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苗苗
(徐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統常見病,臨床癥狀以胸悶、氣短等為主,病情嚴重可導致患者呼吸衰竭,導致患者生命受到威脅[1]。慢阻肺在臨床上尚無特效藥物,臨床治療以控制病情為主,為確保治療效果,還需要配合護理干預。我院對早期康復護理在慢阻肺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研究時間軸設置為2019年7月~2020年2月我院共210例慢阻肺患者,將其作為此次研究的人群。患者知悉研究且自愿簽訂同意書。以隨機數字表法均等分組,依次設為對照組(n=105)以及觀察組(n=105),對照組、觀察組男女性別分布依次為56例/49例、58例/47例,年齡分布以及均值依次為60~88歲,平均(74.21±5.13)歲,病情持續時間以及均值依次為3~9年,平均(6.01±1.12)年、3~8年,平均(6.12±1.21)年。排除伴有其余嚴重臟器功能不全、精神障礙、交流障礙患者。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對象的一般資料經對比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影響研究結果,符合研究公平性。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常規對患者開展生理護理、日常基礎護理,指導患者合理飲食,疏導患者心理狀態。
觀察組開展早期康復護理:
(1)呼吸功能訓練。
以通俗言語對患者說明呼吸功能訓練的相關內容以及事項,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使患者掌握呼吸功能訓練的相關內容,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功能訓練。依據患者認知情況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等,3~5次/d。同時告知患者咳嗽時調整為坐位或立位,上身前傾緩慢呼吸,屏氣5秒再咳嗽,緩慢收縮腹壁、腹肌。指導患者全身性呼吸體操,鼓勵患者持續堅持,5次/d。
(2)運動指導。
依據患者喜歡制定運動方案,可選擇步行、慢跑等,運動時間為30 min/次,1次/d。運動期間合理控制運動強度,防止運動過度影響病情。運動前后指導患者進行放松練習,防止運動過程中受傷。
(3)用藥護理。
遵醫囑指導患者用藥,告知患者藥物的名稱、用法、用量、機制、不良反應以及注意事項等,強調擅自調整用藥方案的危害性,并告知患者家屬做好監督、叮囑工作,確?;颊咭幏队盟帯?/p>
評價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包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以調查問卷形式匯總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態度,分滿意、較滿意以及不滿意,滿意度=(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采用統計學軟件程序20.0(SSPS 20.0)處理此次研究數據,計數資料由卡方檢測,輸出顯示為率(%);計量資料使用t檢測以及(±s)的形式描述,P<0.05,說明計數/計量數據間差異大,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對照組FEV 1 為(1.65±0.31)L,FVC 為(1.85±0.30)L,FEV1/FVC為(72.28±7.23)%。觀察組FEV1為(2.04±0.25)L,FVC為(2.12±0.38)L,FEV1/FVC為(84.42±6.72)%。觀察組干預后的肺功能指標(FEV1、FVC、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對照組滿意51例,較滿意28例,不滿意26例,滿意度為75.2%(75/105);觀察組滿意64例,較滿意30例,不滿意11例,滿意度為92.2%(94/1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較高發病率、致死率,多發于老年群體,具有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的特點,對患者呼吸系統影響較大[2]。對于免疫功能較弱的群體,更容易受致病因素影響而發病,病情反復發作,可導致一系列心肺并發癥等,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有關慢阻肺的病理機制,目前尚無確切結論,主要病因與有害顆粒氣體引起氣道炎癥有關,臨床治療主要以控制病情為方向[3]。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復發,提高治療效果。我院開展早期康復護理,通過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運動訓練,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肺功能,減輕肺部損傷,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我院研究得出,觀察組干預后的肺功能指標(FEV1、FVC、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在慢阻肺中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控制患者病情發展,且優質護理改善了護患關系,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對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指標改善有顯著意義,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可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