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湖南 長沙 410011)
古晉巖漿活動成礦帶位于加里曼丹島中部,帶內發育一系列新生代盆地。西起古晉往東至雷南一帶轉向北東,巖漿巖呈NW轉向NE向弧形分布,構成NW轉向NE向南突出的弧形巖漿巖帶。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幾乎都分布在該弧形巖漿巖帶上(李碧樂等,2006),有二十余座金銅礦床,構成了重要的古晉巖漿活動-金銅成礦帶,也是一條具有很大遠景潛力的斑巖型銅金礦帶。
加里曼丹島由古近紀及其以前地層組成,褶皺、斷裂發育。地層為一軸面呈弧形、略向南東突的復背斜構造。背斜以古生界、中生界為核,向斜則以新生界為核,為巽他陸核的組成部分;島的西南及中部有一條寬150km的白堊紀-古近紀始新世蛇綠巖套混雜巖帶(古晉巖漿活動帶)。見圖1。
加里曼丹島屬于歐亞板塊的東南延伸部分,位于歐亞板塊及其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太平洋板塊間的碰撞過渡帶,斷裂運動明顯受控于三大板塊運動的特征。斷裂構造發育,形成以近東西向向南弧形突出為主要特征的斷裂構造,是印支-燕山期、喜瑪拉雅期多期次構造運動及其改造和疊加的產物。其次斷裂構造有北東向斷裂、北西向斷裂和近南北向斷裂等構造。
古晉巖漿活動成礦帶最老地層為泥盆-二疊紀的海相碎屑巖(D-P)的結晶板巖、云母片巖、灰巖、頁巖、硅質巖。地層發生強烈褶皺和變質。

圖1 加里曼丹島構造示意圖
中生界地層不整合于古生界地層之上,三疊系(T)為強變質的長石砂巖、熔巖、火山碎屑巖和泥質巖。侏羅-白堊系(J--K)發育,前者為碎屑巖夾凝灰巖等,后者為海相灰巖、碎屑巖夾凝灰巖、放射蟲硅質巖、蛇綠巖套。晚白堊世-古近紀隆起后,本帶為侵蝕區。
古近紀(E)為磨拉石建造的石英砂巖、長石砂巖,偶夾煤層。
新近紀至第四紀地層(N-Q)陸相火山巖建造的包括玄武巖、安山巖和凝灰巖陸相火山巖系。

表1 古晉巖漿活動成礦帶構造層特征
古晉巖漿活動成礦帶為巽他陸核邊緣被白堊紀花崗巖巖基侵入的古生代-中生代沉積和火山巖組成的地體,是一條150km寬的俯沖-巖漿帶,由緊密褶皺和強烈斷裂的白堊-始新世不穩定陸棚沉積、濁積巖、蛇綠巖和混雜巖組成。構造層特征見表1。
古晉巖漿活動成礦帶夾持于拉耳山、盧帕爾爾、默臘土斯三條斷裂內,繼承了區域構造活動特征;帶內次一級的褶皺、斷裂構造發育,構造痕跡主要為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
拉耳山斷裂,長770km,走向近東西向,微向南突。由山口洋經拉耳山至隆吉蘭附近與默臘土斯斷裂合并。出露大量酸性到基性侵入體。主要活動時期為三疊紀、白堊紀,屬巖石圈斷裂。
盧帕爾爾斷裂,長870km,呈弧形向南東突出,西段走向北西向,東段近南北向,南傾。自納土納群島東北經盧帕爾爾河、卡普阿斯河向北至佩加農。有基性、超基性侵入體。在白堊紀、侏羅紀時為基底斷裂,始新世為巖石圈斷裂。
默臘土斯斷裂,長1330km,走向NNE,傾向NWW。沿默臘土斯山西側向北延伸,經隆吉蘭至塞薩亞普為基納巴盧山斷裂截切。有大規模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巖。中生代屬巖石圈斷裂,新生代屬基底斷裂。
巖漿活動主要表現為,早期的白堊紀-漸新世酸性火山巖漿活動;中期是中新世-上新世安山質-流紋質鈣堿性火山巖漿活動;晚期是新近紀更新世-全新世玄武巖漿活動。其中,以中期巖漿活動規模和強度最大,與古晉巖漿活動成礦帶的淺成低溫熱液金銅成礦作用關系密切(李碧樂等,2006)。
古晉巖漿活動成礦帶內成礦作用主要分四期:第一期成礦作用(白堊紀-漸新世),和板塊俯沖帶多次活動形成的堿性花崗巖及花崗閃長巖有關的金、銅礦產,如古晉中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伊布斑巖型銅礦等。該期成礦作用,是一些大型、超大型礦床形成的早期階段。第二期成礦作用(中新世),區內板塊運動、巖漿活動較為強烈,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和酸性巖漿活動、火山作用變得強烈和頻繁,形成規模較大的金銀、金銅等礦產,是區內主要成礦期。礦床多呈北東方向展布,如塊狀硫化物型柯蓮大型金礦,角礫充填型蓬達金銅礦等。第三期礦作用(上新世),板塊間的碰撞、俯沖與走滑運動,巖漿活動與火山活動加劇,形成數量眾多,以銅、金銀、鉛、鋅等礦產的產出為特色,是區內主要成礦期。如淺成低溫熱液型桑庫利朗金礦,蘭甘塔米昂金礦,淺成低溫熱液型均共伴生銀、鉛鋅礦。第四期成礦作用(更新世-全新世),巖漿活動以火山活動為主,侵入活動為輔。主要形成數量多、規模巨大的淺成低溫熱液型金(銅)、鉛鋅及鎳礦為特色的礦產,是區內重要成礦期。如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桑庫利朗金礦、蘭甘塔米昂金礦及Tewah金礦,均共伴生銀、鉛鋅。
金、銀、銅、鉛、鋅等有色金屬和貴金屬元素隨著堿性巖漿、中酸性巖漿、酸性火山巖漿和安山質-流紋質鈣堿性火山巖漿活動而成礦。成礦物質來源于地殼深部以及海洋板塊的俯沖和熔融。
區內貴金屬(金、銀)和有色金屬(銅、鉛、鋅、銻)礦床常共生產出于巖漿活動--成礦帶中。礦床類型組合表現為浸染型-斑巖型礦床、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及火山噴氣沉積型塊狀硫化物礦床組合。如柯蓮大型金礦、蓬達金銅礦、伊布銅礦、什蘭江金礦、塞薩亞普鉛鋅礦等礦床。
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多產于古近紀漸新世-新近紀中新世北東向的斷裂構造-巖漿巖帶,控礦構造為SN向和NE向斷裂和火山角礫巖筒及次級裂隙。
柯蓮金礦位于西加里曼丹省首府坤甸以東約380km處。金礦床金屬儲量105.4噸,品位1.97x10-6,由兩個主礦體(西Prampus和東Prampus)以及4個小礦化帶組成。礦床類型為與中酸性火山巖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控礦構造是與火山、次火山活動有關的斷裂,成礦時代中新世。
容礦主巖是古近紀始新世長英質凝灰巖、沉積巖,新近紀中新世安山巖、流紋巖、火山碎屑巖、長英質火山角礫巖和細粒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英安巖。金礦體多產于細脈浸染型礦化的復礦火山碎屑巖中。火山巖可能為大陸邊緣陸緣火山弧產物。
礦體形態簡單、埋藏淺,呈浸染狀、囊狀、扁豆狀和脈狀、細脈-網脈狀產出。礦體圍巖是泥質角礫巖,長英質巖頸有關的火山角礫巖,為深部低溫熱液環境產物。
早期發育青盤巖化,礦物組合為綠泥石-碳酸鹽-絹云母;晚期蝕變變化較大,常見角礫巖伴生強烈的碳酸鹽化,礦物組合為絹云母-石英-冰長石-碳酸鹽。蝕變帶中的細脈狀硫化物-堿金屬型冰長石-碳酸鹽巖脈帶與礦化關系密切。硅化比較弱。
主要礦石礦物有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磁黃鐵礦、毒砂、自然金、銀金礦;脈石礦物有方解石、石英、綠泥石、綠簾石、冰長石。
礦石以石英-金屬硫化物類型為主,金礦化分布在石英-方解石脈和石英-硫化物脈里,成礦具有多階段性。流體包裹體測溫顯示成礦溫度290℃~330℃,成礦后期<200℃~295℃;鹽度(NaCl當量)0.5-大于10%重量,高于典型的低溫熱液礦床;pH值5~6,晚期3~5;物資來源為巖漿源。成礦深度至少在900m處形成的(施俊法等,2006)。屬低硫化礦化類型。
(1)加里曼丹島位于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過渡帶部位,三大板塊相對運動直接控制了島內斷裂構造的形成、展布和運動特征,呈近東西向而向南弧形突出的一組斷裂構造。古晉巖漿活動成礦帶夾持于弧形向南東突出、北北東向、近東西向三組斷裂構造內,呈近東西向向南弧形突出巖漿帶。
(2)地層出露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分布特征呈近東西方向向南弧形展布;上古生界地層發生強烈褶皺和變質。
(3)構造-巖漿活動主要為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巖漿活動;主要成礦期為中新世-上新世安山質-流紋質鈣堿性火山巖漿活動形成的以貴金屬、有色金屬為主的斑巖型-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是一條重要的巖漿活動-金銅成礦帶。
(4)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斑巖型銅金礦幾乎都分布在古晉弧形巖漿巖帶上,是一條重要的巖漿活動-金銅成礦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