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正安
有聯云:“治事當有序,讀書會其通。”我認為,不只是讀書,學習書法也要“會其通”。朱敏書法所取得的成就,顯然得其融通互會,自成一格。
歷代有成就的書法家,大多諸體皆擅,獨標一二。就書法本體而言,朱敏正草隸篆皆有涉獵,而小楷和行草書最能代表其書法藝術成就和個性。古人云:觀人作書,莫如觀其行草。書法發展到當下,在我們已經遠離“軟筆”甚至將要拋棄筆的時代,小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書家是否“專業”和“有功底”的尺度。因為,小楷對古代書家而言是一種日常書寫能力,或許不足為道,但在當下楷書處于“邊緣”書法藝術之境,則顯示出對書法“基本功”把握的深度。當然,小楷最難的,是要能從中寫出一種才情、一種靈性。
朱敏的小楷,有宋人的端秀、唐人的法度、北碑的稚拙,更有魏晉人的古雅和厚重。他在小楷創作中,充分表現出“通會”的藝術能力。結體呈扁方形,重心在下,給人以穩重古樸之感;線條雖爽潔、明快,起筆有時露鋒,但行筆卻全用中鋒,沒有唐人之后過多的轉折、提按;他的筆勢取橫勢,故能在古樸厚重中增添一種飛動之態。

《吳文英詞》 朱 敏
朱敏在書法藝術創作中最大的成就,也是最能表現他“通會”之才的當是行草書。他的行草書所表現出來的“通會”之力、藝術之才,在當代中青年書法家中是少見的,甚至可以說,對他在這方面能力的研究,對當代書法如何深刻地把握繼承和創新等問題,具有啟發意義。
對朱敏行草書作深入、全面的觀察、研究可以發現,他對傳統有過全面、整體的繼承,從他的書法中可以看出諸多歷代書家的藝術語言。不過,極為難得的是,他將自己書法的主體風格定位于張瑞圖的藝術形質之上。他巧妙并大膽地采用張瑞圖的用筆方法和結體,在雄厚的傳統筆墨基礎上,糅合了張氏的側鋒取妍。加之其在創作上獨特的藝術處理,給人以線質華滋而酥潤之感。在結體上,他將張氏有時略顯局促的結體解散,產生一種縱橫捭闔、氣勢暢達的藝術效果。更可貴的是他能嫻熟地運用墨色變化,增添了豐富的藝術感受力,這是張瑞圖所不具備的。
朱敏書法所具有的“通會”之力,具有典型的研究意義,這是相對于傳統及當代對繼承、創新的不同概念和詮釋而言的。書法有著幾千年的傳統,它所包含的豐富內容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朱敏就遵循了這種內在的發展規律而獲得了成功。

《門前嶺上聯》 朱 敏

《水流原在海 月落不離天》 朱 敏

《自書題畫詩》 朱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