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峰
攝影初學者在看到別人的優秀作品時往往不知如何從中學習,困惑于如何提升觀察力,打開自己的“攝影眼”。在提升觀察力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視覺與相機的差異。
主觀與客觀:眼睛是主觀地看事物,只注意感興趣的部分而忽略其他;而相機是客觀地“觀看”,會記錄取景器內的所有內容。
立體與平面:人的觀看方式是立體的,而相機是平面的。所以,攝影者感受到有深度感的物體會被相機記錄成平面而顯得平淡。因此,我們需要運用構圖手段,在平面的照片上使觀看者產生錯覺,還原出被攝物的立體感。
整體與局部:被攝對象存在于它的周圍環境中,是和整體相聯系的。而照片中的被攝對象是被分離并放置在方框之中的,失去了周圍環境賦予的氣氛。

多感官與單感官:被攝對象給予觀看者的感覺并非單一的視覺印象,而是被其他的感官印象(聽覺、感覺、嗅覺)補充和增強。為使觀看者透過照片喚起其他感覺印象,拍攝時需要考慮在照片上利用視覺印象產生其他感官印象。
如果我們僅僅“是什么拍什么”,就會被所見物體的屬性所局限。這就要求我們拋開物體的“標簽”,去識別一切被攝對象所共有的視覺五要素:點、線、面、影調、色彩,理解它們在構圖中的作用。
取景器里的一棵小草與一棵大樹、一顆石頭與一座大山,在視覺要素的本質上是完全一樣的。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的眼睛能夠在雜亂的場景中發現被攝對象的“美”,那么,我們也能夠在高山湖泊的廣闊空間中發現更多的場景。
點,是視覺要素中最小的單位。在簡潔的畫面中如果只有一個點,我們的眼睛就自然而然被其吸引。如果有數個點的時候,我們的視線會在點之間移動。這些由點所產生的吸引力,既可突出重點,又能讓畫面變得簡潔。當圖像大小合適的時候,一朵花、一個人、一棵樹甚至一座山,都可以成為一個“點”。
線條表示兩個點的連接,它可彎可直,可平可斜。線條可分為顯性與隱性。顯性的線條是指某些物體在畫面上寬度較窄而把它們看作線條,比如小河、樓梯或小路等。隱性的線條蘊含著運動與方向的暗示,比如母子對望的視線、指向遠方的動作等。

線條能夠強有力地引導觀看者的視線并使其產生情感:水平線體現平穩和安寧,垂直線暗示力量和高大,斜線表示動感與變化,曲線象征柔和與平靜。
面即形狀,它是由數條線條連接閉合后產生的結果。不同物體有不同的形狀,但在視覺要素中被攝物的形狀會隨著觀察角度、光照等不同而不同。發現形狀,甚至創造形狀有以下五種方式:從不同的視角去發現形狀、利用不同的光照發現形狀、影也是形、相同明度的被攝物相疊產生“形的相加”、不同明度的被攝物相疊產生“形的相減”。
我們可以把一個門口視為正方形或圓形,一棵大樹視為扇形,一座大山視為三角形,投射在地上的光影視為菱形等。運用抽象圖形進行觀察與構圖,便能簡化思路。
影調是攝影特有的標志,可以細膩地從最亮到最暗表現出豐富的灰階過渡。雖然攝影者無法在二維平面的照片上完全真實地再創造物體表面的質地(如光滑、粗糙),但能通過影調的變化,在照片上喚起我們對質感的感覺,用視覺代替觸覺、聽覺等感官,猶如身臨其境。
光照方向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影響被攝物質感的再現,結合不同背景和曝光方式,將會產生高調、低調和中間調。對于高調和低調的拍攝,需要采用“白加黑減”的曝光方式。
色彩影響著我們的情感。比如暖色讓人溫暖,冷色使人冷靜,而強烈的色彩對比會使畫面產生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我們也可以為了表達某種形式感、抽象感,純粹地表現色彩。
在色彩表現上,可使用單一色彩為主色調,或使用不同色彩形成淡雅與濃烈、暖色與冷色的對比;也可通過設置白平衡呈現不同的色調,或運用光照方向和強度影響色彩的表達。比如,順光能呈現出被攝物固有的色彩,但視覺效果較為平淡,尤其拍攝大場景;側光能讓色彩的明度和飽和度適中;逆光能讓色彩變得濃重而出現高反差,半透明被攝物的色彩會產生透明感;散射光能使色彩的飽和度和反差表現柔和。