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施一公從清華大學畢業,選擇出國留學,用了10年時間,從一位普通的留學生蛻變成世界著名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10年后,他卻放棄美國國籍和國外的優厚條件毅然回國。他說,用科學報國才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耀。能為生他養他的國家做點事兒,比什么都重要。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鄭州,父母都是大學生。施一公自小聰穎,學習成績一直都是數一數二,高中考入河南實驗中學,更是拿到全國高中物理競賽與數學聯賽的冠軍。國內諸多名校向他伸出橄欖枝,施一公最終選擇了清華大學極其冷門的專業——生物科學與技術。
清華大學畢業后,施一公決定去國外闖一闖,看看更大的世界。于是便申請了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初到美國的日子并不好過,嘲諷和質疑不在少數。施一公靠著自己的努力跟韌勁,再加上過人的天賦,在學習上取得了耀眼的成績,成功拿到了美國的全額獎學金,攻讀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學位。這段時間,在導師的指導下,他的科研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綜合素質穩步增強。1997年,施一公的博士論文還沒寫完,普林斯頓大學就邀請他去當講席教授。
普林斯頓是全球誕生諾貝爾獎最多的大學之一,當年愛因斯坦也曾經在這里教書。于是,36歲的施一公便成為了普林斯頓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生物學系的終身講席教授。這在國外高校已經是很高的級別了,而且還是在普林斯頓大學這樣的世界名校。施一公創造了一個歷史。
然而,在國外生活了10年,正處于事業巔峰期的他,作出一個讓人驚訝又敬佩的決定:放棄國外的高薪工作,返回國內發展。
2008年5月15日,施一公回國參加四年一次的中國生物物理學年會。清華大學的黨委書記親自找到他,懇切地對他說:“現在國內很需要你這樣的人才,清華更需要你,你可否全職回到國內,擔綱起醫學和生物學的旗幟性人物?”一番話,讓施一公不由得心潮澎湃:“每次坐飛機回國,我都很興奮和激動,但是離開中國的時候,我又很惆悵和慚愧的,覺得自己不是中國變化的一部分。我有時候想不明白,為什么不在自己年富力強的時候,回去做一些事情。”
第二天一早,施一公就一口答應了黨委書記的要求。為了表達歸國之情,施一公拿出了自己當年的一部分工資,總計80萬元捐給了四川汶川。當時普林斯頓大學一直挽留他,系領導甚至說施一公是學校的明星,希望他不要走。
去意已決的施一公關掉了在普林斯頓的實驗室、放棄美國國籍,全職回清華任教。他組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并出任院長,為國家的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打下一根扎實的“地基”。

在清華的那幾年,施一公運用X射線晶體學,系統地研究細胞凋亡的發生和調控機制,其研究成果為抗癌藥研發提供指導,部分科研專利也已經轉化為抗癌新藥。他在細胞凋亡結構生物學上的貢獻,贏得了來自全世界的認可。與此同時,施一公發表的頂級論文多達60篇,不少出現在世界三大頂級刊物《自然》《科學》《細胞》上,硬是把清華的生物科學發展成為了全球領先。
憑借著出色的人才培養能力以及讓人信服的學術科研成果,2015年施一公順利晉升為清華大學副校長。時年48歲的他,如果繼續留在清華大學,將大有可為。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到了2018年1月,他卻再次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主動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全身心籌建西湖大學。隨后便擔任西湖大學首任校長。而西湖大學的發展愿景也是建成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可以算是國內高校的“探路人”。
在一次采訪中,當記者問施一公為何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與廣闊的事業前景,全職回到中國?他說:“其實非常簡單,我回清華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做科研,而是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我想影響一批年輕人,我想培養最優秀的創新型的青年人才。”
談起西湖大學,施一公抑制不住喜悅的心情。他說:“盡管我們剛剛起步,但我們心里充滿信心,希望一二十年后,回望西湖大學,原來你們真的代表了中國人的智力水平,推動了人類知識前沿,具有重大意義,把成果轉化成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企業和產品。”
談到中國教育,施一公這樣說:“中國的科技和教育體制、中國大學的科研和教學,都與美國一流大學有相當的差距,中國正為此而努力。我會發自內心地為清華、為中國科技和教育體制的進一步發展而付出。”這也是他的雄心更是他日后行動的誓言。
對施一公來說,讓自己變得優秀并不難,難的是讓一大批人變得優秀。施一公回國后,短時間內就培養了顏寧、萬蕊雪、白蕊這樣的世界級的優秀科學家,她們都在世界著名期刊上發表多篇高質量的論文,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有的獲評“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要知道,這樣的獎項每年在全球范圍內才頒發給15個人。
更難得是,施一公選擇人才并不是以頂尖名校的學生為主,他秉承著“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比如,清華大學著名教授柴繼杰,曾經是一名造紙工人,在國內讀完博士后,拜在了施一公門下,而后是名聲大噪。2017年柴繼杰教授獲得德國洪堡教席獎,而此獎項自2009年設立后,只有58位獲獎者,而他是首位來自中國的學者,其成為研究蛋白質以及特定受體結構構成領域最杰出的學者之一,而洪堡教席獎被譽為“德國的諾貝爾獎”。
回國十余年來,施一公還面向全球,為國家招攬了80多名世界頂尖的優秀科研工作者,放棄國外教職,回國內全職工作。《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這首歌在清華1985級學生畢業20周年的聚會上,再次讓施一公和同學們飽含熱淚。
施一公踐行著當初歸國的志向,而他就如自己的名字那樣“一心為公”。他無私地培養著這一批又一批像他一樣的優秀科學家。相信不久的將來,那些人才必然會成長為參天大樹,成為祖國山河的脊梁,成為國家科學山峰上的攀登和登頂者。而歷史必然會為施一公院士記載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