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地礦局113地質大隊,貴州 六盤水 553001)
(1)地質構造背景。青山-橫塘鉛鋅礦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陸塊南部被動邊緣褶沖帶六盤水疊加褶皺帶,北西跨入畢節前陸褶皺帶和黔中隆起。該區屬于上揚子中東部鉛-鋅-銅-銀-鐵-錳-汞-銻-磷-鋁土礦-硫鐵礦-煤-煤層氣成礦帶中的威寧-六盤水Pb-Zn-Ag成礦帶中,Ⅴ級成礦亞帶為威水鉛鋅成礦帶。研究區域內是嘆息與二疊系分布最為廣泛,且厚度大、發育完全。區內中二疊世晚期至晚二疊世早起峨眉山玄武巖分布較廣。其他地層未見出露,各個時代地層的巖性主要以灰巖、白云巖居多,泥質巖、碎屑巖較少。區內第四系覆蓋于地層智商,其他地層關系較為復雜,處于整合或假性整合狀態,構造復雜。
(2)地層。預測區內屬揚子地層區的上揚子地層分區,黔西北地層小區。出露最老地層為石炭系舊司組、下寒武統明心寺組,最新為白堊系茅臺組,晚古生代地層發育。
(3)沉積建造。區域內地質研究表明,泥盆紀以后區域內地臺環境十分穩定,主要以海相碳酸鹽巖沉積為主、海陸交互、陸相碎屑巖次之。陸相玄武巖在東吳運動時期入侵。
(4)構造。研究區是強烈擠壓變形的構造帶,褶皺分布緊密、疊瓦狀逆沖斷層發育較多。北東側和南西側主要以丫都-蟒硐斷裂和水城斷裂為界,圍限成一深坳陷帶,稱其為六盤水斷陷盆地。
六盤水斷陷盆地早起裂陷、中期沉降、晚期玄武巖侵入、印支期封閉消亡,燕山期構造翻轉等復雜的地質演變。導致區域內各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等地質分布廣泛。區內多次活動、褶皺發育加上玄武巖漿噴發和輝綠巖體入侵為鉛鋅成礦提供了基礎條件。從該斷陷盆地與鉛鋅礦的分布關系,該盆地的范圍控制了區內鉛鋅礦床(點)的基本分布區域,無論是受何構造帶控制,賦存在何地層巖性中,幾乎所有的礦床(點)均產于斷陷盆地中,僅因為所處盆地中的空間位置不同,鉛鋅礦的控礦因素、礦化特征略有差異。如鉛鋅礦床(點)的集中分布有明顯的不均一性,多沿斷陷盆地的邊緣帶密集分布。測區內主要構造線呈北西向展布,褶皺常被后期斷裂所破壞。

圖1 威寧——水城構造成礦帶地質略圖
(1)威水構造帶。該構造帶西起威寧縣城及草海附近,向南東方經金鐘、梅花山、六盤水市,在觀音山附近轉向南南東,經過杉樹林至盤龍。工作區內主要以石炭系地質為主、二疊系與三疊系次之。區域內現有的礦床均成礦于該區域。威水構造帶構造變形強烈,主要以線狀尖棱褶皺,局部有倒轉情況,縱向鍛煉較多,構造主體為威水背斜,鉛鋅礦成礦地帶位于背斜的南西翼。
(2)構造與成礦分布。研究區地質構造格局的形成是多期構造運動長期演化的結果,地層分布特點和礦產的形成與地質構造發展演化具有密切成因聯系。中新元古界晚期至晚元古界早期工作區處于大洋環境,形成了一套巨厚的變質火山巖系和陸源碎屑巖系和淺變質巖系,它們共同構成貴州揚子陸塊的基底。武陵運動和雪峰運動,使這一時期地層強烈變質,同時伴隨大量富含鉛、鋅、銀等成礦元素的中酸性、酸性巖漿的侵入,造成了成礦物質的初始富集。從晚元古宙晚期的震旦紀到早古生代末的加里東運動,在區內表現為升降運動,其沉積類型主要為被動大陸邊緣沉積。早南華系以陸相碎屑巖為主,變化較大,常有間斷或缺失。晚震旦世到寒紀未以穩定沉積的海相碳酸鹽巖為主。從奧陶紀到志留紀未為淺海臺地碳酸鹽和碎屑巖沉積。在燕山期初期,由于環太平洋板塊從南東向北西方向俯沖碰撞、扭動和印度板塊側向擠壓,工作區經受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形成了相互平行北西向綿延數十公里的大型逆沖斷裂帶,即威寧-水城斷褶帶的形成,使地層隆起、直立甚至倒轉,奠定了工作區內控礦構造的基本格架。斷裂的形成為成礦物質沿斷裂上升、運移提供通道,并于有利部位富集成礦。區內與構造相關的礦產主要為鉛、鋅礦,而已知的礦化、蝕變(點)則與北西向構造帶關系密切。主要控礦構造為北西向威寧-水城強構造變形帶及連發-莫城斷褶帶,其次為白巖腳-連山斷褶帶。威寧-水城強變形帶及連發-莫城斷褶帶主要由一系列北西向的高角度逆沖斷層和石炭系地層斷塊組成,被卷入帶內的還有分布在該帶邊緣的二疊系地層和少量三疊系地層。帶內斷層常具有多次活動特征,大多兼具平移性質,斷面扭曲,破碎帶發育等特點。威水構造帶上由于各個時期的運動應力不同導致形成了許多復雜的地段。其中北西向大斷裂旁側派生了多條低序次斷裂的低端等等,復雜地段的褶皺斷層發育存在交匯疊加,為鉛鋅礦成礦提供有利條件。

表1 杉樹林鉛鋅礦礦體特征一覽表
(3)巖漿巖及成礦關系。區域上巖漿巖主要為廣泛分布的二疊紀大陸溢流拉斑玄武巖及同源淺成侵入巖(輝綠巖)組合。峨眉山玄武巖組分布,西厚東薄,自下而上分為三個韻律,10-15個噴發層。玄武巖中Pb、Zn等元素含量均顯得不高,找礦意義不大。在研究區外東南方有輝綠巖巖體侵位(現有資料未發現研究區內輝綠巖巖體出露),形成零星的小輝綠巖體沿斷裂帶分布。輝綠巖巖體的侵入,給區內熱液鉛鋅礦的形成提供了熱能,輝綠巖體的侵入與熱液鉛鋅礦的形成關系密切。晚古生代至晚三疊世中期,主要為地臺內部裂陷沉積,以海相碳酸鹽巖為主。峨眉山玄武巖漿噴溢活動,這是貴州地史上最為重要的構造-熱事件和成巖成礦作用事件,推測其為本區鉛鋅、銅礦的形成提供了熱源、物源和液源,北西向威寧-水城斷褶帶卻為區內內生礦產的形成提供通道和貯藏場所。
杉樹林鉛鋅礦床,位于威水背斜南西翼近軸部,圍巖為中上石炭統白云巖、灰巖。礦休受層間滑動斷層控制,產狀與巖層產狀近乎一致,或略具交角。
探明的18個礦體中,以4號礦體最大,占總儲量85%,其次為14號、8號、7號及6號。除5號礦體外全為盲礦體,埋深100m~180m,分布標高1870m~1360m。在空間位置上呈雁列分布,北西高而南東低,礦體走向295°~330°,傾向南西,傾角43°~83°。這些成果表明,杉樹林鉛鋅礦仍是該區域內最具成礦潛力和找礦遠景的地區之一。
礦體規模小,形態不規則,成透鏡狀及脈狀,礦體長度40m~460m,一般80m~150m,延深15m~190m,一般50m~80m。少數礦體向南東傾伏。礦體厚度、品位變化均大,具膨脹、尖滅、分枝、復合現象。厚度0.16m~18m,一般2m~3m,平均1.82m。鉛品位0.15%~10.17%,平均2.07%;鋅品位0.20%~26.64%,平均6.53%。
青山-橫塘鉛鋅礦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陸塊南部被動邊緣褶沖帶六盤水疊加褶皺帶,北西跨入畢節前陸褶皺帶和黔中隆起。具有復雜的地殼組成與結構,是經歷了不同構造體質演化的多旋回復合大陸碰撞造山帶,在漫長的地址構造演化中發生過多期、多階段的成礦作用。使得該區域形成了不同類型(大、中、小)礦床。據現有的勘查資料綜合研究成果,結合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最新成果,共探明本區18個大小鉛鋅礦礦區,其中4號礦區為重點找礦潛力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