彈片橫飛的陣地,孫景坤發現前方有敵人正在往下搶救傷員,還有敵人沖鋒上來掩護,他立即開槍向敵人射擊。
忽然,他發現一枚手雷落到掩體前,容不得多想,他紅著眼睛一把抓起來扔了回去,手雷在落地瞬間爆炸,幾個敵人倒下再也沒動。
由于敵人仰攻,看不到孫景坤的準確位置,孫景坤又撿到一枚手雷。這枚手雷離掩體較遠,他伸手沒有夠到,于是把身體探出去,用沖鋒槍一捅,手雷順著山坡快速滾了下去,再次在敵人中間炸開。
從中午到午夜,孫景坤和戰友成功擊退敵人6次進攻,14人無一傷亡,在他堅守的陣地前,橫七豎八地躺著21具敵人尸體!
上甘嶺被敵人狂轟濫炸變成了一片焦土,草木很快就燃燒殆盡,飛機投下的凝固汽油彈讓土都在燃燒。就是在這樣地獄般殘酷的環境下,孫景坤和戰友們在敵人火炮和飛機的火力壓制下,堅守了大半天!
在抗美援朝的兩年多時間里,孫景坤大仗小仗打了幾十場,但慘烈程度莫過于上甘嶺戰役。敵人的炮彈像雨點般砸下來,最密集的一天每平方米有76枚炮彈落下!
長達43天的上甘嶺戰役,敵軍調集6萬多兵力、170多輛坦克、320門大口徑火炮和3000多架次飛機,對不足3.7平方公里的兩個山頭傾瀉了超過190萬發炮彈,飛機投彈超過5000枚,陣地山頭被削掉了2米,陣地反復爭奪59次,志愿軍戰士打退敵人進攻達900多次!
戰役結束后,戰士們走在被削掉2米的上甘嶺上,感覺踩上去又松又軟。原來,腳下一兩米厚的巖石沙土已經被炸酥,隨便從地上抓一把沙土,里面密密麻麻幾乎一半是彈殼、彈片和鐵屑……因作戰英勇,孫景坤榮立一等功,1953年6月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同年7月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受到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6月17日下午,孫景坤老人坐了一會兒感覺乏累便躺下休息,片刻又在攙扶下坐了起來。他拉著記者的手含混地訴說著,細看老人的手,傷痕累累。老人的女兒告訴我們,戎馬生涯多年,戰斗在孫景坤的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傷痕,從手臂到脖頸,從膝蓋到后背。
1955年1月,孫景坤放棄了留在城市的機會,毅然回鄉務農。他將自己的組織關系交到村黨支部,把退伍手續交給地方民政部門,悄悄地把各種功績證明收藏起來。回鄉第三天,孫景坤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勞動,當上了山城村生產隊隊長。他帶領鄉親們大力發展糧菜生產,治河修堤,建設村莊,為改變家鄉的面貌作出了貢獻。
老伴去世后,孫景坤老人守著一畝地生活。“我的100多個戰友都犧牲在戰場上,我還活著,已經很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