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恩紅 劉巖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除主論壇外,還開設和舉辦了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衛星應用論壇、人工智能賦能航天控制發展論壇、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等多個分論壇和研討會,多位航天相關領域的專家在論壇和研討會上,就熱點和前沿問題發表權威論斷或獨到見解。
“國內商業小衛星發射需求在未來5~10年內呈指數級增長,保守估計超過4000顆,商業衛星制造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長?!?月19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科技委秘書長潘軍在作主旨報告時講到。
小衛星研制周期短,成本較低,從立項研制到發射,一般僅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
截至2019年年末,中國總計在軌運行衛星約350顆,2019年發射約80顆,其中微小衛星發射占比高達67.5%,商業衛星公司參與的衛星比重穩步增長。
潘軍表示,隨著“互聯網+航天”的產業升級變革,在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國航天領域在商業航天方面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商業航天技術的發展和產業規模日益擴大,已經成為發展我國航天事業的新生力量,成為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途徑。
9月15日,我國用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9顆衛星,這是長十一火箭的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也標志著長十一火箭海上發射常態化時代的到來,引發巨大關注。

▲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科技委秘書長潘軍 張曉寧攝

▲ 張東作題為《鏈接天地,成就夢想,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與未來》的主旨報告 劉巖攝
“商業航天競爭日趨激烈,低成本高可靠的航天產品將成為市場的熱點?!迸塑姳硎荆髽I從“單純的衛星運營”向“運營+服務+跨界”過渡,提供有針對性的增值服務,將成為未來三年內航天應用不可逆轉的趨勢。
在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上,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副總裁、捷龍一號火箭總指揮張東在作題為《鏈接天地,成就夢想,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與未來》的主旨報告時介紹,捷龍一號運載火箭可實現競爭性采購,即面向社會資源,擴大配套來源,降低采購成本,打造商業化產業鏈條。
他同時介紹,捷龍一號運載火箭有15項新技術,在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制后,可以6個月交付,24小時快速發射。捷龍一號運載火箭在研制過程中,不再只重視技術,而是將技術、市場和效益三者有機統一,實現商業發射經濟價值最大化。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隨著遙感星座、互聯網通信、科研試驗衛星的不斷增加,我國即使一年進行上百次發射都不能滿足需求,尤其是只采用‘國家隊’火箭發射服務,壓力會非常大。”張東坦言。
在張東看來,商業航天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商業化發射階段,第二步是產業化發展階段,第三步是大眾化服務階段?!澳壳?,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構建市場化發射服務體系?!睆垨|說。
航天技術民用化也是張東報告中的一個重點。張東介紹,核磁共振、氣化爐、記憶海綿、氣墊鞋、隱形牙套、紙尿褲、空氣凈化器等,都是從航天技術轉化來的。
“從2012年到現在,北斗導航系統在道路運輸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有效降低道路運輸事故發生率,重特大事故發生起數下降93%,死亡率同比下降86%。”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間信息事業部總經理助理盧紅洋,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衛星應用論壇上表示。
一直以來,北斗導航系統的應用情況備受我國民眾關注?!按蠹沂裁磿r候從有感到無感,也就是沒有人議論了,就說明北斗全面應用了?!北R紅洋說。

▲ 盧紅洋作關于北斗應用的主旨報告 劉巖攝
事實上,北斗導航系統已經在我國交通領域多個方面實現了全覆蓋。數據統計,應用北斗導航系統的道路營運車輛占比96.3%,郵政快遞干線車輛占比88.3%,水上助導航設施占比86.1%,沿海地基增強站占比100%,通用航空器占比11.3%,運輸航空器實現零突破。
盧紅洋介紹,北斗導航系統助力我國形成完善的運輸動態監管機制,目前已經推廣安裝車載終端近700萬臺,推廣海上遇險報警裝備40萬臺,并且為中國鐵路智能化、自動化、自助化發展注入了“芯”動力。
北斗導航系統如何“走出去”?盧紅洋說,交通部現在規劃了3個方向:在水上安全領域,積極推進北斗衛星搜救系統國際化應用,加快推動北斗系統加入全球海上遇險和安全系統申請工作;在道路運輸領域,持續推進中俄“北斗—格洛納斯”國際道路運輸應用,并與柬埔寨交通運輸部門開展合作,推動北斗系統落地柬埔寨;在民航領域,起草北斗全球信號的國際民航組織標準及建議措施。

▲ 中國航天大會人工智能賦能航天控制發展論壇開幕 宿東攝

▲ 思源聯盟思源基金發布 宿東攝
航天智能感知與識別、航天智能控制與機構、航天智能計算與軟件、航天智能規劃與博弈、航天智能網絡與安全、航天前沿與新概念智能 ……
在人工智能賦能航天控制發展論壇上,由中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12所發起成立的思源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聯盟,發布了思源聯盟技術路線圖和第二批思源基金。
據了解,思源聯盟技術路線圖以航天技術發展需求和問題為導向,對思源計劃藍皮書提出的航天智能感知與識別、航天智能控制與機構、航天智能計算與軟件、航天智能規劃與博弈、航天智能網絡與安全、航天前沿與新概念智能等6個重點研究方向的目標和內容作了進一步說明,梳理了阻礙實現“從0到1”突破的基礎理論問題,以及制約快速發展的瓶頸性關鍵技術問題,明確了未來10~15年航天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方向。
此外,思源聯盟還通過信息平臺向聯盟內單位公開發布了第二批基金9項指南,涵蓋前述6個重點研究方向,每項指南的支持經費為10萬~50萬元,凡符合思源聯盟研究方向的人工智能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概念,均可申報。
據悉,思源聯盟成立于2019年12月30日,經過近一年的運行,由42家理事單位發展為46家。在此次論壇上,思源聯盟新聘任北京精密機電控制設備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中南大學、蘇州同元軟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4家單位為思源聯盟理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