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大隊,河南 安陽 455000)
宕昌縣代家莊鉛鋅礦位于西成鉛鋅礦田西部,勘查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開展至今,其中部分礦區已開采多年,本次東段詳查區與宏發鉛鋅礦、開源鉛鋅礦為同一礦體,后期因采礦權人為分割為三個礦區,結合代家莊鉛鋅礦東段勘查最新成果,本文總結論述了代家莊鉛鋅礦最東端所發現的礦體特征和成礦條件。
根據《巖石地層》,代家莊鉛鋅礦區位于華北地層大區-秦祁昆地層區-東昆侖-中秦嶺地層分區(圖1)。區域地層主要有:中泥盆統(D2)、上泥盆統(D3)、上二疊統(P3)、中三疊統(T2)、下白堊統(K1)、第四系(Q)。
東段詳查區出露地層主要有泥盆系魚池壩組(Dy)、龍鱗橋組(Dl)、七固組(Dq)和東溝組(Dd),白堊系磨石溝組(Km),第四系全新統(Qedl)。詳查區鉛鋅銀礦體賦存于龍鱗橋組二段五亞段上部炭質板巖與灰巖接觸面附近,主要含礦層位為Dl2-6。
代家莊鉛鋅礦區大地構造單元處于秦祁昆造山系-秦嶺湖盆系-中秦嶺陸緣盆地(圖1)。
東段詳查礦區總體為一傾向北東的單斜構造,地層組成為南老北新,礦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褶皺構造不發育,主要為北西-南東向、北東-南西走向兩組斷裂構造。北西-南東向展布斷裂主要為逆沖斷層,有分支、復合、再現特征,屬茶埠-溝腦里帚狀構造的分支,為礦區主要斷裂F2。
勘查區位于中北秦嶺加里東、燕山期鉛鋅、金、銅、銀、銻、鉬成礦帶-下拉地-廠壩鉛鋅、金、銻成礦帶-代家莊鉛鋅成礦區(圖2)。

圖1 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區圖

圖2 區域成礦帶劃分示意圖
成礦帶位于北中秦嶺陸表海盆南部,西到下拉地鉛鋅礦區,東基本沿著南部邊界10km~25km范圍內分布。西到娘娘壩-麻沿河一線,東進入陜西。由下拉地-窯溝鉛鋅、銀成礦區,代家莊鉛鋅成礦區,廠壩鉛鋅、金礦區和皮地坡銅、鉛鋅成礦區等組成。
代家莊東段詳查區鉛鋅礦體主要賦存于中上泥盆統龍鱗橋組二段五亞段中上部炭質板巖與灰巖接觸部位,含礦巖性為構造角礫巖,角礫巖中含大量的硅質巖和重晶石,具噴流沉積成礦的特點,后期斷裂構造對鉛鋅礦體具有一定的改造作用,在詳查區共圈定鉛鋅礦體6條,均為隱伏礦(化)體,整個主礦化帶東西長約500余米,沿走向和傾向上均呈透鏡狀,主礦體PbZnⅠ-3號礦體受北西向斷裂構造F2-4和地層雙重控制呈北西向展布,礦體傾向北東,傾角22°~40°,平均傾角為34°,礦體厚度0.49m~10.83m,平均厚度3.06米;鉛平均品位1.88%,鋅平均品位2.88%,銀平均品位51.69×10-6。
礦石以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為主,其次包含結構、星點狀及膠狀結構等(見鏡下照片)。鉛鋅礦物它形、半自形晶結構為主,分布不均勻,主要以脈狀沿角礫裂隙和角礫邊緣呈充填脈狀分布。偶見閃鋅礦交代早期形成的黃鐵礦,呈交代結構。金屬礦物局部稀疏浸染狀分布,主要為閃鋅礦、方鉛礦和少量黃鐵礦。
泥盆紀時期是西秦嶺裂谷系穩定發展與成礦發展階段,海域廣闊,沉積穩定,也是西秦嶺地區沉積型鉛鋅礦的主要成礦期。
當時由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構造在禮縣的碨子壩到宕昌縣的油房溝一帶形成了北西走向斷陷洼地,為成礦創造了有利的沉積場所。當其進入海底時,隨著溫度壓力及pH值Eh值的劇烈變化,使得鉛鋅等有用元素以硫化物形式快速沉淀,亦使大量生物死亡,一同沉積在海底洼地中,隨著有機質腐爛分界,產生H2S、CH4、CO2等氣體,將碳酸基礦物溶解成重碳酸鹽。
代家莊東段詳查區內鉛鋅成礦受地層和構造的雙重控制,控礦因素較為單一。
(1)地層控礦:成礦位于中上泥盆統龍鱗橋組二段五亞段(DL2-5)上部炭質板巖與薄層灰巖接觸面附近,噴流成因重晶石和硅質巖層中見大量的鉛鋅礦物。頂部為龍鱗橋組三段一亞段(DL3-1)厚層狀、塊狀細晶灰巖,向下過渡為龍鱗橋組二段六亞段(DL2-6)薄層狀生物碎屑灰巖、細晶灰巖,鉛鋅礦體受地層控制明顯。
(2)構造控礦:鉛鋅礦體賦存于北西向斷裂構造帶中,成礦巖性為灰黑色構造角礫巖,鉛鋅礦物呈團塊狀、脈狀、浸染狀產出。與黃鐵礦、重晶石等共生。北西向斷裂構造沿沉積地層接觸面滑脫,為同生斷裂構造,不僅控制著鉛鋅礦體的沉積就位,而且在成礦后期對礦體的再次富集改造起主導作用,說明斷裂構造對礦體的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
根據代家莊鉛鋅礦產出的地質背景、物化探異常特征、礦體特征,總結其找礦標志如下:
(1)地層標志:龍鱗橋組二段六亞段(DL2-6)薄層狀生物碎屑灰巖為該區主要的找礦標志,生物碎屑灰巖越厚,礦體越厚,說明生物碎屑灰巖與具有成礦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鉛鋅礦體一般賦存于泥盆系龍鱗橋組二段五亞段(DL2-5)上部炭質板巖與薄層灰巖接觸面附近,深部探礦工程將含炭質角礫巖作為找礦的直接地層標志。
(2)深部物探異常標志:通過該區域內已知礦體分布規律可以斷定,物探異常與礦體對應較好,因此物探激電異常直接指示鉛鋅礦體。
(3)化探異常標志:以化探異常為找礦線索,結合勘查區及鄰區化探異常可見,化探異常與地層和構造展布方向一致,而北西向斷裂構造為含礦地層,化探異常沿北向斷裂構造展布。因此,化探異常也是該區找礦的主要標志之一。
(1)勘查區位于茶埠-溝腦里帚狀構造帶,該構造帶為區域鉛鋅礦的主要控礦斷裂。勘查區西部宏發鉛鋅礦和開源鉛鋅礦均位于該斷裂帶上,且該斷裂帶向東穩定延伸至勘查區內。其含礦巖性與宏發、開源鉛鋅礦含礦巖性基本相似。
(2)從該區物化探成果來看,物化探異常大致呈北西向展布,與地層和構造展布方向一致。在溝腦里一帶見有Pb、Ag組合異常分布,套合性較好,且與激電異常M6對應較好,根據地表和深部工程驗證發現了鉛鋅礦化體,說明西部鉛鋅礦帶向東及深部延伸穩定。
(3)根據年度勘查工作成果顯示,龍鱗橋組二段五亞段中部灰巖中根據巖礦鑒定發現大量的鐵白云石,在該區施工鉆孔中揭露出較厚的硅質巖層和重晶石層,硅質巖和重晶石是熱水噴流沉積巖的代表性巖層,鐵白云石為熱水噴流巖中特征礦物,以上證據表明,該區確實存在熱水噴流活動,而且規模較大,說明成礦潛力較大。
宕昌縣代家莊鉛鋅礦東段礦體賦存于中上泥盆統龍鱗橋組二段五亞段中上部炭質板巖與灰巖接觸部位,巖性多為角礫巖,角礫巖中含大量的硅質巖和重晶石,斷裂構造不僅控制著鉛鋅礦體的沉積就位,而且在成礦后期對礦體的再次富集改造起主導作用,礦體東西走向延伸較穩定,具熱水沉積改造型鉛鋅礦床特征。
代家莊鉛鋅礦床規模目前已達中型,外圍找礦也取得了較好地突破。本文是根據近年東段詳查區勘查成果總結編寫的,不妥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