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廣東 韶關 514030)
礦區位于九峰巖體北西外接觸帶,樂家灣銻礦(中型礦床)北東部外圍,成礦地質條件較好[1]。
(1)地層。上黃沙礦區出露地層有上震旦系壩里組(Z2b)、中泥盆系老虎頭組(D2l)、中泥盆系棋梓橋組(D2q)和第四系(Q)(圖1)。

圖1 上黃沙區域地質圖
①震旦系壩里組(Z2b):分布面積較為小,主要分布于東南角,傾向16°~148°,傾角27°~83°,推測地層厚度1.5km。巖性主要為變質泥巖、變質粉砂巖、變質砂巖夾少量碳質板巖等,大部分巖石含黃鐵礦化。②中泥盆系老虎頭組(D2l):主要出露于上黃沙南部和北東部,地層產狀變化較大,傾向為3°~170°、285°~300°之間,傾角25°~88°,根據預查工作實施的鉆孔情況,推測地層厚度約100m~300m。巖性主要為粉砂巖、泥質粉砂巖、中-細粒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含礫砂巖、礫巖等。③中泥盆系棋梓橋組(D2q):主要分布于上黃沙礦區中部和西北部,地層傾向為10°~122°之間,傾角13°~78°,根據經已施工鉆孔截穿厚度,推測地層厚度由南東至北西為80m~150 m(或更厚)。巖性主要為(鈣質)細-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厚層角礫狀灰巖、灰巖、白云質灰巖、大理巖等,部份灰巖和白云質灰巖中可見星點狀黃鐵礦化,局部可見黃銅礦化,大部份大理巖中可見黃鐵礦化。④第四系:分布面積較小,主要分布于上黃沙礦倒角山一帶,地層厚度大于2.0m,巖性主為卵石、礫石、砂、粉砂、粘土等。
(2)巖漿巖。出露九峰復式巖漿巖體之燕山一期。巖性主要為中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中粒黑云母花崗巖。蝕變較復雜,巖體中有絹云母化、綠泥石化、云英巖化、鈉化、鉀化、螢石化等,圍巖主要有角巖化、矽卡巖化、云英巖化等。九峰巖體與銅、鎢、錫、銀、鈾礦關系密切。
(3)構造。區內以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為F1、F2、F3三條斷裂。①F1斷裂:貫穿于上黃沙礦區南北,走向NWW,推測長度大于5km,傾向230°~245°,傾角76°~80°,寬約為1.0m~3.0m。斷裂周圍蝕變較普遍,往往呈帶狀或面狀分布,與多金屬礦化有關的蝕變有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等。②F2斷裂:分布于上黃沙礦區中部,走向SN,長度大于600m,傾向90°,傾角67°,寬約為0.3m~0.5m。該斷裂切穿F1斷裂,在斷裂破碎帶中采取斷層泥用水淘洗后可見粒狀方鉛礦。③F3斷裂:位于上黃沙礦區中南部,走向NE,長度大于200m,傾向330°,傾角86°,寬約為1.0m~1.5m。斷裂周圍蝕變較普遍,呈帶狀分布,見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硅化等。
(1)礦體特征。分布于民窿ML2附近,為似層狀、透鏡狀鉛鋅礦體。主要礦物組成為黃鐵礦、褐鐵礦,次為方鉛礦和閃鋅礦,其中褐鐵礦為黃鐵礦氧化而成。黃鐵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為共生礦物。在ML2地質觀察點D1766(見區域圖)上連續撿塊取樣經化學分析Pb為2.72%,Zn為1.19%已達到工業品位。經揭露和調查,民窿ML2左側之“鐵帽”來源于深部,充填于大理巖裂隙中,呈似層狀、層狀和透鏡狀,最寬達5m,最大厚度(透鏡體中央厚度)達1.2m。原深部鉛鋅礦體經擠壓沿巖石(大理巖)裂隙充填,因壓力大,在民窿ML2附近地表出露時產生“迸發”現象,從民窿ML2洞口上面分布有“鐵帽”以及透鏡狀“鐵帽”形態可以確定“迸發”的方向(礦液運移方向)為140?。從D1766往320?方向(140?的反方向)的80m范圍內可以見到大小不等褐鐵礦,這些褐鐵礦為在地表裂隙中充填的礦物。從D1766往140?約110m處有一采坑(CK1)(地質點為D1783)也見“鐵帽”:呈層狀、似層狀,出露寬度2m,厚10cm~35cm。在該點已取化學樣,編號D1783-H1。
(2)礦化體特征。主要為中北部三條矽卡巖礦化體。①野外分布情況,經野外調查,強硅化矽卡巖化大理巖以后期脈的形式出現。也就是說,強硅化矽卡巖化大理巖充填于巖石裂隙中,屬于“外來物質”,其圍巖為大理巖(或灰巖)。野外調查主要發現三條強硅化矽卡巖化大理巖脈(帶),編號分別為SK1、SK2、SK3。北西-南東分布,傾向北東(40?~82?),傾角緩(13?~25?)。SK1厚3.0m~3.5m,沿走向出露約100m,推測長約100m,共200m;SK2厚0.60m~0.80m,沿走向出露約150m,推測長約180m,共330m;SK3(包括D1763號)厚0.1m~0.15m,沿走向出露長約110m。在預查工作中,將三條矽卡巖礦化體定為“礦化矽卡巖體”。②矽卡巖礦化體及其特征,根據巖礦(薄片)鑒定,結合野外實際情況,原所定的“礦化矽卡巖體”實際上是強硅化矽卡巖化大理巖。巖石表面呈褐色、灰褐色等,新鮮面呈灰色,不等粒粒狀變晶結構,條紋狀構造或塊狀構造。巖石礦物組成:硅化石英(玉髓)(60%~65%)、方解石(25%~30%)、碳質(2%~5%)、鈣鋁榴石(1%~2%)、金屬礦物(1%~2%)。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次為方鉛礦和閃鋅礦。巖石形成過程:原巖為灰巖,巖石主要組成礦物為方解石,含少量碳質。經熱接觸變質作用(同時伴隨物質交換)形成大理巖,因含有少量矽卡巖特征礦物鈣鋁榴石,所以原灰巖經熱液接觸變質后形成的巖石為矽卡巖化大理巖。這種矽卡巖化大理巖又被后期硅化石英(玉髓)所交代(硅化石英含量達60%以上)而形成強硅化矽卡巖化大理巖。
(3)礦石特征。礦石類型:為氧化礦石,氧化程度較高,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褐鐵礦,次為方鉛礦和閃鋅礦,褐鐵礦為黃鐵礦氧化而成。結構構造:礦石結構主要為它形粒狀結構,次為為半自形-自形晶結構,因氧化程度較高,有的呈粉沫狀、蜂窩狀;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團包狀構造等。礦物組合:礦石礦物以方鉛鋅、閃鋅礦為主,少量褐鐵礦、黃鐵礦。
(4)礦體圍巖及夾石。礦(化)體賦存于中泥盆系棋梓橋組地層中,圍巖為大理巖,具硅化。
(5)礦床成因分析及找礦標志。通過民窿ML2和采坑CK1揭露礦體顯示,礦體充填于大理巖裂隙中,呈似層狀、層狀(局部與圍巖產狀近似一致)和透鏡狀,礦物組合為: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由于目前尚未進行深部礦體的揭露和驗證,通過民窿ML2和采坑CK1礦(化)體揭露顯示,初步推測上黃沙地區為層控熱液改造型礦床。
根據實際情況我們繪制了上黃沙礦區成礦模式圖(圖2)。

圖2 成礦模式圖
初步推測,在民窿ML2窿口正下方(以及ML4東南側)存在層控熱液改造型鉛鋅礦體(圖3),礦體走向320?~140?,屬于隱伏礦體,預測礦體厚度及規模較大。上黃沙礦區找礦前景良好。

圖3 礦體預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