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一局五二零隊,河北 邢臺 054000)
查干敖包銀鉛鋅多金屬礦南距克什克騰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160km,西距錫林浩特約100km,303國道在勘查區南部通過,由303國道轉達達線或熱阿線小柏油旅游公路可通往勘查區周邊。構造位置隸屬于天山—內蒙古中部—興安地槽區(Ⅰ)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Ⅱ)蘇尼特右旗晚華力西期地槽褶皺帶(Ⅲ)哲斯—林西復向斜帶(Ⅳ)東段(見圖1)。區域上古生代地層屬內蒙古草原地層區,錫林浩特—磐石地層分區;中新生代地層屬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烏蘭浩特—赤峰地層小區[1]。區域內侵入巖分布廣泛,受區域斷裂構造控制,呈北東向帶狀展布。侵入時代主要有海西期二疊紀中世、印支期三疊紀、燕山期白堊紀。另外區域內脈巖十分發育,主要為中酸性和酸性巖脈,包括閃長玢巖脈、閃長巖脈、石英脈、花崗巖脈、流紋巖脈、正長斑巖脈、花崗閃長斑巖脈和偉晶巖脈等。侵位的地質體主要為早元古代錫林郭勒雜巖、中二疊統大石寨地層、三疊紀侵入巖、早白堊世花崗巖、晚白堊世流紋巖中,中二疊世石英閃長玢巖中亦有零星分布。
查干敖包銀鉛鋅多金屬礦區主要劃分了CH2、CH3兩個區塊,其中CH3區塊中的東南部為重點研究區域[2,3]。
CH3區塊內巖漿巖為早白堊世晚期中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K1ηγβ21)和各種脈巖。中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分布于區塊內西南部,地質體受北東向斷裂控制呈北東向展布,侵入于古元古界錫林郭勒雜巖(Pt1x)中。其內可見石英脈和扉細巖脈。巖石呈淺肉紅色,中細?;◢徑Y構,塊狀構造。礦物粒度在0.50mm~5mm之間,礦物成分由條紋長石、斜長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組成[4-7]。
區塊內變質巖為區域深變質作用形成的古元古界錫林郭勒雜巖中的各類片麻巖、斜長角閃巖等,并疊加后期混合巖化作用,形成注入式條帶狀混合巖。
區塊出露地層主要為:①錫林郭勒雜巖(Pt1x):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花崗片麻巖、角閃斜長片麻巖、混合花崗巖;②寶格達烏拉組(N2b):呈孤島式分布于礦區中北部,巖性為礫巖、礫石層;③第四系上更新統(Qp3),大面積覆蓋。
礦區內褶皺構造欠發育,主要位于古元古界地層中,大致呈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30°~70°的單斜構造;局部地段產狀變化較大,構成次級或更低次序的小褶皺構造。礦區斷裂構造較發育,分布于礦區北部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內,以及南部和東部的錫林郭勒雜巖內。共發現18條,僅4條未被脈巖充填,其余均被充填。按斷裂構造展布方向可分為三組:北東向、北西向和近東西向,其中東南部F3與礦(化)體Sd1位置相距僅20多米,且礦(化)體的產狀、形態均與F3密切相關。
Sd1:出露于CH3區塊東南角,產于錫林郭勒雜巖中。出露走向310°,長度65m,寬度3m~12m。巖性為硅化褐鐵礦化黑云斜長片麻巖。巖石新鮮面淺灰(綠)色,具鱗片粒狀變晶結構,弱片麻狀構造,巖石由斜長石、鉀長石、石英、黑云母假像和鐵質組成,具明顯褐鐵礦化。
于礦化體Sd1取刻線樣共計50件(取樣方式:垂直蝕變帶走向平行布設8條取樣線,線間距6m~10m,并于取樣線上連續刻線取樣,樣長1.5m~2.0m),經基本分析測定,單樣品最高含銀400g/t、鋅0.40%、鉛0.47%。結合基本分析結果,在礦化體Sd1初步圈定銀礦(化)體1個,走向120°,長約25m(北西端未控制),平均寬約5m,資源量初步估算銀金屬量541kg,平均品位149g/t。
為究深部400m范圍內的激電異常體特征,于CH3區塊東南角1/萬化探組合異常CH3-Ht-11處(1/5萬化探異常及區調銀礦點),垂直異常布設了CG1和CG2物化綜合剖面。
CG1剖面地表出露為錫林郭勒雜巖,基巖出露一般,局部可見弱褐鐵礦化,Ag、Cu、Zn、Sn等元素含量最高值達到外帶。通過激電測深圈定較具找礦前景的①號激電異常,異常位于剖面北西端350m(水平點號1350)附近,埋深大于100m處,充電率高達20ms,且位于高阻異常外緣,推測為礦化蝕變巖體所致。剖面北西端150m(水平點號1150)附近,淺表充電率大于15ms,與化探Zn元素異常區重合。CG1線激電特征為兩端相對低阻,中間綠色至黃褐色區塊電阻率中等偏高,紅色區塊電阻率最高。有兩處異常區,一處距北西端550m~650m(水平點號1550~1650),埋深100m~200m,斷面圖上有一狹窄陡立狀相對低阻異常區,推測為一條破碎帶;另一處距北西端200m~400m(水平點號1200~1400),凸顯一直立高阻異常,埋深大于150m,電阻率大于2000歐姆?米以上,結合物性分析推斷異常區內存在閃長巖脈。
CG2剖面地表出露錫林郭勒雜巖,基巖出露一般。通過激電測深圈定較具找礦前景的①號激電異常,異常位于剖面北西端500m~600m(水平點號1500~1600),Sd1蝕變帶位于附近,且土壤剖面測量在該處出現Ag、Pb、Zn、Cu元素組合異常[8-11]。該異常埋深大于200m,電阻率為低阻異常,充電率可達12ms以上,依據物性特征,推斷異常由硅化蝕變引起。CG2線激電特征為總體電阻率背景在300~1000歐姆·米,南東端表層出現低阻區,測線中部埋深100m以下分布有3處團塊狀或條帶狀中高阻區。
綜上所述,該區為Ag多金屬礦有利成礦區域,推測CH3-Ht-11號異常為有利成礦地段。建議首先在上述有利成礦地段開展地表工程揭露,并布置1/2千地物化剖面測量,進一步查明化探異常源地質特征以指導普查工程施工。
(1)圍巖蝕變近礦圍巖具有明顯的熱液蝕變,有硅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圍巖有時可見明顯的褪色現象,這些均說明該礦床為中低溫熱液成因。
(2)與鄰近已探明礦床對比。
(3)找礦標志:①礦體與錫林郭勒片麻巖及斷裂構造密切相關,主要賦存于錫林郭勒片麻巖中。鐵帽為金屬硫化物風化淋濾殘留的產物,是直接的找礦標志。②北西向或北東東向斷裂構造為主要的容礦構造,已發現的礦體正是沿此方向產出。這些構造部位是流體運移的通道,礦質賦存及富集的場所。這些構造所形成的裂隙空間利于流體沿其運移—滲透—交代,最終導致成礦元素沉淀。此方向的構造也是主要的找礦標志。③近礦圍巖具有明顯的熱液蝕變,蝕變以硅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和絹云母化為主。
(4)找礦方向:區內主體構造形跡為米生廟復式背斜,呈NE走向,控制了區域內地層、巖漿的展布。由其派生而來的次一級斷裂構造有NE、NW、NNW及近EW向,而CH3區塊內近EW向為張性,NE、NNE為壓性。Sd1礦(化)體為NW向,呈不規則窄脈狀,規模小,走向延長不大,傾向沿深不明,顯示為壓性或壓扭性特征,但其特點為小而富,局部品位很高。且該區與維拉斯托鋅銅多金屬礦同處于1/5萬化探異常7#異常區,由以上綜合分析,該區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下一步勘查工作的重點要在保有當前成果的前提下,對CH3區塊尤其是東南角投入經濟、有效的地物化綜合勘查手段,對各項成果綜合分析,在多項有利因素耦合區域進一步實施槽探及鉆探工程,力爭實現在該區內銀鉛鋅多金屬礦的找礦突破。

表1 礦床特征對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