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地局第五地質大隊,廣東 肇慶 526000)
廣東省云安區某鉛鋅銀礦位于廣東省云安區大紺山地區,該地區位于華南褶皺系云開隆起北段,羅定盆地東緣,吳川—四會深斷裂帶西側,是粵西重要的鉛鋅銀多金屬成礦區[1,2]。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多年在該區從事地質找礦工作,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先后發現了大降坪硫鐵礦和大紺山、九曲嶺、大坳篤等鎢、錫礦。對位于該地區重要的某鉛鋅銀礦進行地質特征分析對于該礦山周邊下一步找礦具有切實重要的意義,同時對粵西地區鉛鋅銀等多金屬礦的找礦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云安區某礦區鉛鋅銀礦地處華南褶皺系云開隆起的中段,羅定盆地北東緣;位于吳川—四會北東向斷裂帶與大瑤山—佛崗東西向構造交匯部位。地層區劃隸屬云開地層分區之羅定小區。
成礦區帶屬大紺山礦田環形成礦帶的Ag、Pb、Zn礦帶。區內構造、巖漿活動頻繁,區域出露的地層主要有震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三疊系和白堊系。中新生代地層(T3、K)基本呈孤立的盆地分布。區域構造以北東向和東西向構造為主,大紺山旋轉構造構成了區內基本構造格局。區域巖漿活動強烈,巖漿巖發育,以中酸性巖為主。構造上北東向和東西向斷裂構造發育,大紺山旋轉構造構成了區內基本構造格局。形成了云浮大紺山鎢錫、鉛鋅銀、硫、金礦田,多金屬元素地球化學異常清晰套合好,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前景。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為震旦紀大紺山組、三疊紀小云霧山組和白堊紀羅定組及第四系。礦區地處大紺山隆起帶西南部,北西西向與北東向構造轉折部位。主要發育斷裂構造和斷陷盆地,褶皺構造不發育。礦區地處大紺山隆起帶西南部,北西西向與北東向構造轉折部位。主要發育斷裂構造和斷陷盆地,褶皺構造不發育[3]。區內斷裂構造相當發育,成群成帶出現,可分為北西西向和北東向兩組斷裂帶。其中以北西西向為主,北東向次之。北東向與北西西向斷裂在平面上呈相交關系,相互間沒有切割、位移關系,兩組斷裂帶形成時代大致相同。礦區巖漿活動強烈,大面積分布有加里東期和燕山期花崗巖。區內的鉛鋅銀礦(化)帶即產于燕山期花崗巖內。
該礦區鉛鋅銀礦類型為脈狀構造蝕變巖型,礦體產在破碎蝕變帶內,其產狀、形態、規模嚴格受斷裂帶控制。礦體按展布方向可分為北西西向和北東向兩組,以北西西向組為主。

表1 高棖礦床礦體特征一覽表
北西西向礦體分布于田谷—某—碑尾坑一帶,呈北西西向帶狀展布,賦存于燕山期花崗巖中,局部(V4)穿到羅定組地層內,由7條大致平行排列的賦礦斷裂構造帶組成,總體走向290°,傾向南西,傾角60°~85°。
北西西向礦體在平面上呈左形側列分布,由北至南分布有V3、V4、V6、V2、V7、V5、V8等礦體(見附圖5),各礦體間距較大,一般為80m~150m,而相鄰礦體在平面上分布重復長度較大,反應了含礦斷裂帶具有張扭性特征。就單個礦體而言,主要沿北西西向斷裂產出,局部走向近東西,例如V2在ML6民窿產出為171°∠80°,在BT3剝土中產狀為175°∠75°。東西向含礦斷裂疊加在北西西向含礦斷裂是富礦段主要產出部位。由于東西向與北西西向斷裂均傾向南,傾角陡立,二者走向交角約30°,因此V2礦體向東側伏,其中的富礦段為向東側伏,其側伏角約30°(見附圖35)。
北東向礦體控制程度較低。目前發現的有V10、V11(附圖5),產于燕山期花崗巖中,走向30°~40°,傾角南東,傾角60°~75°。
兩組礦體形成時代大致相同,在平面上呈近垂直相交關系,相互間沒有切割、位移關系,兩者傾向同向(均向南傾),傾角相近(60°~80°),在兩者相交的地方,礦體膨脹厚大,品位變富,例如V2與V10相交部位(32線),V2出現厚大富礦。
該鉛鋅銀礦屬于脈狀構造蝕變巖型礦床,嚴格受構造蝕變破碎帶控制,其形態產狀與破碎帶密切相關。礦體呈脈狀、薄脈狀,沿走向變化不大,局部具膨大縮小特點。礦區鉆孔ZK2002、ZK3204、ZK3604、ZK4401均揭穿花崗巖體,在花崗巖下部震旦紀大紺山組(Zd)地層中的構造破碎帶和裂隙中依然存在礦體。目前礦區共計發現15條礦(化)體。各礦體地質特征分述如表1。
礦石為硅化、菱錳礦化、螢石化構造角礫巖、碎裂巖,具殘留變余碎裂結構及變余花崗結構,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金屬礦物呈條帶、細脈、網脈、團塊狀、星點狀、浸染狀分布。礦體中主要蝕變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螢石化、菱錳礦化、云英巖化、磁黃鐵礦化等,分帶明顯。礦體圍巖蝕變主要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等。
在ZK3204、ZK2802等鉆孔巖芯中,可以見到黃鐵礦、閃鋅礦礦石角礫,反映高棖礦床成礦后存在斷裂活動特征。根據礦區斷裂產狀、鉆孔巖芯特征、礦體對比連接、樣品分析品位等因素綜合分析認為,礦床成礦后斷裂主要沿已經形成的構造進行疊加,對已經形成的礦體局部產生了貧化。成礦后斷裂規模小、強度弱,對礦體的影響程度小。
云安區某鉛鋅銀礦屬構造蝕變巖型礦床,位于異常區內的構造蝕變破碎帶,其產狀、形態、規模嚴格受斷裂帶控制:斷裂帶規模愈大,礦體規模也愈大,礦化也愈連續,礦化也富集;在北西西向和北東向礦體的交匯疊加部位,礦體膨脹厚大,礦化富集;沿礦體的傾伏方向,礦體延伸穩定,礦化富集。由菱錳礦、黃鐵礦氧化的,呈條帶狀、團塊狀的黑土帶為地表找礦重要標志。當黑土帶中同時具石英細脈、石英團塊、褐鐵礦團塊時,即指示深部有工業鉛鋅銀多金屬礦體存在;當地表銀品位較高,則指示其中深部有鉛鋅銀富礦體存在。蝕變種類多,蝕變愈強,則礦化愈強,并形成鉛鋅銀多金屬礦體。礦化富集與硅化、黃鐵礦化、螢石化、綠泥石化、菱錳礦化等蝕變關系密切。
根據成礦規律,北西西向礦體具左行側列特征,并且向南東東傾伏富集。位于礦區南部的V5、V8礦體,往東靠近區域性的導礦、容礦構造-白梅斷裂,其地表Ag異常的規模、強度及地表銀礦體的規模、品位與主礦體(V2)都是相近的。目前V5、V8礦體僅有少量淺部工程控制,中深部工程極少,因此可以預測,V5、V8礦體,特別是其東南段,中深部應有富礦段出現,并可能出現與之平行的盲礦體和分枝礦體,找礦潛力很大。該礦床的周邊及外圍化探異常強度高套和好,找礦前景較好,有擴大礦床規模的條件,是今后繼續找礦的方向。種種分析表明,在該鉛鋅銀礦床及周邊,無論從廣度或深度而言,都存在很大的找礦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